陳桃
【摘 要】隨著中國改革開放的深入,中國與其他各國的聯系越發緊密。中華文化的傳播也走到了新的十字路口,面對新的挑戰與機遇。中華文化如何突破西方對中國的刻板印象從而實現有效、真實的傳播是目前面臨的又一困境。本文試圖以杜嘉班納辱華事件為切入點,略倫中華文化傳播困境與傳播策略。
【關鍵詞】刻板印象;中國文化;傳播;困境;策略
背景提示:杜嘉班納,意大利奢侈服飾品牌,2018年11月21日,其聯合創始人在網絡發表辱華言論,激怒中國人民而叫停了其準備在上海舉行的時尚大秀。與此同時,杜嘉班納品牌發布的短視頻廣告——“起筷吃飯”中東方女孩夸張的表演,也被指含有種族歧視的行為,被認為這是在侮辱中國乃至亞洲人用筷子的方式。然而,整個過程中,未見其創始人為其所造成的負面影響道歉,而是一味地逃避、狡黠。
一、文化傳播的攔路虎——西方刻板印象
無獨有偶,除了杜嘉班納的辱華事件外,早在2018年4月25日,法國時尚界最具影響力的品牌巴黎世家在巴黎春天百貨內專柜發生打架事件,該商場和品牌被指涉嫌辱華、歧視中國人。如今華人族群遍布世界各地,眾多西方國家對于華人的認識仍然存在一些誤區。“部分美國人對少數民族亞裔的‘書呆子’刻板印象以及‘亞洲童工泛濫’的地域偏見。西方媒體看待和塑造華人群體的‘獨特視角’,造成極差的社會影響。” [1]思考以上事件的原因,除了西方人由可笑的優越感導致,更有西方人對華人甚至亞裔族群的刻板印象在作祟。對這些由來己久的民族偏見和文化歧視,我們不用過度敏感,也不能回避,而應正視這個問題。這些偏見和歧視,彰顯出部分西方人的狹隘,使我們得以用辯證的觀點和批判性思維去審視甚至研究這些現象。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角度分析:
(一)西方人認為他們的文化更有優越感
“文化”一詞,很難定義,但是有一種被眾多專家學者推崇的說法,或者說是定義——文化就是“人化”,著眼于與“獸”的區別。西方文化多半是一種“神權”文化。從宗教信仰中就可以基本看出,被西方推崇的基督教、伊斯蘭教或是其他教派,基本上都是以上帝或是某個至高無上的神作為自己思想和行動的引導者。比如說基督教是尊崇耶穌基督,而伊斯蘭教是尊崇創造宇宙的獨一無二的主宰安拉。這種西方人所謂的優越,其實是自詡的生理和精神上的傲嬌,也伴隨了對中國人的鄙夷。所謂,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文化沒有高低貴賤,從這個角度來說,認為西方文化有優越感并瞧不起他人的人,其行為無異于獸。
(二)西方人認為中國人沒有信仰、唯利是圖
對于這一現象,中國人似乎有這樣的認識——中國人在國外幾乎不被待見,然而外國人在中國卻高高在上。外國人吞吞吐吐說句中文,有的人便開心不停,其要是能說得稍微流利些,部分中國人便感動不已,有的人至今還以與西方人交往為傲,更有甚者認為西方的基因比中國人更好,試圖讓其子女與西方人結合,產出優良的基因。為此,西方人認為中國人沒有信仰、唯利是圖也為其傲慢的態度增加了籌碼。他們甚至試圖通過對其品牌產品進行折扣來挽回面子,繼續扮演丑惡的嘴臉,維護其在華利益,來表示其對中國市場而不是中國人民、中華文化尊重。
(三)西方人認為中國人守舊、沒有禮貌
西方人認為中國人守舊,不禁讓我們思考國家的對外宣傳以及傳播內容。長久以來我們對外宣揚的孔子、四大發明等內容,以及近代被西方列強侵略而留下的愚昧、懦弱的烙印;部分華人在國外的一些不文明行為似乎被西方貼上了守舊、沒有禮貌的標簽。
當然,西方人對中國人的刻板印象還包括早期極度丑化的“東亞病夫”形象,異教徒、入侵者和地頭蛇的丑惡形象,無論是被其固化、異化的外形,語言符號,還是奇觀的文化標簽,這類“刻板印象”以及“妖魔化”的特征在一定程度上敘述了當時的社會文化氛圍,表達了東西方之間的權力關系,折射出形象塑造者自身的需求,這些都影響和阻礙中華文化的傳播。從國家軟實力建設的需要上看,分析西方對中國人的刻板印象有助于我們思考在對外傳播中華文化時,如何樹立良好的形象。而從文化交流的角度上看,解讀西方表現出的文化誤讀,可以幫助在東西方文化交流中提高文化認知從而增強文化意識,更好地弘揚本民族的文化。
二、文化傳播的新思考——推動傳承創新、增進國際傳播
(一)當今中國的大問題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該如何建設。多部門早已明確提出過這個問題,但是至今仍未破題。一個有13億人口的偉大民族,按出土文物有幾萬年的文明,有五千年文化傳承的國度,有三千多年文字記載的歷史,但是面臨社會轉型,居然不知道自己的文明應當如何建設。這既是悲劇,又是巨大挑戰。為此,我們應當:
(1)打破科學界限。例如儒釋道的界限,文史哲的界限,乃至文科與自然科學的界限。因為講中華文化需要懂天文,懂地理,懂數學等。
(2)提升至形上。形成一支浩浩蕩蕩的隊伍。這支隊伍中的多數人能擺脫“器”的層面,躍至“道”的層面。
(3)透視生活。既不坐在“象牙塔”的頂尖不聞世事,也不自鳴得意,認為只有自己才掌握了中華文化。
(4)培養高端,或者說培養種子。既然中華文化復興需要百年,那就為百年后夯實基礎。
(二)傳播內容的適度調整。事實上,不是所有印度人都會跳舞,那自然咱們中國人不是人人都會功夫,甚至如今很少中國人會功夫,所以中華文化在傳播內容以及傳播媒介的選取上應有重新的思考。傳統文化固然重要,但是傳統文化并不能很好描繪當代中國現狀。中華文化在傳播中,可以適度增加如新“四大發明”——掃碼支付、共享單車、高鐵和網購以及中華流行文化的傳播。這樣的內容更貼近生活,相比之下更能激發接受者的學習興趣。我們從傳播學角度來說,任何傳播都是由三個不同的載體構成一個傳播通道——信源-信道-信宿。發出信息,給人知識的叫信源,也就是我們教授者和身后的文化。信道,自然而然是各種傳播媒介,電視、報紙、網絡都是媒介。近年來,國家也在努力的推廣中國形象、中華文化,諸如在美國時代廣場的視頻廣告、“一帶一路”的經濟文化交流,還包括引進外國留學生,讓其深入感受真實中國現狀、中華文化。我們要達到信宿,不管使傳到法國、德國還是美國,這是我們的信宿,我們的傳播目的是要使他們感興趣,甚至達到他們在朋友圈自發傳播中華文化,而不是僅僅完成傳播的三個階段。這些或許是我們接下來的努力方向。
(三)注重傳播方式。短短幾年時間,孔子學院蓬勃發展,遍地開花,目前已在104個國家和地區設立了357所孔子學院和470多個中小學孔子課堂,覆蓋了除了中外以為全世界86%的人口。歌德學院院長、英國文化委員會主席、法語聯盟秘書長都說:中國人了不起,經濟上僅用30年時間,就走完了西方資本主義國家300年走過的路,使中國GDP位居第二;孔子學院僅用六年多時間,就走完了歌德學院用60年時間走的路。可以看出,中華民族是一個了不起的民族,但孔子學院的目標還遠遠沒有達到,如何有效增強中華文化的影響力和競爭力,需要付出更大的艱辛努力。
三、總結
用文化凝聚民族,中國人對于自己的文化和語言的感受,應是一種發自內心的民族自豪感和認同感,懷有一份對自己文化的自信、堅守的信念。面對當今復雜的局勢,中華文化的傳播任重道遠。但我們堅信世界需要中華文化,需要中國智慧。
【參考文獻】
[1]李旻宓.美國影視劇中華人形象的建構與傳播[D].湖南師范大學,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