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嫣
摘要:中國特色職業教育模式的主要特征,既是國民教育體系,也是人力資源開發的重要組成部分,教書育人和產教結合是中國特色職業教育的根本,要在新時期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總體要求下,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既要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又要把握面向市場、服務發展、促進就業的辦學方向。
關鍵詞:產教融合;創新人才;培養模式;課程設置;評級標準
0? 引言
對于高職高專院校,學生的發展是根本,學生的發展是高水平建設的根本任務,要將教書育人貫穿職業人才培養全過程,學生的滿意度高,要讓學生在發展自信、責任意識、敬業誠信、合作能力、創新能力和職業能力提升等方面有顯著增量,要著力培養產業急需、技藝高超的技術技能人才,形成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人才培養基地。
所以,產教融合是高職提升服務能力的基石。產教融合要求在教學過程中及時融入產業發展新技術、新工藝、新規范、只有重視融入產業先進技術元素,融入產業產業優秀文化元素,融入產業發展需求元素,才能有效提高服務地方和企業的能力;產教融合要求將科技發展趨勢等融入專業教學資源,只有促進教學鏈、人才鏈與產業鏈銜接共享,重視高水平專業群建設,才能有效提高技術技能人才培養質量,最終形成產教融合的類型教育特色,發揮企業合作辦學作用,產業先進元素及時融入專業教學資源和過程,探索出適應高職校企合作教學模式的路徑,也是接下來研究的重點內容。
首先,通過維普資訊中文期刊服務平臺查詢,發現2009-2019近10年來,有關“汽車高職教學模式”的期刊論文有1958條,有關“汽車主機廠培訓體系”的期刊論文24條,“汽車高職教學模式”+“汽車主機廠培訓體系”的期刊論文的搜索量驟降為0條。閱讀文獻發現,汽車高職校企合作教學模式已經成為全球關注的研究領域,研究主題有鮮明的地域特色和校本特色,但是把汽車主機廠培訓體系應用于汽車高職校企合作教學模式的研究目前很少、甚至屬于空白階段。
目前很少有學者研究汽車主機廠培訓體系應用于汽車高職校企合作教學模式的路徑,但是汽車主機廠培訓、職業培訓體系、校企合作、汽車高職教學模式、職業素質培養、高職教學方式變革等研究成果頗為豐富。總體上,汽車高職教學需要好的載體和形式,跟上時代潮流才能為大學生與用人單位喜愛和篤信。
汽車主機廠的培訓體系有著相對完善的課程設置,認證評級標準,標準化的課程呈現方式等,在校企合作的契機下,我們可以進行有效的借鑒。我們將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繼續前進,力圖在校企合作的環境下研究出適合汽車高職教學模式的,融合汽車主機廠培訓體系的有效變革路徑。
汽車主機廠面向市場,有著一套符合國情的能力標準,主要體現在有統一標準,統一體系,統一模式。能力標準的建立,會首先對于技能點與知識點進行劃分,有了能力標準后,會建立起相應的培訓體系,配以相應的培訓方式,考核標準,以達到預期的學習目標。
以往汽車檢測與維修技術專業學生畢業后,進入汽車經銷商企業,需要重新進行系統培訓,以適應企業的工作需要。產教融合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將引入汽車主機廠的能力標準,并結合高職教育的教學特點,開發出一套相應的課程體系,將汽車主機廠的培訓前置,以達到學生畢業即上崗,實現與企業的無縫對接。
汽車主機廠的培訓方式是一種比站在講臺上單純講解的傳統方式,更加舒適和有效的新型學習方式。它充分調動學習者的學習興趣,使學生能夠深入的參與到學習之中,并對學習效果有完整的測評體系,教學方法多樣,課堂生動有趣,實戰性強。
另外,企業對員工的職業素養、職業道德、企業忠誠度等方面的培訓,與學校的“教育教學一體化協同育人”、“課堂思政”教學緊改革緊密相連,引導學生在教育性環境中,潛移默化地獲取有益學生個體身心健康和個性發展的教育性經驗,既注重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也遵循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從而全面培養企業所需人才,服務于社會。
通過訂單人才培養模式,即與一汽-大眾奧迪、上汽大眾、上汽通用、廣汽本田等主機廠開展校企合作,作為產教融合的人才培養模式的條件以及載體,從而確定培養目標、課程設置、教學方法、考核方法、實訓條件以及師資隊伍的配置,最終總結創新之處,進一步進行推廣。
1? 產教融合視域下創新人才培養的目標
通過一系列的應用研究活動,了解產教融合的人才培養模式下教學的發展歷程與特征,建立相關課程體系和教學模式,依托校企合作的平臺,完成一系列的研究,以此推動產教融合視域下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在高職院校教學中的應用與發展。
2? 產教融合視域下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的課程設置
以經銷商機電維修技師能力標準為目標,建立完整的課程體系。根據能力標準,首先對知識點與技能點進行合理的等級劃分。參考要素有成人學習漸進式的特點、知識結構的深淺邏輯關系、學生知識儲備與能力的差異等。
從知識點的角度,目標層級分為記憶、理解、簡單應用、分析、綜合應用、評估。
從技能點的角度,目標層級分為模仿、操作、精確、熟練、創新。
對于學生能力模型設置為4級,分別為L1、L2、L3、L4,并匹配相應課程。
L1,執行車輛PDI,執行車輛定期保養。課程包括:汽車品牌歷史、產品知識、車間安全、ELSA及電路圖、診斷儀操作、乘員保護系統、傳感器與執行器、車輛使用操作、保養及PDI。
L2,檢測部件的性能,執行程序性維修。課程包括:發動機機械基礎、傳動系統機械基礎、底盤機械基礎、車載供電與網絡系統、空調系統。
L3,解釋控制系統的組成,解釋控制系統的工作原理。課程包括:發動機管理系統、自動變速器、底盤控制系統、駕駛輔助系統、舒適電子系統、信息娛樂系統。
L4,解釋經銷商的維修工作職責,解釋經銷商維修工作。課程包括:走進經銷商、實習指導手冊。
對于學生職業素養的培養,制定“教育教學一體化職業素養”方案,包括:晨會、勞動周、汽車文化大講臺、社會實踐、時事教育、職業養成訓練等主要內容。
3? 借鑒職業化培訓的教學方法的應用
每節課程包括歡迎、開場引入、內容講授、學員反饋、總結、停題板處理等環節。
教學手段更加多元化,例如案例分析、多點提問、單點提問、小組討論、頭腦風暴、晾衣繩法、游戲法、任務驅動、項目引領、角色扮演、啟發引導、大風車、卡片、白板紙等。另外,信息化教學手段的運用,更是高職教育現代化教學的體現,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效率,從而確保專項技能目標的實現。
教學模式中采取課堂、實訓場所的一體化;教師與師傅集一身的一體化;學生與學徒身份的一體化;理論與實踐融合教學一體化;教室的座椅布局也采用目前最流行的分組式或環繞開放式。
4? 引入企業考核標準的考核方法的應用
課程的學習模式有了較大的改變,考核方式也要相應改變。考核方式為平時培訓積分、筆試、演練、工作任務,四部分共同組成。演練的評分標準會按照企業的標準設定,制定相關的評分表進行考核;工作任務的設定也會參照企業的實際工作情況,根據工作任務的完成情況,得出考核結果;筆試運用“學習通”網絡在線考核,最終按照各部分的權重得出總評成績。另外,企業對學生的學習情況和考核結果進行評價,作為學校改進教學質量和企業用人的重要指標。
5? 師資隊伍業務水平的提升
對于校企合作的班級,授課老師均為雙師型教師,具備高校講師職稱與汽車維修技師的技能等級。平時業務提升的途徑有自學、教育廳組織的集中培訓、省市組織的技能大賽等。通過產教融合的方式,可以引入企業的資源,如企業的內訓師、職業化的培訓師等進行授課,加強了師資隊伍與一線的聯系,從而提升業務水平。
6? 實訓條件的建設和完善
校企興建校內實訓場地,在校企合作的框架下,汽車生產企業會對實訓室的建設提供技術、實訓用車、專用工具、維修設備等方面的支持。
校外實訓基地,充分利用產教融合的模式,結合4S店的技術優勢,加強校外實訓基地的建設。
7? 創新之處
7.1 基于崗位能力需求開發的課程體系
課程設置與教學過程均以企業崗位的需求為參照,模擬企業實際工作流程,課程類型分為基礎課程、進階課程與高級課程。三個階段的課程內容由淺入深、循序漸進,從而強調崗位能力的鍛煉與提升。
7.2 多元化的教學手段,以及完善的教學資源
采用多元化的教學手段是高職教育現代化教學的體現,來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效率,從而確保專項技能目標的實現。
7.3 融入企業的評級標準的考核方式
模擬企業的評級標準,引入企業的認證標準,例如理論題目、實際操作標準,對學員進行評級并給予獎勵。
7.4 課程融入職業素養理念,完善“教育教學一體化職業素養”方案
統一著裝、嚴格考勤、強化服務流程的規范性、突出操作規范性、積極開展5S活動,來強化職業規范;學生使用的工具設備、維修手冊(資料),以及工位的設置、對車輛的處置流程等都與企業一致,以實現學生與企業間的快速對接,來強化職業技能。
另外,形成了完善的“教育教學一體化職業素養”方案,內容包括“包括:晨會、勞動周、汽車文化大講臺、社會實踐、時事教育、職業養成訓練等主要內容。
8? 結論
產教融合視域下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帶來的不僅僅是技術層面上的優勢,更多的是能夠促進教學活動的改善、學習效果的提高。現階段企業對職業教育的要求不斷提高,學生畢業后的動手能力,解決實際修車的能力,與人溝通能力,以及團隊的協作能力,是目前乃至未來企業所關注的重點。在教學過程中,課程體系的設置、課程方案的設計以及教學模式的不斷創新,要與汽車生產企業培訓體系緊密聯系,做到與企業無縫對接,滿足企業崗位需求,培養企業所需人才。
參考文獻:
[1]周萍.高職院校校企合作深度融合研究[J].教育與職業,2015.
[2]宋揚.高職院校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思考[J].常州信息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7.
[3]王勤明.產教融合視域下高職院校深化校企合作的幾點思考[J].河南農業,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