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在分析新媒體給大學生帶來影響的基礎上,從新媒體給課程教學帶來影響、給價值取向帶來影響兩方面分析新媒體給大學生黨員意識形態教育帶來的挑戰。從利用新媒體加強引導,注重新媒體平臺應用;注重教育形式創新,多方法結合進行創新;教育資源共建共享,理論與實踐深入結合等方面就新媒體視域下黨員意識形態教育的路徑進行分析。
關鍵詞:新媒體;大學生黨員;意識形態;引導作用;路徑探析
中圖分類號:D6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0)07-0038-02
基金項目:本論文為寧波市教科規劃課題“新時代鞏固高校學生黨員社會主義意識形態路徑研究——以寧波高校為例”的項目成果,項目編號:2019YGH039
一、新媒體給大學生帶來的影響
新媒體時代,信息傳播方式和數量巨大變化在為信息獲取提供便利的同時,也導致信息質量參差不齊,對在校大學生的社會價值觀造成沖擊。大學生黨員是大學生中的優秀群體代表,合理利用新媒體對其意識形態進行正確有效引導顯得十分重要。新媒體是利用數字技術,通過互聯網、移動網絡等途徑,利用手機、電腦、平板等終端載體向用戶傳播信息的媒體形態。相較傳統媒體,新媒體具有互動性、開放性、多樣性等特點。
利用SWOT策略可知,新媒體對大學生的影響在S(Strengths,即優勢)上,新媒體的出現和迅速發展,為大學生獲取信息提供眾多渠道,降低信息獲取門檻,讓大學生認知不再局限于學校與家庭,豐富其眼界與知識,有利于整體素質提升。在W(weaknesses,即劣勢)上,新媒體具有開放性和多樣性特點,因而新媒體內容的審查管理和篩選無法面面俱到,虛假、負面信息不可避免。大學生思想觀念尚未完全成熟,易受各類信息影響,對大學生網絡信息接收、瀏覽的監管難度較大。內容的參差不齊和篩選困難導致新媒體對大學生的影響存在較大不確定性。在O(opportunities,即機遇)上,新媒體豐富便捷的信息獲取渠道為大學生開闊眼界、增強能力提供有力支持。大學生可通過公眾號、網絡課程、新聞客戶端等多種渠道獲取感興趣的信息,了解社會熱點和需求。在T(threats,即威脅)上,大學生尚未走入社會,對世界了解不全面、不深刻,易受新媒體中繁雜內容的影響,對世界產生片面、負面的認識,影響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的形成。
二、新媒體給大學生黨員意識形態教育帶來的挑戰
(一)給課程教學帶來影響
新媒體對大學生黨員的意識形態教育產生了較大影響。一方面,新媒體迅速發展對傳統授課方式產生了沖擊,在線授課作為全新的授課方式也被教師和學生逐漸接受。在技術上,在線授課對授課時間、空間要求更靈活,課程中在線互動和答疑也更加簡單明晰,能調動教師授課和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另一方面,以在線授課為代表的新媒體教學方式導致學生間、師生間的線下實時互動減少,無法有效監督保證學生的認真參與,削弱了教學的效果。
新媒體教學方式下,學習主要以學生自主學習為主,學習頻率、學習效果很大程度上依賴于學生的自覺自律。傳統教學的教室集中授課模式能夠對學習時間、地點等進行基本的監督;而新媒體教學缺乏對學生學習情況的監督功能,教學活動的成功開展要以學生的自我監督和自覺自律為前提,教學的主動性有所下降。
(二)給價值取向帶來影響
新媒體提供的各類信息價值取向并不統一,不同觀點的出現會對大學生黨員的思想觀念形成沖擊。社會輿論的多樣化也對大學生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產生一定的影響,凸顯大學生黨員意識形態教育的重要性。因此,新媒體視域下,大學生黨員意識形態教育與引導尤為重要,需要結合大學生黨員的性格特點、價值取向和喜好,確保大學生黨員意識形態教育引導取得實際成效。
開展意識形態教育工作,必須對大學生的實時狀態進行調研分析。當前大學生的黨員意識形態主要分為5個種類:完美狀態、亞健康狀態、脫離狀態、隱性狀態、顯性狀態,主要是通過大學生黨員意識的強烈程度進行劃分,強烈程度從強到弱,完美狀態的意識最為強烈,顯性最微弱。[1]大學生黨員意識的內容分為4個方面:執行力、使命感、宗旨性以及榜樣意識。此外,大學生的社會特征主要是心智上不夠成熟。大學生的年齡大致在20歲左右,正是處于青年時期,思想從不成熟漸漸向成熟發展,整體心智發展很快。他們個性化明顯,追求自己的個性,不喜歡雷同,追求時尚、不愿隨大流;急于求成,注重效率,但做事過于求成,大部分只注重眼前的利益,缺乏眼界,沒有考慮到未來發展;團隊意識淡薄,整體上缺乏組織紀律性,團隊意識不強;信仰易動搖,由于社會環境復雜,他們在人格形成塑造過程中易感到迷茫,負面的輿論信息也容易讓其動搖。
三、新媒體視域下黨員意識形態教育的路徑分析
(一)利用新媒體加強引導,注重新媒體平臺應用
新媒體時代已經來臨,大部分教育活動已轉移到當前火爆的新媒體平臺上,微信、微博、抖音等平臺已成為教育工作者的重要載體。[2]新媒體的傳播速度快,其便捷性、豐富性也深受大學生們的喜愛。高校應借由這一契機,充分利用新媒體進行教育改革,創新當代大學生黨員受教育的形式和方法,有效滿足其日常需求。
新媒體平臺已成為意識形態教育的重要載體,高校要強化對微信公眾號、微博等新媒體平臺的應用,整合教學資源,為學生黨員查找資源提供便利。同時,將新媒體平臺作為大學生黨員意識形態教育的重要據點,通過新媒體平臺推送相關的熱點信息和動態,對各類信息進行篩選分類,積極引導大學生黨員增強黨員的身份意識、責任意識,樹立正確的價值觀。鼓勵大學生黨員們可通過微信和微博等新媒體平臺進行自主學習,以滿足其內在的學習需求,有效吸引更多大學生黨員進行學習,提高學習參與度,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
(二)注重教育形式創新,多方法結合進行創新
大學生黨員的教育方式基本上以網絡視頻課程為主,學生黨員在參與過程中處于被動地位,且由于學習過程中缺乏有效的監督管理手段,學生黨員的參與積極性無法調動起來。要利用新媒體的多種表現形式,對學生黨員的教育手法和載體進行創新。除了在線網絡課程外,還可讓學生黨員在新媒體平臺上以視頻、動畫等方式分享學習心得,加深學生黨員對課程的理解。新媒體教學相比傳統教學的優勢就是形式和內容的多樣性,更加符合大學生對教學形式創新的要求。[3]在意識形態教育中,要充分發揮新媒體這一優勢,通過設計知識競賽、小游戲等形式多樣的活動,增強教育的趣味性,增加對大學生黨員的吸引力。
新媒體視域下,傳統教育方式已不適應現在的教學需求,我們應積極嘗試新方式。大學生是運用新媒體平臺的主要群體,他們利用新媒體開展學習活動以及生活分享,有效提升了他們的學習動力。但這也不意味著單純使用一種方法,單純使用微信或微博,渠道太過單一,大學生易失去興趣,應采取多種方式方法相結合的模式進行創新,吸引大學生黨員主動參與到學習過程中來。在黨建意識傳輸過程中,也要多方式、多形式展開,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教育資源共建共享,選出優秀典型代表
目前,高校對黨性教育的重視度還有待提升,其還一味地強調專業課程的學習,其實這樣的操作是本末倒置的。學校重視程度不足,沒有配套先進的設備和優質的師資,學習方法和途徑過于陳舊。面對新媒體高速發展的時代,高校應該對黨性建設工作引起足夠的重視,及時建設優質的資源網,為大學生黨員提供優質資源,從根本上改變目前的教育現狀,彌補當前不足。
高校應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培養出一批優秀的黨員,積極樹立優秀榜樣;利用新媒體平臺加強宣傳,讓更多大學生見賢思齊,更好地發揮榜樣的作用,從而利用黨員示范效應增強整體大學生群體的自律能力。
四、結語
意識形態是大學生黨員教育的重要部分,高校要加強相關研究與探索。在新媒體時代,高校在意識形態教育中,應充分發揮新媒體的技術優勢,不斷強化教育成效。
參考文獻:
[1] 王新,蔣玲.新媒體背景下大學生黨員意識形態教育創新路徑研究[J].華北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05):71-76.
[2] 金祖旭.新時代背景下職業教育校企合作的問題反思與實施路徑[J].職業技術教育,2018(34):53-58.
[3] 年艷.加拿大社區教育發展對我國的啟迪與借鑒[J].職教論壇,2019(09):121-125.
作者簡介:蔣珊珊(1982—),女,浙江寧波人,研究生,碩士,寧波財經學院助理研究員,研究方向:思政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