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斯壯
摘要:新公共管理制度旨在建立完善的參與機制,讓公眾加入到公共管理中去。教育改革是大事,因為承擔著培養人才重任,決定著國家前途和命運。所以,教師改革中要促進公眾參與,應站在新公共管理視角上,對于合格展開分析,以確保改革能夠反映民意,滿足人才培養實際需求,從而讓公眾享受教育改革成果,更好造福社會和人民。本文圍繞這個進行討論,站在新公共管理角度上,分析公眾參與教育改革問題,并提供了促進公眾參與途徑,僅供參考。
關鍵詞:新公共管理視域;教育改革;公眾參與;有效途徑
1.引言
教育改革是國家頭等大事,如果不廣泛聽取意見,則會出現以偏概全,或者是改革出現問題等情況。國家指出,教育改革應當聽取各方意見,集思廣益,人人為教育改革獻言獻策。另外,在一些關鍵性問題上,則要通過公開討論的方式來確定。這個新公共管理要求是一致的,公眾參與到教改中,有助于成果的提升。故而,本文從新公共管理視角上,分析了教育改革中公眾參與的問題,希望對教育改革有所啟示。
2.公眾參與教育改革存在的問題
長期以來,我國公民參與公共事務意識不是很強,近年來這個情況有所扭轉,尤其是在教育改革中,公眾參與熱情比較高。但是還有不少問題,首先就是決策方面暴露出問題,主要體現在全體太過集中。我國教育改革的過程中,通常在上層建設中會提出一個比較宏達的理念,然后以此入手,對教育進行調整,忽視教育中一些實際存在問題的處理和解決。這樣的教改決策一般是由教育部門人員和精英等提出來的,最終確定也是由教育部門,從本質上看是一個內部輸入的過程[1]。這樣教育改革決策缺乏操作性,而且不是自上而下,征求各方意見確定的決策,實施的難度大,在執行中經常會與制定決策時的初衷背離。
此外,我國教育改革中引導公眾參與,使其加入到教改管理中,不過在當前依然缺乏層次性,同時還具有公眾參與教改缺少深度和廣度的問題。從公眾參與教育改革實際情況看,難以參與到決策中去,絕大多數時候都是在教改執行中參與,而這種參與價值相對比較低。公眾由于各種原因,比如文化基礎、職業等,無法全面把握教育改革的要求,也很少去主動了解教改動態,認為自己主要接受就可以,自身意見不重要,也沒有權利參與到教育改革相關決策的制定中去。公眾參與教育改革不規范,對于一些關鍵性問題沒有做出明確說明,比如哪些人都可參與到教育改革管理中去,究竟怎么去參與等。
3.公眾參與教育改革有效途徑
3.1增強參與意識
從新公共管理視角上看待公眾參與教改,首先就要增強公眾參與意識,這個需要做出調整,轉變過去內部決策的做法,既要讓教育方面專家和學者參與,又要引導奮戰在教育第一線的人員參與,比如學校校長、任課教師等,同時還要鼓勵家長和學生在教育改革中發生,表達自己的觀點,說出心聲,因為教育和這些人關系最為密切。除此之外,公眾參與教育改革要擴大范圍,社會各界人士、海外人士等也可參與,以確保能夠集思廣益,真正解決教育中問題,提高教育改革成效。其次,教育改革中要做好宣傳,尤其是公眾參與方面的,必須要讓所有人意識到,自己是有權利參與進入,這本身就是自己作為公眾的一項權利,也是每個人要承擔的義務[2]。
3.2引導其加入到立法中去
教育立法極為關鍵,只有這樣才能規范教育,使公眾依法享有教育權利,也有助于教育資源分配的規范化和合理化。公眾參與教育改革,在教育立法中發表觀點,參與主體多,各個利益方會在過程中去博弈,最終所制定出來的法律才會更為平衡,而不是體現一方利益,而是匯聚了各方利益與需求,代表公眾的意愿。國家在2000年提出,立法要進行調整,從過去封閉式逐漸轉為開放式,也就是說立法不再是相關機構的專屬權利,公眾也可參與進去。社會在不斷發展,對于人才需求在變化,教育事業也要隨之發展,從而確保能適應發展要求。教育規劃要樹立長遠眼光,做好總體規劃以外,還要對其分解,設立分目標,制定實現總目標和分目標的計劃。這個過程中需要自上而下征求意見,既要有大目標方向作為指導,又要通過小目標解決教育中問題。公眾具有參與立法權利,自然就能參與到教育立法,以及與教育改革相關內容規劃中去,因為這些是法律支持和保障的[3]。國家主導教育改革的部門和機構,針對立法和規劃部分,公開征集建議,將各種意見匯聚在一起,傾聽公眾的聲音,確保參與的有效性。
3.3確保有參與的渠道
公眾參與公共事務積極性不夠強,參與度低,究其原因主要是因為缺少參與渠道。傳統參與方式有很多弊端,比如時效性差,參與成本高等?,F在是一個信息化和網絡化時代,信息傳播速度快,網絡問政也成為一種公眾參與公眾事務主要方式。教育改革公眾參與要借鑒這種做法,通過網絡向公眾征集意見,宣傳教育改革的各項政策,也可向各方了解教育訴求,最終將這些歸總,采納建設性意見,以確保教育改革能體現公眾意愿。此外,國家要加強對公眾參與教育改革資金投入,并要引導好輿論導向。
4.結束語
綜上所述,新公共管理視角上看公眾參與教育改革,還存在著問題,應當通過增強參與意識、引導公眾參與立法、確保有參與渠道等,使公眾真正參與進去,促進教改成果提升。
參考文獻:
[1]李瑞.論新公共管理理論視野下我國教育行政體制改革[J].課程教育研究:外語學法教法研究,2018, 000(035):P.285-285.
[2]馬建斌.新公共管理視角下我國公眾參與教育改革問題研究[J].民辦教育研究,2010(05):15-18.
[3]程建榮.新公共管理視角下我國公眾參與教育改革問題研究[J].中外企業家,2020,No.680(18):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