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2020年初,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在這場嚴峻考驗中,重慶兩大黨媒集團——重慶日報報業集團和重慶廣電集團主動出擊,積極作為,整體新聞宣傳取得較好的傳播效果。本文通過對兩大集團此次成功的新聞報道實踐所折射的思維方式轉換、實現路徑選擇進行總結和剖析,提出黨媒轉型發展的思考。
關鍵詞:黨媒;新聞宣傳;轉型發展
中圖分類號:G21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0)06-0053-02
2020年伊始,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在這場嚴峻考驗中,以重慶日報、重慶電視臺為龍頭的兩大黨媒集團——重慶日報報業集團和重慶廣電集團,主動出擊,積極作為,整體新聞宣傳快速、權威、準確、感人,營造了萬眾一心阻擊疫情的良好輿論氛圍,凝聚起眾志成城、共克時艱的強大正能量,取得了較好的傳播效果。
據統計,自2020年1月24日起,兩大集團共發布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相關報道達10000多條,加上各種新媒體產品,全網累計總訪問量達54.39億次。其中,人民日報、新華社、中央電視臺等中央媒體刊(播)兩大集團采制的新聞稿件達500多條。
兩大黨媒集團在戰疫報道中能夠取得較好的傳播效果,既是近年積極推進媒體融合發展成果的一次集中體現,更是領會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尊重新聞傳播規律,創新方法手段,切實提高黨的新聞輿論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的成功嘗試。此次成功案例所折射的思維方式轉換、實現路徑選擇,值得認真總結。
一、戰疫報道需要真相,兩大黨媒集團勇于擔當
在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初期,由于疫情擴散迅速和信息不透明,自媒體和社交媒體平臺一度成為了信息和輿論傳播的主渠道。它們有的對官方言行進行隨意譴責,有的把此次疫情與中外歷史過往進行胡亂對比,有的甚至將疫情信息娛樂化或者“高級黑”,聳人聽聞地炮制出“中國經濟將倒退20年”的荒唐言論等。
客觀地說,自媒體和社交媒體平臺爭唱“主角”的結果,是導致負能量信息和假消息泛濫,衍生輿情迅速催化,引發民眾恐慌。超市商品被哄搶,湖北人被視為“洪水猛獸”……更致使有言論說,“最大的疫情不在武漢,而在我們的手機里”。
民眾迫切需要知道真相,黨媒責無旁貸。對此,黨媒果斷順應社會關切,迅速發聲。隨著中央政治局常委會會議召開,全國各地首批醫療救援隊奔赴武漢,以黨媒為代表的主流媒體迅速派員奔赴疫情一線。據統計,截至2020年1月30日,深入湖北各地采訪的主流媒體記者已達700余人。
按市里統一安排,重慶日報報業集團和重慶廣電集團先后派出11名記者前往武漢和孝感進行實地采訪。與此同時,兩大集團還有數百位記者深入重慶市內疫情集中地區和相關部門開展疫情相關采訪。這些職業操守堅定、業務能力過硬、采編經驗豐富的黨媒記者發回的大量高質量新聞作品,不僅及時順應了社會關切,有效增強了民眾的自我防范意識,迅速消解了公眾的顧慮和不信任心態,還讓“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民族凝聚力得到顯著增強,讓“輿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責任”的戰疫畫卷得到全方位展現。
二、戰疫報道需要出彩,兩大黨媒集團亮點頻頻
在這場來勢兇猛、沒有硝煙的戰斗中,兩大集團之所以能夠發揮中流砥柱的作用,筆者認為,首先是因為提供了“硬核”內容:一是疫情發展的實時動態報道既快又準。這些報道及時準確、公開透明,前期被輿論誤導的不少內容得以糾偏糾錯。二是一大批正面典型人物形象得到有效傳播。醫護人員“舍小家顧大家”的忘我犧牲精神,充滿正能量的感人故事,大量以抗擊疫情為題材的歌曲、詩歌,凝聚了人心,使整個輿論場迅速向善向上。三是相繼開設權威專家訪談及“求證”“辟謠”之類的專欄。這些欄目還原了真相,較好地引導公眾不信謠、不傳謠,對消除恐慌、正確導向輿論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其次是傳播手法創新。習近平總書記在統籌推進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部署會議上指出,要提高新聞輿論工作有效性,要適應公眾獲取信息渠道的變化,加快提升主流媒體網上傳播能力。[1]
2019年第44次《中國互聯網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9年6月,我國網絡新聞用戶6.86億,其中手機網民新聞用戶6.60億。盡管新聞信息仍然是網民的主要剛需,但如果新聞媒體不能跟上時代發展的步伐,把握網絡傳播規律,仍以傳統思維行事,做出的報道不對路、不同頻、不合味,疫情防控輿論引導和輿情應對效果就會大打折扣。
在這次戰疫報道中,兩大集團各出絕招。
重慶報業集團:將新媒體、兩江觀察、農村版編輯部進行整合,分成微信微博、美編視覺、原創策劃、日報網站、技術服務幾個項目組,將信息第一時間以最快速度及時發布。此外,提前設計海報、視頻模版,提前介入新聞部門的采訪安排,提前給記者“下菜單”;針對不同發布渠道制作差異化內容,用網言網語實現了與網民的同頻共振,并制作了大量新媒體產品。
重慶廣電集團:在鞏固以重慶衛視和重慶新聞頻道為主要發布窗口的傳統輿論陣地的同時,在新媒體領域廣泛發力。“第1眼”APP在首頁首屏開設《全民防控眾志成城》《專家面對面》《有圖有真相》《防控新冠系列舉措》等專題,第一時間發布權威信息,強化防控知識普及。同時高密度實現大小屏聯動傳播,并充分利用廣電視頻優勢,不到一個月就在全網發布各類短視頻產品、MV(音樂短片)、視頻海報、H5產品近3000條。
據不完全統計,截至2020年2月24日,兩大集團采制的各類新聞產品全網累計總訪問量達54.39億次。
與央媒聯手,力求實現傳播效應最大化。重慶日報報業集團成立了專班,每天精選報道選題發人民日報、新華社。截至2020年2月20日,被人民日報、新華社等中央媒體轉發推送稿件共計17篇,傳播量上千萬稿件12篇。重慶廣電集團融媒體新聞中心每天與中央電視臺密切對接,自2020年1月25日起的一個月時間內,央視播發有關重慶支援湖北、抗擊疫情的新聞218條,其中,新聞聯播播發32條,焦點訪談2條,東方時空7條。
三、戰疫報道傳播效果給兩大黨媒集團發展帶來的啟示
(一)戰疫報道為黨媒提升形象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網絡信息海量傳播,難免真假難辨、魚目混珠。很多重大事件、突發事件發生后,網民希望看到主流媒體及時權威的報道。如果主流媒體在關鍵時候缺位、失聲,主流信息就會失真,甚至被帶偏。
在此次戰疫報道中,重慶日報、重慶電視臺等黨媒一個個或及時準確、或專業權威、或催人淚下的新聞點和話題的持續呈現,給黨媒的全媒體傳播帶來了前所未有的閱讀量,為黨媒樹立全新公眾形象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無論是以哪種風格、哪些元素,文字、視頻還是圖片、圖表來呈現,吸引人的,最終還是內容,或者準確地說,是有話題、風格化、高質量的內容。而內容的成功足以證明一件事:黨媒等傳統媒體的厚勢,尤其是專業水準和內容制作能力(潛力),絕非當下大多數熱門自媒體所能企及。
(二)報道的良好效果進一步增強了黨媒進行媒體轉型和融合發展的信心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上指出,隨著形勢發展,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必須創新理念、內容、體裁、形式、方法、手段、業態、體制、機制,增強針對性和實效性。要適應分眾化、差異化傳播趨勢,加快構建輿論引導新格局;要推動融合發展,主動借助新媒體傳播優勢。[2]
可以說,這次戰疫報道,是兩大黨媒集團對習近平總書記上述講話精神的貫徹落實,同時也是對自媒體時代黨報黨臺如何與時俱進、創新發展,立足正確輿論導向,引導、掌控新聞話語權的一次有益探索,更是一次不折不扣的新聞“走轉改”。
(三)切實增強網上傳播能力,增強輿論引導的及時性、針對性、有效性
我們也要看到,在網絡空間越來越成為億萬民眾共同精神家園的今天,以黨媒為主的主流媒體必須進一步強化互聯網思維,深諳網民心理,熟悉和駕馭互聯網傳播規律。黨媒作為主流媒體,代表了黨和政府的聲音,有天然的權威性,但是權威性并不會天然帶來瀏覽量。
南京大學新聞學教授杜駿飛曾言:“什么全媒體、融媒體、智媒體,不能報道真正的新聞,就都是假媒體;什么中央廚房、數字矩陣,不能為公眾提供切近的服務,就都是偽創新。”忠言逆耳,這番話點出了要害——網民點不點擊、買不買賬,還要看媒體提供的東西對不對味、解不解渴。在這方面,主流媒體仍有很長的路要探索。
四、結語
適應分眾化、差異化傳播趨勢,主動借助新媒體傳播優勢,黨媒仍然大有可為。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在統籌推進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部署會議上的講話[DB/OL].新華社,2020-02-23.
[2] 習近平:堅持正確方向創新方法手段 提高新聞輿論傳播力引導力[DB/OL].新華社,2016-02-19.
作者簡介:沈紅(1969—),女,重慶人,本科,中級職稱,研究方向:新聞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