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年前夕,新冠肺炎在國內暴發,疫情發展情況牽動人心,引發輿論熱議。在信息技術快速發展的新媒體時代,疫情防控傳播中凸顯出新問題、新形式,科學正向的輿論引導顯得至關重要。疫情暴發以來,輿論引導工作取得一定成效,主流媒體積極革新傳播的內容與形式,聯動專業力量延展信息服務,通過構建多元媒體矩陣實現有效信息及時傳播,充分調動媒介資源助力網絡謠言整治。同時,部分媒體組織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判斷和準備不足,在輿論引導中暴露出專業素養的欠缺,急需建立起更為完善有序的信息甄別機制。
關鍵詞:輿論引導;疫情防控;主流媒體
中圖分類號:G20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0)06-0088-02
基金項目:本論文為重慶市社科規劃重大委托項目“網絡文化安全戰略研究”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2019WT01;重慶市社科規劃重點委托項目“重慶市區縣融媒體中心建設研究”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2019WT02
一、輿論引導之得
(一)多元媒體矩陣構建
隨著新媒體技術的快速發展,信息傳播不再受限于時空和形式,網絡輿論場逐漸成為至關重要的輿論傳播主陣地。在此次疫情防控的信息傳播中,傳統媒體與新媒體呈現出互補聯動的新格局,實現主流媒體內容多渠道、跨平臺傳播。[1]
疫情期間,以電視、報刊、廣播為代表的傳統媒體依舊是權威信息發布和傳播的主平臺,具有較高的公信力和影響力,對引導正向輿論發揮著不可取代的作用。以微博、微信、新聞客戶端為代表的新媒體平臺成為民眾信息傳播和意見反饋的最前線,主流媒體積極開拓并利用新媒體路徑擴大傳播力,搶占網絡輿論主導權。多元媒體矩陣的構建使得民眾獲取疫情信息的途徑變得多樣,不同圈層的用戶可以通過自己熟悉的渠道了解疫情進展。疫情防控傳播中,中央電視臺的信息傳播效能顯著提升。在傳統電視平臺,有關一線資訊的新聞報道、專業訪談和發布會直播吸附大量關注,成為非互聯網用戶獲取信息的主要途徑。同時,央視與微博、抖音等社交媒體展開深度合作,將優質內容投放到網絡平臺同步傳播。
“央視新聞”官方微博賬號的日均閱讀量和互動數均突破100萬次,《共同戰“疫”》主題直播收看量超過1億人次,在社交媒體中形成了正向影響力和引導力。
(二)融媒體傳播的內容革新
相較于非典和甲型H1N1流感時期,此次疫情的輿論傳播陣地明顯向互聯網平臺傾斜,信息傳播的方式和內容與之相應呈現出新變化,慢直播、短視頻、Vlog(視頻博客)、網絡直播節目等走向臺前,成為內容生產和傳播的生力軍。
在互聯網技術不斷革新的讀圖時代,用戶對于信息獲取的需求喜好偏向于具有直觀沖擊力的視覺體驗。本次疫情報道中,視頻內容成為民眾深入了解一線的主要形式。基于用戶生產內容的Vlog是本次疫情期間異軍突起的傳播新面孔,媒體與原創視頻博主協調合作提供一線新鮮信息,從大眾視角記錄疫情期間的日常生活,見證醫護工作人員的防疫奮斗事跡。與此同時,主流媒體運用慢直播24小時不間斷報道抗疫工作,實時轉播定點醫院施工使用情況,全景展現武漢城市風貌,為用戶提供高參與度、高透明度的沉浸式體驗;通過在社交平臺的官方賬號制作發布短視頻,及時傳播重要資訊,科普健康防疫知識,方便用戶在短時間內快速精準地獲取重要信息;開設以疫情報道為主的網絡直播節目,包括信息發布、現場報道和專家訪談等多元形式,動態化、可視化呈現疫情進展,為引導正面輿論發揮積極效應。人民網推出的網絡直播節目《人民戰“疫”》,聯動覆蓋全國75家媒體,視頻累計播放量超5億次,相關微博話題閱讀量高達12.3億次,在網絡上具有較強的傳播力和影響力。
(三)權威信息報道及時有效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與民眾生活息息相關,是全社會關注的頭等大事,信息需求空前迫切,呈現井噴式增長。應對信息需求市場的快速膨脹,主流媒體始終秉持主動姿態,搶占話語權,保障權威信息傳播及時有效。
對于黨中央和各級政府發布的重要疫情信息,新聞媒體在第一時間利用多渠道進行報道,全程跟進并實時更新,加強對防控政策的宣傳解讀和健康防疫知識的普及。在便民信息的傳播中,主流媒體增強新聞服務意識,對開學復工、交通出行、“菜籃子”供應等生活信息著重關注,展現特殊時期的人文關懷。對于社會輿情熱議的問題和難題,媒體給予高度重視和關注,發揮“穩定劑”作用,利用權威可信的途徑及時回應社會期待。疫情暴發初期,網絡輿論場中的恐懼情緒呈現上升和擴散趨勢,民眾在信息獲取方面的缺乏是造成情緒變化的主要因素。主流媒體通過廣泛報道鐘南山院士關于疫情防控的專業解讀和醫學科普,有效滿足了民眾需求,引導宣泄輿論中的不安情緒。
(四)網絡謠言治理呈現新常態
社交媒體時代,輿論環境錯綜復雜。網絡謠言呈現易發、易傳、易信的特點,容易誘發社會焦慮情緒。疫情期間,諸如“喝酒抽煙對病毒有抵抗能力”“武漢某醫院病人遺體無處理”的各類謠言在網絡上流傳,對輿論的正向引導造成不同程度的負面效應。主流媒體對此迅速反應,“疏堵結合”開展止謠和辟謠工作。一方面,媒體將政府發布的重要信息和專家學者的權威解讀及時傳播給公眾,力爭在源頭扼殺謠言滋生的可能性;另一方面,主流媒體聯合社交媒體開通辟謠專屬平臺,每日匯總公示網絡上流傳的謠言信息,邀請專業人士予以回應解答。從2月中旬起,新浪微博聯合多家媒體和公安網警部門推出“微博辟謠信息匯總”,通過私信形式推送至所有用戶界面,對當日出現的網絡謠言集中分類列出,并由權威機構辟謠。在公信力得以保障的網絡環境中,謠言失去了生存與傳播的土壤。
(五)媒介資源與專業力量聯動
在此次疫情防控傳播中,值得引人關注的是大數據、疫情地圖、云服務等新技術得到廣泛使用。主流媒體整合自身資源,聯動醫學領域與計算機領域的專業力量,為用戶提供疫情信息、實時資訊和延伸服務。多家主流媒體運用大數據技術,與國家衛健委、各省市區政府衛健委合作,每日更新全國范圍和地區內的確診人數、疑似病例、死亡人數和治愈人數,提供民眾普遍關心的疫情數據。同時依托數據抓取繪制疫情趨勢圖和疫情地圖,全面直觀地反映疫情發展情況,用戶可以通過專題頁面精確查看周邊患者數量及分布情況。以國內醫學網站丁香園在微信平臺創建的“疫情實時動態專題”為例,該頁面整合疫情地圖、辟謠防護、實時播報和疾病知識于一體,為用戶提供全面專業的信息服務,訪問量高達30億次。
二、輿論引導之失
(一)媒體專業素養不足
主流媒體對疫情信息不夠敏感,反應滯后。“人人都有麥克風”的時代加速到來,互聯網技術發展降低了信息發布的準入門檻。在重大突發事件中,代表官方的聲音滯后甚至缺席,其他聲音必然會快速涌入輿論場中來,導致輿論風向產生偏差。疫情暴發初期,社交媒體成為信息發布和傳播的主要平臺,網絡上充斥著關于病毒來源、病毒危害的猜想和討論,其中不乏對疫情發展形勢毫無根據地夸大和虛構,群眾一時難以辨別信息的真偽,引發輿情熱議。[2]反觀主流媒體,對疫情的發生和發展缺乏新聞敏感與專業洞察,直到農歷春節前后才開始對疫情進行大規模報道,稍顯冷漠與滯后,錯失了搶占輿論高地的最佳時機。
媒體對專業性信息的發布與傳播不夠準確,在部分信息的傳播過程中出現“交換偏差”,有效內容無法被用戶精準接收,傳播效能有所減弱。在公共衛生事件中,媒體所扮演的角色不再單純是傳播者,更應成為解碼者。對于公眾難以理解的專業信息和科研發現,簡單進行轉述往往會引發不必要的誤讀,從而觸發恐慌情緒,引起社會輿論反向波動。1月31日,“人民日報”官方微博發布一則題為“雙黃連可抑制新型冠狀病毒”的新聞,在社交媒體上被廣泛轉發傳播。新聞發出后,不少人對新聞標題與內容的理解存在偏差,誤以為雙黃連能對新冠肺炎起到預防作用,致使市面上與雙黃連相關的所有藥品短時間內被搶購一空,給疫情防控工作造成了不必要的困擾。
(二)信息甄別缺乏完善機制
疫情防控的特殊時期,用戶的信息需求呈現井噴態勢,為謠言的滋生蔓延提供了時機和環境。[3]面對魚龍混雜的信息市場,主流媒體缺乏科學完善的信息甄別機制,常常顯得分身乏術,容易錯失辟謠的最佳時機,促成謠言二次傳播。
疫情暴發以來,信息市場過度膨脹,各類謠言層出不窮,每每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虛假信息常常冠以權威之名,利用圖像和視頻形式使觀看者產生強烈的視覺沖擊和情感共鳴,借助社交軟件實現圈層化傳播。[4]“李蘭娟院士稱喝酒能抑制病毒”“寵物是傳播肺炎的載體”等不實信息在網絡世界持續發酵,被蒙在鼓里的公眾在主流媒體中無法得到及時求證,將負面情緒轉化成現實行為,進而對日常生活產生影響。同時,部分主流媒體在報道中缺乏對信息來源的基本判斷,簡化新鮮資訊的甄別流程,轉發未經證實的新聞資訊,引發民眾質疑。3月13日,國內多家主流媒體援引境外媒體消息,稱巴西總統博索納羅確認感染新冠肺炎。盡管博索納羅及時在個人社交平臺辟謠,但不實信息早已在網絡世界引發輿論熱議。
三、結語
當前疫情防控卓有成效,民眾日常生活逐漸回到正軌。輿情態勢趨于平穩,但是輿論引導卻絕沒有到鳴金收兵的時候。現階段,國內仍處于疫情防控的特殊時期,輿論引導工作有序步入下半場,主流媒體要對病毒的根源繼續追溯,對疫情發展進程進行全面梳理總結,為社會公眾與政府部門提供有經驗價值的信息匯總和專業分析。其次,國際疫情形勢異常嚴峻,輸入性病例與無癥狀感染病例偶有出現,與之相關輿論的引導工作更為復雜多變,需要全程關注、及時反應。同時,媒體組織要回溯總結疫情期間的輿論引導工作,反思存在的不足與缺憾,進一步完善重大突發事件中的輿論引導機制。
參考文獻:
[1] 殷俊.主流媒體如何引導移動輿論場[J].新聞與寫作,2015(05):54-56.
[2] 鄧若伊,郭佳.網絡輿論萌芽階段的特征及規律分析[J].新聞界,2015(17):49-52.
[3] 朱金平.疫情信息傳播應以受眾需求為主導——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暴發后的國內輿論場觀察[J].新聞戰線,2020(03):6-8.
[4] 馬立德,李占一.重大突發事件中謠言的特點、影響與對策建議[J].新聞戰線,2020(03):9-11.
作者簡介:鄧宇(1996—),男,四川綿陽人,重慶工商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傳播學專業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影視傳媒與影視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