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互聯網時代,我國的主流媒體、商業媒體、自媒體進入了相互博弈的媒體格局?;诨ヂ摼W技術的發展,新聞生態系統在信息體量上呈現井噴之勢。但是,當下面臨的困境是新聞質量與信息體量并非同步而行,參差不齊的互聯網新聞影響了行業生態的健康發展。本文通過全面深入考察國外的新聞獎項評選活動,力圖提煉出一套適應互聯網時代的新聞質量評價標準,希冀促進國內新聞業好新聞的產生。
關鍵詞:互聯網時代;新聞質量;評價標準
中圖分類號:G21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0)06-0105-03
基金項目:本論文為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全球互聯網治理的競爭格局與中國進路研究”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18AXW008
在當下的全媒體傳播體系格局下,輿論生態、媒體格局、傳播方式發生了深刻變化,新聞生產的主體在個體化、社會化和智能化等方面的趨勢愈發明顯,新聞質量面臨新的挑戰。在新的新聞生態系統中,需要統籌處理好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主流媒體和商業平臺,人工媒體與智能媒體的關系,對新聞質量應該有統一的衡量標準。
一、新聞質量的概念及其當前困境
自從美國通用電氣公司的費根·堡姆 (A·V·Feigenbaum)1961年提出“全面質量管理”概念以來,世界范圍內從商業組織到公共機構都在進行著一場質量革命,這場革命也逐漸蔓延到新聞傳播界。[1]質量是新聞媒體的生命力和核心競爭力,也是社會生態系統穩定的重要保障。
(一)新聞質量的概念
對于新聞質量的定義,大致可以分為業界和學界兩個維度。業界的人士由于更容易關注自己生產的內容,因此他們通常從新聞作品的角度出發,列出新聞質量的要素,這也是我國多數學者的定義方向??陀^、公正、真實等新聞特征既成為定義新聞質量的標準,又是評判新聞質量的準繩。
但是,無論是學界還是業界,都難以對新聞質量有一個明確的定義,多數研究者只是從新聞生產的某一環節或某一主體的角度出發給出定義,不能夠完整詮釋新聞質量的內涵。新聞質量之所以難定義,最根本的原因是:質量是一個主觀的對象,而且隨著社會語境的不同,它自身的內涵在不斷變化,所包含的價值屬性也在不斷變動。羅伯特·皮卡特指出,定義質量非常困難,因為新聞質量問題不僅僅是一個增加新聞產品對消費者的價值問題。同時,新聞質量由多個層面組成,這就帶來了評判的困境。[2]
為了給出一個合理的定義,我們應當回到質量本身的經濟學內涵之中。從質量的角度出發,根據質量管理學的理論,目前社會上比較認同國際標準化組織(ISO) 對質量所作的定義:質量是反映實體(產品、過程或活動等)滿足明確和隱含需要的能力特性總和。[3]
對于新聞領域來說,新聞質量是新聞載體滿足新聞生產主體、新聞消費者和新聞管理者明確與隱含需要的能力特性的總和。新聞學界對新聞質量的認識經歷了從單向自我認定(新聞專業主義)到傳受協商認同(商議新聞學)的過程。衡量新聞質量就需要考慮不同的訴求,不僅是新聞消費者的需求,也包括新聞生產者的需求。在我國的新聞語境下,高質量的新聞還應具備輿論引導力,充當喉舌作用,所以它也應當滿足新聞管理者的訴求。
(二)互聯網時代新聞質量的困境
在傳統新聞生產中,新聞專業主義為新聞生產者劃定了倫理道德和專業價值的邊界,新聞生產和評判有據可依?;ヂ摼W時代帶來了新聞傳受關系的更迭,傳播主體的豐富性在不斷增長,新聞信息在不斷增長,但是質量卻呈現不同態勢的滑坡。
第一,新聞創新帶來的倫理規范問題?;ヂ摼W時代,出現了一系列的新聞創新,學者們認為這一創新過程囊括了產品創新和過程創新兩個層面。新聞生產試圖超越文本,但是這一創新過程也可能帶來倫理問題。梅爾(2002)認為互聯網新聞具有一個重要的優勢:利用科學方法生產的新聞可以擺脫偏見、固執和感性障礙。[4]但是,算法新聞的出現有時不僅不能減輕這一弊端,反而會依托技術加劇這一現象。過于依賴技術會導致記者的專業性水平下降,新聞的客觀性、公正性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沖擊。技術和倫理的悖論成為亟須解決的問題。
第二,市場競爭帶來的專業價值危機。按照職業化理論,一種職業是否擁有職業團體組織、是否具有職業倫理以及是否能夠自治等因素,都是考察一種職業職業化程度高低的重要維度。[5]隨著移動互聯網的出現,新聞職業的神秘性被打破,新聞記者的職業控制形式逐漸失效,“職業新聞傳播有位置但不必然有效力”。[6]從信息生產的視角來看,“把關者”判斷新聞價值的標準從時新性、重要性、接近性、真實性等價值要素,一定程度上偏向了受眾的注意力和情緒化。為了利益能夠嵌入自身負面價值觀,自媒體和商業媒體進入新聞市場。同時,生產新聞的方式失范,導致缺少“把關人”機制的新聞內容出現層出不窮的問題,小到錯別字,大到意識形態,新聞質量難以得到保障。
二、國外主要新聞評優獎項的主要評價標準
新聞評獎是新聞行業榮譽生產和分配的機制,是評獎者、評獎標準、評獎程序以及受獎者等構成的一整套榮譽機制,通過對象征性資源的控制和再生產,籍之延續和重申價值,規范新聞實踐行為。[7]制定出互聯網時代的新聞質量評價標準,實際上是制定出一套好的榮譽制度。它能夠彰顯當下新聞業的價值標準和專業倫理,通過評選出高標準的新聞作品來提高整體新聞業的創作風氣。
以我國最高等級的中國新聞獎為例,它延續了傳統的新聞評獎標準,在7條傳播總標準中,分別從內容質量、分發路徑、傳播效果、社會影響等方面作了規定。第5條雖然提出“高度重視傳播手段建設和創新,鼓勵媒體融合報道和應用新媒體傳播的作品”,但是更多的是從態度方面提倡作出改變,而沒有提出科學的評選指標?;ヂ摼W時代,傳統的新聞質量評價體系已經不適應當下的新聞環境。國外的部分獎項實際上已經對互聯網時代的新聞質量提出了較高的水準要求。它們的評選宗旨中能夠體現一定的價值準則和新聞倫理規范,對我國制定互聯網時代的新聞質量評價標準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本文選取了國外30個較有影響力的新聞獎,包括西格瑪新聞獎(Sigma Delta Chi Awards)、沃克利新聞獎(Walkley Awards)、威比獎(The Webby Awards)、網絡新聞獎(Online Journalism Awards)等。筆者通過研究他們的新聞獎項,總結其互聯網時代的評選偏向,力圖建構一套比較全面、系統的新聞質量綜合評價體系。
通過觀察30個國外獎項能夠發現,各個新聞獎一方面堅持傳統的新聞專業主義,另一方面也考量了互聯網語境下的新聞生產與傳播范式,希冀通過新聞獎項評選為互聯網時代的新聞生產提供質量范本。
(一)社區、網絡社群和公共服務能力
新聞業與社群之間具有高度雙向互動效應,借助網絡社群,新聞媒體能夠更好地調動受眾參與和互動。所謂公共服務,一般指的是政府、社會公共組織及企事業機構面向整個社會公眾提供公共性而非純私人化物品消費的服務所表現出職責與擔當。[8]互聯網時代,媒介的變革為新聞媒體的社群公共服務提供了新的契機。國外新聞獎的評選標準中,媒體的社群公共服務能力是衡量媒體綜合能力與新聞質量的重要維度。例如,加拿大的沃克利新聞獎設立了專門的“社區及區域事務的報道”獎項,針對在地方媒體工作的記者,鼓勵他們在報告和通知當地社區方面發揮作用。而在網絡新聞獎中,新聞報道對社區的覆蓋范圍是評判的一個主要因素。
(二)技術創新與數據使用
新聞的生產習慣和條件一直受到技術的影響。隨著大數據和算法技術的發展,新技術對新聞業產生了顛覆性的變革效應,技術影響的不僅僅是新聞的分發和傳遞,更對新聞的內容生產和制作產生了深遠影響。INMA(國際報業營銷協會)全球媒體獎提出正確使用數據和分析對于提供有效的媒體規劃、制定吸引受眾的策略、指導產品創建以及與利益相關者溝通非常重要。歐洲數字傳播獎則設立了“年度創新獎”用以表彰人們超前的創新概念和想法,推動數字傳播的發展。
(三)新聞包裝與界面設計
新聞的包裝形式與界面呈現效果會直接影響受眾的閱讀習慣。互聯網時代,數字化為新聞包裝提供了更多的選擇,受眾的品位、標準也相應提高,對新聞媒體的包裝質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國外的新聞獎項也將新聞包裝和界面設計納入了新聞質量的評審標準。加拿大的新聞出版獎設立了“最佳數字編輯包裝獎”,用以致敬杰出的編輯和新聞內容創作者;既從新聞生產者的角度出發衡量新聞包裝的質量,又從新聞受眾的角度考察新聞包裝的傳播效果。這些作品通過包裝能夠充分調動受眾的情緒。
(四)新聞融合能力
不同于媒介融合,新聞融合不僅僅局限于媒介的互通,它還綜合考量新聞制作的組織、成員等等,對新聞生產的質量有著重要影響。因此,國外的部分新聞獎設立了與新聞融合相關的獎項,用以激勵人們提高新聞質量。典型的代表是加拿大的“數字出版獎”,它設立了“最佳新聞融合獎”,并且根據新聞編輯室的規模劃分不同的類別,在及時、原創的宗旨下,依據記者或記者團隊的技能進行評選。評審標準包括4個方面:一是新聞寫作的整體質量(包括風格和創造力);二是書面、視覺和多媒體內容的整體質量;三是功能和用戶體驗;四是新聞融合的整體影響。
三、互聯網時代新聞質量評價指標的建立
雖然各國的評獎標準設置以及評獎種類存在較大的差別,但是我們還是能夠在其中發現存在的共同標準。綜合30個新聞獎以及專家學者的新聞質量討論標準,初步構建了互聯網時代新聞質量評價標準,包括6個一級指標、14個二級指標和49個三級指標(如表1)。
(一)新聞機構
互聯網技術對新聞業的影響首先體現在新聞機構的組織變革之中,諸多新聞生產者圍繞技術進行了一系列的結構調整?!俺壘庉嫴俊?、中央廚房等數字戰略凸顯了生產資源配置的變化。因此,第一項一級指標是新聞機構,它主要考察新聞機構在生產新聞時所付出的成本比重。依據新聞生產的各個環節要素,設置了3個二級指標:人員、資金和制度。其中,根據新聞采編的流程,人員細分為采寫、編輯和審核人員的規模與能力水平,資金分化為新聞制作資金和新聞傳播資金,制度分為機構劃分合理、審核制度完善和管理制度科學3個三級指標,綜合考量新聞機構在新聞生產各個環節付出的成本。
(二)新聞內容
新聞內容是連接新聞生產各個環節的紐帶,也是衡量新聞質量的標桿。這項指標主要考察新聞內容的科學配置,包括文本寫作、新聞包裝和頁面設計3個二級指標,審視立體化、多元化、豐富化的新聞內容。根據新聞文本的質量特性,將文本寫作細化為正確導向、報道及時、內容真實、主題契合以及事實與觀點分離5個三級指標,以體現新聞報道的敘事方式與價值理念。依據互聯網時代的平臺特征,將新聞包裝細分為標題簡潔、導語清晰、色彩豐富和多媒體使用4個三級指標,從而審視新聞內容的包裝習慣與特色?;谑鼙妼π侣劷缑嬖O計的包容度和接納度,將頁面設計細分為界面簡潔、相關文章鏈接和廣告數量3個三級指標,這3個指標能夠在一定程度反映新聞內容的附加增值。
(三)媒介渠道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進步,數字內容分發渠道全面入侵,媒介機構的內容生產過程中越發注重內容分發的介質、渠道、節點等要素對內容到達、接受甚至變現的顯著影響。[9]本項指標主要用來衡量新聞信息的傳播渠道和傳播方式,它能夠從側面反映新聞信息的傳播效果。媒介渠道設立渠道矩陣和多媒體兩個二級指標。渠道矩陣體現了新聞媒體的平臺影響力,它能夠進一步細分為網頁發布、微信發布、微博發布和APP發布4個三級指標。多媒體使用體現了各新聞平臺的傳播特點和制作水準,依據多媒體的類型,它劃分為圖片、音頻、視頻和動畫4個三級指標。
(四)技術運用
新聞生產從專業化到業余化再到當下智能化,技術對人的解放效應愈發明顯,帶來了新聞生產環節的重構以及新聞受眾關系的轉換。技術運用這個一級指標,分化為技術創新和數據分析兩個二級指標。依據不同的傳播技術,將技術創新進一步細分為AR、AI、H5、LBS 4個三級指標。數據分析作為新聞內容的重要部分和呈現手段,也細分為數據來源清晰、分析方法合理、分析目的明確和數據可視化4個三級指標。
(五)社群服務
隨著新聞分發渠道的拓展,受眾的細分效應愈加明顯。社群化是新聞傳播的趨勢,它既是新聞傳播的手段,又是新聞傳播的目的。社群服務分為社群互動和公共服務兩個二級指標。社群互動能夠展示新聞媒體在社群內的活躍度以及號召力,它能夠進一步細分為通知地區事務、線上社群對話、線下社群集會3個三級指標。公共服務體現了新聞媒體的議程設置能力與社會服務能力,可以分化為公共議題建構和公共事務推進兩個三級指標。
(六)傳播效果
傳播效果是新聞媒體生產內容所產生的社會影響力的集聚,它也可以被稱為傳播力。傳播效果是媒體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的基礎,緊扣傳播效果是增強媒體平臺輿論導向能力的基石。依據傳播對象的不同,傳播效果細分為受眾參與和媒體二次傳播兩個二級指標。由于互聯網所具備的量化特性,因此將受眾參與再分化為轉發量、閱讀量、點贊量、評論量和下載量5個三級指標。依據媒體平臺的權威性和延展效應,將媒體二次傳播細分為傳統媒體轉發、商業媒體轉發和自媒體轉發3個三級指標。
四、結語
移動互聯網時代為新聞從業者提供了機遇,以融合新聞為代表的新聞類型給新聞從業者帶來了充分的想象空間,成為新聞從業者獲取受眾注意力的突破口。但是同時也給新聞從業者帶來了挑戰,在人人都是傳播者的時代,怎樣重新掌握話語權、創造高質量的新聞內容,是新聞從業者面臨的首要難題?;诋斚碌囊苿踊ヂ摼W新聞情境,堅守新聞內容價值、拓寬傳播渠道、增強社群服務能力,是打造高質量新聞的必經之路。
參考文獻:
[1] 陳信凌,鄧年生.依托管理彰顯媒體的價值擔當[J].新聞戰線,2018(15):41-43.
[2] 羅伯特·皮卡特.新聞活動中的質量管理[J].媒體內容、質量與多樣性研究,2000,24(04):97-103.
[3] 譚春輝.人文社會科學研究的創新論與質量觀及其評價機制[J].重慶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03):68-74.
[4] 諾姆·拉達.社會物理學時代的機器人記者:人類新聞的終結?[M].瑞士:施普林格出版社,2015:65-80.
[5] 田中初,余波.職業團體與新聞記者職業化——以二十世紀三十年代為中心[J].新聞大學,2016(03):22-30.
[6] 黃旦.重造新聞學——網絡化關系的視角[J].國際新聞界,2015,37(01):75-88.
[7] 黃月琴,何強.獎與罰:新聞獎的榮譽域及其榮譽實踐[J].國際新聞界,2017(05):65-86.
[8] 劉星河.媒體融合進程中廣電傳媒的公共服務強化[J].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15(06):101-103.
[9] 趙立兵.移動互聯時代的內容分發市場:類型與變革趨勢[J].新聞戰線,2017(13):73-76.
作者簡介:周靜思(1995—),男,安徽合肥人,暨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研究生,研究方向:網絡傳播,媒介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