閻啟睿
摘 要:新媒體時代人們接收信息以及傳輸信息的方式發生了變化。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面臨著同樣的場景。教師要從實際技術角度出發,針對于學生目前的思想發展需求,展開思想教育的工作。為此,文章從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徑、擴大影響范圍兩方面對新媒體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發揮的積極作用進行闡述,從鞏固原有手段拓展高校中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媒體陣營、重視教師的思想轉化提升新媒體的應用技術兩方面提出高校思想教育應用新媒體的優化策略,并對新媒體應用中需要注意的學生思想發展容易受到干擾、教育的嚴肅性不足問題進行分析,旨在提升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關鍵詞:新媒體時代;思想政治教育;應變與對策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9052(2020)06-0033-02
在信息化的時代背景下,學生在日常學習中接觸到的信息量不斷增加,同時接受信息的方式發生了改變。在關于大學生閱讀能力的相關調查中表明,學生的閱讀能力逐步降低,更多學生適應于觀看視頻節目等方式,進行日常信息的獲取。因此,在高校的思想教育工作中,課本內容的重要性難以體現,教師要通過更為豐富的方式,向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傳達。作為專業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教師要認識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隨著信息傳遞手段的變化,已經發生了變更,是教學改革的重要方式。
一、新媒體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發揮的積極作用
(一)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徑
在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中,學生更側重于聽,教師側重于單方面的灌輸,對于思政教育要達到的目標來說,這種模式的時效性顯然是不足的。在高校階段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應用新媒體的方式,能夠有效拓展工作途徑,從而達到思政教育目標。以往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只能在教師的課堂教學以及學校中特意組織的宣傳活動中進行。應用新媒體方式,增加了學生學習的有效途徑,通過不同途徑的知識接收,從而增加其學習興趣,使得學生不僅能夠在課堂教學中接收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也可以在課下通過教師引導,選擇正確的平臺和途徑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目前時代的發展看來,學生接受信息最為主要的手段,是通過手機進行。智能手機已經是學生人手必備的一種設備,新媒體的應用也隨著技術的更新換代不斷進步。在最初階段,學生應用手機接觸的信息多是文字配合圖片的形式,隨著新媒體的廣泛傳播和發展,網絡平臺所傳播的思政教育越來越多,并且更多是應用視頻形式直接呈現,這種方式能夠加深學生的印象。學生通過生動形象的視頻演示和講解,對于所接受的知識穩定程度越來越高。
(二)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范圍擴大
在以往思想教育的工作中,本校學生僅僅能夠接受到本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所接受的知識全部來源于學校的傳遞,很單一,同時教師的課程以及思想內容也缺乏其他的大眾傳播渠道,產生的影響力僅僅限于本校范圍內。
隨著思政政治教育日益重要,得到國家和社會的廣泛關注,網絡平臺上的課程和文章以及公眾號越來越豐富,人們在有意無意間都能接收到關于思政教育的知識。再加之新媒體教學手段在思想教育工作中的應用,教育的輻射范圍也在不斷擴大,本校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可以影響到其他學校的學生以及不同的社會群體。整個社會形成合力,從多方渠道引起學生的關注,并用多種方式使學生產生共鳴。例如,在早期的新媒體中,微博就受到歡迎,應用微博進行思想教育內容的傳播,可以使得關注者都接收到相應的信息。目前,在高校的微博新媒體運營和微信公眾號的推廣運營中,不同的學校之間往往會相互關注以及相互轉發。這就從不同程度加深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傳播,當這種轉發中涉及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教育宣傳的有效性就會得到擴大,其他學校的學生也可以觀看更多來源的思想政治教育內容[1]。
二、高校思想教育應用新媒體的優化策略
高校中應用新媒體手段的時間較長,在新媒體應用的初期,許多高校已經開始應用這種手段,需要注意的是,應用手段要隨著技術與需求的變化,而不斷優化與更新。
(一)鞏固原有手段,拓展高校中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媒體陣營
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教師要根據技術的變化以及人們接受信息習慣的變化,鞏固原有的思想政治教育手段,并且拓展新的陣營。創新思政教育,有效的輿情評價、管理機制與工作制度也是非常重要的。要對新媒體平臺思政信息做好大數據分析,包括熱點消息瀏覽量、轉載率、網絡影響力等[2]。
1.促進課堂教學與新媒體手段的結合
在原有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課堂教育手段最為重要,教師要對課堂教學手段給予更多關注,結合課下的宣傳策略,優化課堂教學內容。例如,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借助于新媒體的手段,與其他學校進行課堂連線。我國不同地區所面臨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狀況存在區別,應用課堂連線的手段,能夠使學生對不同地區中存在的差別有所認識與了解。同時,在教學研討中,不同地區以及學校的教師之間也可以通過視頻會議方式,進行連線,對于課堂教學中應用的內容進行探討。
2.強化微博與微信平臺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宣傳功能
在目前的信息傳播中,信息傳播的方式以及傳播手段不斷增加。微信平臺以及微博平臺由于積累的大量用戶群體,具有較強的穩定性,但仍舊需要對這種思想教育的手段進行重視。在微信平臺以及微博的發展中,隨著版本升級有了更為豐富的功能,可以對這些新的功能進行應用。在功能的拓展應用中,要對于交互功能有更多重視。因此,微信平臺以及微博的互動中,新媒體的運營人員要引導學生積極應用這種模式展開交流與互動。
例如,在微信公眾平臺中,可以設置問卷調查、答題游戲、有獎競猜等形式,也可以進行根據留言點贊的狀況,展開有獎留言活動等。這樣的方式能夠使學生參與活動的積極性有所提升。微信平臺與用戶之間難以形成點對點的交流,在微博的互動中不存在這種問題。在微博中,可以通過交流互動的方式,引導學生對思想政治宣傳的微博產生更多興趣。但是應用的語言需要符合學生的特點[3]。為此,在選擇新媒體運營人員的過程中,教師可以直接選擇學生,使得學生增強對思政課程的興趣,打破傳統對于思政課的固化思維。同時,教師也可以通過與學生的交流溝通,一方面學習學生應用網絡語言的方式,另一方面增強與學生的親近感,提升自身的親和力。微信與微博作為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宣傳窗口,在教學中具有重要意義,教師要對此進行持續的研究與創新。
3.拓展新媒體平臺
目前學生更適應應用視頻媒體進行信息的接收以及傳播。為了順應這種趨勢,在微信公眾號以及微博中,也可以插入一些視頻資料的內容。然而,在這些平臺中,視頻資料的應用并非是主要方式,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信息接收習慣,開辟新的宣傳陣地。在目前宣傳工作中,嗶哩嗶哩彈幕視頻網站以及抖音等都是學生接受視頻信息的主要方式,可以在這些網站開設相關的賬號,應用于思想政治教育宣傳工作。需要注意的是,學生瀏覽這些網站的目的,主要是進行信息的接收以及娛樂,思政教育的工作如果過于教條,難以對學生產生吸引力。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根據學習內容進行展開式探討,確定學生的興趣點。根據興趣點引導學生展開演講比賽、辯論會或者拍攝相關的短視頻,并將這些內容上傳,提升賬號的熱度。在一般的實踐過程中,應用這種方式,進行宣傳都能夠收到較好的效果[4]。
(二)重視教師的思想轉化,提升新媒體的應用技術
思政教育是高校教育中較為嚴肅的內容,因此許多教師僅僅將教學內容局限在象牙塔之內,并沒有隨著新媒體思政宣傳方式的應用轉變自己的思想態度。事實上,教師要認識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僅具有較為嚴肅的特點,課程內容與學生實際生活以及實際思想發展需求之間也有著密切聯系。將思政教育投射到更多思想領域中,才能更為有效地發揮思政教學目的。
例如,在高校階段的學生不僅要對專業知識進行學習,也需要通過校園環境,達成對社會的初步認識以及理解。這一階段的思想教育工作,能夠為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以及價值觀等觀念形成提供方向。教師認識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與學生生活、思想發展之間的密切性,就會應用更多內容充實教學,從而新媒體的應用也能夠實現應有的價值[5]。
教師應用新媒體的技術得到提升,就會展開更為具有針對性的宣傳工作。在以往的高校思想政治新媒體宣傳運營中,都需要通過專業人員或者是學生工作人員的輔助,教師的具體意圖在傳播過程中會發生變化,出現不準確的狀況。提升教師的應用能力,有利于教師對自己的意圖進行更為明確的表示,對這一方面給予足夠重視。
三、新媒體應用中需要注意的問題
(一)學生思想發展容易受到干擾
在新媒體信息傳播手段的宣傳下,學生能夠通過不同的信息來源以及信息途徑接受新的思想。大學生對社會的認識程度不足,在行為能力上卻已經完全具有成人性的特點。這種反差的存在,使得學生不能夠認識到自己思想成熟的程度以及真正的水平。學生通過新媒體信息的宣傳手段,接觸到較為片面的信息內容,這些內容沒有完整的體系,僅僅應用其中的一個部分會對學生造成不良的思想影響。面對這種狀況,教師也要借助于新媒體的宣傳手段,使得學生對不同思想體系的構成形成較為全面的認識[6]。
(二)教育的嚴肅性不足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選用的新媒體手段能夠有效增強其趣味性和靈活性,然而,過度的應用娛樂手段會使得思政教育嚴重缺乏嚴肅性,對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來說也會帶來很多問題,所以,教師在新媒體的選擇和應用過程中要實時把握學生的動態,把握適度的原則,正確引導學生使用新媒體學習手段。
四、結語
總的來說,在風險與機遇并存的新時代背景下,要不斷引導大學生規避網絡陷阱,培養其正確的新媒體觀,發揮思政教育者的優勢,爭取讓思政教育把有意義的事情做得有意思、有趣,讓學生有滿足感、成就感和獲得感。
參考文獻:
[1]張志祥,王茜.新媒體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應變與對策研究[J].未來與發展,2019,43(11):89-92.
[2]沈為英,丁岑.校園文化視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對策研究[J].學理論,2018(3):243-244.
[3]李敏,陳磊.新媒體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臨的新機遇與新挑戰[J].中國民航飛行學院學報,2018,29(4):66-68+71.
[4]季海菊.論新媒體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戰與機遇[J].南京社會科學,2015(5):151-157.
[5]蒙良秋.新媒體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變革研究[J].教育評論,2016(2):16-19.
[6]胡金富.新媒體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若干思考[J].湖北經濟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6,13(7):157-158.
(責任編輯:李凌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