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網絡信息化時代的到來,自媒體的全面興起使信息傳播的格局發生變化。為了更好地適應當前的新形勢,新聞工作者不僅要堅守專業主義理念,堅守思想引領職責,以保障媒體機構所具有的引導力,還要不斷地提升自身的核心能力,以更好地滿足社會以及群眾的需要。
關鍵詞:當代;新聞工作者;核心能力;提升;堅守
中圖分類號:G21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0)05-0177-01
當前用戶原創內容已然成為眾多網絡平臺的一項重要構成部分,并且不斷地呈現出規模化、產業化以及專業化的發展趨勢。在此進程之中,最為重要的則是為新聞行業所具有的獨立性以及傳播者所具有的職業屬性提供保護,從而使媒體充分地將信息傳播以及輿論引導作為主業。
一、提升判斷力,發掘優質信息源
隨著自媒體時代的到來,逐漸產生了“群眾記者”這一傳播現象。不但普通民眾可以實時通過各種自媒體平臺發布信息,還有不少媒體機構會在自媒體平臺所發布的信息中獲取、搜尋相關的新聞線索。這些都體現出當前的新聞傳播以及實踐活動中,傳統的媒體機構已然不能充分掌握主動權跟主導權。[1]
自媒體中的信息往往具有感性、極端以及簡單的特點,并且用戶原創內容方面的水準參差不齊。因此,追求、堅守新聞真實性工作準則的新聞工作者面對信息如此紛繁冗雜的自媒體平臺,以及浩如煙海的各類信息資訊,應充分鍛煉工作核心能力之一的“慧眼”,也就是通過開闊的眼界、眼光以及專業主義精神,對浩瀚、繁多的各類信息進行綜合的判別和辨識,從而達到去偽存真、去除糟粕留取精華的目的。對此種新聞信息的判斷,又可將其劃分為兩大類:其一,對自媒體平臺中所上傳的各類信息進行嚴謹的審核;其二,適當跳出自媒體平臺,積極主動地探尋更具新聞價值以及報道意義的各類新聞線索,比如深入基層人民群眾的生產生活,獲得第一手資料作為真實的新聞素材等。
總而言之,自媒體時代下,網絡和現實社會皆會成為了新聞工作者獲取新聞線索的基本來源。[2]因此,新聞工作者需要不斷提升自身對新聞信息的判別力,以及探尋優質信源的搜集能力。并且在探尋優質信源的過程中,需要注意結合線上、線下的新態勢:其一,始終堅守在實踐中探尋新聞信息的優秀傳統,尋找貼近社會真實生活的新聞信息;其二,始終保持敏銳的眼光以及冷靜理性的頭腦,從當代各種信息平臺中獲取具有新聞價值的新聞線索,進一步豐富報道內容。由此可見,在自媒體時代,對新聞工作者探尋優質新聞源職責的要求不但沒有下降,反而更高。不過,只要新聞工作者始終堅守新聞工作原則和理想,所有困難皆可獲得解決。
二、提高生產力,構建優質產品
隨著當前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機器人以及人工智能等各類高科技裝備、設施以及技術的融入,逐漸成為了新聞生產的一股潮流。新聞工作者可以適當地借助這些高科技設備來提升新聞工作效率、新聞播報成效,同時要始終注重提升自身較為核心的主題策劃能力以及素材篩選能力。同時,新聞工作者應始終堅守“內容為王”的工作原則,因為生動的故事、真摯的情感遠比先進的播報技術以及流暢精致的畫面更能打動人心。因此,優秀的新聞作品就其本質而言,依舊是由新聞工作者的創作為主導,以先進技術、設備為輔助,從而構建與生成的。
現階段,自媒體以及其他社交媒體往往會在大多數時候搶占新聞線索跟信息方面表露的“第一落點”。[3]對此,傳統媒體,特別是主流媒體,完全可以把擁有厚重感、感染力以及吸引力的新聞產品打造成自身的“重磅產品”,進而有助于在當前網絡新媒體時代中,形成最具主流媒體自身特色標志以及最具競爭力的新聞產品。
由此可見,媒體機構以及相關的新聞工作者,若想使自己創造出來的新聞內容打動公眾、引起共鳴,進而深入人心,獲得良好傳播,那么就應當始終堅持通過科學、恰當地運用主導技術,拓展新聞產品創作的思路:其一,始終堅持運用自身的創造性思維來構建新聞產品的原則,通過不斷地提升自身的策劃能力、信息提取能力以及資源整合能力等,使新聞產品中具有真實且足夠的信息內容以及信息深度;其二,始終著力于認知、掌握以及熟練運用各類新媒體以及各項新技術,從而在產品構思、設計方面進一步凸顯新聞產品在情景感知、實時互動以及貼身感應等方面所具有的特性,使其表現形式更加豐富、新穎跟生動,使良好的新聞內容得以和良好的表現形式進行充分有機的結合,以便為社會和人民群眾提供更加優質的新聞產品。
三、堅守引導力,正確輸出思想
新聞生產的最終目標,就是把高質量、高品質的新聞產品提供給社會和人民群眾,從而最大限度地給人民群眾提供良好的新聞資訊服務。[4]媒體機構以及相關的工作人員應始終將公共價值置于第一要位。同時,對新聞產品可以適當地保留其娛樂的性質,但一定不可一味地注重娛樂化,而是應堅持予以其適當的引導和引領,進而給社會和人民群眾輸出正確的價值觀念以及正確的思想理念。
在現如今網絡信息化時代的影響下,新聞內容在生產、傳播以及消費等方面,皆產生了顛覆性的變革。媒體機構已經不能僅僅追求單純的內容輸出,而是應當更加注重新聞產品是否滿足用戶的需求,是否與用戶形成足夠的黏性,是否最大限度地引起了用戶的共鳴。對此,當代的新聞生產者一定要堅守“將用戶的體驗作為核心”的工作原則。
堅持運用互聯網思維,積極服務用戶,是當前媒體機構的一個重要發力點。對此,新聞工作者應當充分提升自身在新聞生產進程中深入挖掘故事、情感要素的能力,以及活潑、生動的多樣化表達能力,從而更好地將新聞產品呈現出來,達到吸引受眾的目的。[5]在此進程中,媒體機構,尤其是主流媒體及其中的新聞工作者,應當始終堅守職業道德與行業底線,不可一味地迎合,更不可為了流量、點擊量以及瀏覽量等利益而犧牲新聞行業的品格,應當始終旗幟鮮明地堅守公共性以及社會擔當,不可自行降低社會責任高線。
不管是服務用戶還是對公眾的引導,都是現如今媒體機構在新聞生產過程中需要擁有的一項基本態度。兩者不僅相互促進,還相輔相成。其一,如果媒體機構想要充分地發揮其所具有的引導功效,就要為用戶提供良好的服務,方可實現。只有新聞產品切實關注了公眾的需要,并使其愿意接受,才能夠促使用戶在新聞產品中產生情感方面的共鳴,進而發揮新聞在現實中的引導功效。其二,媒體機構以及新聞工作者應當更加努力地為社會跟公眾貢獻具有責任感、具有擔當的高品質新聞產品,在充分發揮其感化、教化功效的同時,引導人民群眾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進而提升整體的社會道德水準。
四、結語
不難發現,對媒體機構而言,新聞產品的質量、服務意識以及實現程度等方面,皆取決于新聞工作者所具有的專業能力和職業素養。因此,新聞工作者應當在充分提升自身核心能力的同時,將媒體機構擔負的社會責任作為自身必須堅守的職責跟使命。在現如今互聯網信息化時代的影響下,許多新興技術的產生有利于進一步推動新聞產品發展。因此,新聞工作者應充分對其進行了解、掌握以及熟練運用,從而促使其制作的新聞產品更具吸引力、影響力以及感染力,進而推動媒體機構更好地發揮其公共性,并且充分地履行其所具有的社會職能。
參考文獻:
[1] 周德國.提高新聞工作者核心能力素質[J].軍事記者,2012(3):22-23.
[2] 程桂鳳.基層記者新聞采編能力提升策略[J].科教導刊電子版(下),2019(9):292.
[3] 張宇.媒體融合背景下新聞工作者業務能力轉型淺析[J].西部廣播電視,2019(17):175-176.
[4] 梁爽.當代新聞工作者紀律意識培養初探[J].漢江師范學院學報,2017,37(5):77-81.
[5] 竇寧.當代新聞工作者:清醒的藝術家[J].新聞研究導刊,2017,8(12):86+91.
作者簡介:王業全(1972—),男,江蘇泗陽人,本科,南京晨報政法事業部主任,研究方向:政法新聞的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