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各種不同類型的電視綜藝節目層出不窮。2017年是我國文化傳承與創新的發展元年,各種文化類綜藝節目越來越多。2018年,在春節期間央視綜合頻道推出了大型文化節目《經典詠流傳》,節目開播次日就得到了豆瓣 9.4 的高分,將經典詩詞與流行音樂相結合,為經典賦予了新的時代屬性。本文淺析文化類綜藝節目《經典詠流傳》的特點、成功之處,探究節目對我國傳統文化傳播的影響和意義。
關鍵詞:《經典詠流傳》;傳承;創新;音樂;傳統文化;詩詞
中圖分類號:G22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0)04-0093-02
繼《見字如面》《國家寶藏》《朗讀者》等節目引發熱潮后,《經典詠流傳》的出現再度為我國的文化類電視綜藝節目增光添彩,節目本著“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宗旨,“和詩以詞”,創造性地繼承了我國古詩詞,形式新穎、立意明確。
一、節目的特點
(一)專業性
《經典詠流傳》由主持人、鑒賞團、經典傳唱人和現場觀眾構成,節目策劃和模式十分具有專業性。節目開篇燈光舞美的設計就十分耀眼奪目,節目開始,音樂響起,舞臺中央的條狀顯示屏幕慢慢下降,就像古代的竹簡慢慢展開,主持人撒貝寧出場,介紹完節目和開篇詞之后,朗誦本期古詩詞,并由經典傳唱人來演唱經典詩詞,傳唱人和嘉賓講述歌曲創作背景、時代意義,進入鑒賞嘉賓團的鑒賞時刻,每期節目有5到6個詩詞改編的歌曲展現。節目的鑒賞嘉賓團的成員是在各自專業領域上的權威人物,包括中國音樂學院院長王黎光,北京師范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康震,著名主持人曾寶儀和著名音樂人庾澄慶,4人各有所長,從不同角度共同為觀眾解讀經典背后的文化內涵。[1]
(二)人文性
中國傳統文化是中國的根與魂,傳承中國的傳統文化始終是我們中華兒女的使命。《經典詠流傳》以“文化+音樂”的方式將古詩詞搬到央視的舞臺上,賦予古典詩詞流行元素,廣為傳唱。
在節目中,傳唱人以傳播經典詩詞為中心,不僅對經典詩詞的內蘊進行藝術加工和創作,還將詩詞與傳唱人自身聯系起來,說出自己的故事,用一首歌演繹一段人生,始終發揚了“古今相融”和“古為今用”理念。在2018年4月6日播出的節目中,河北師范大學教師仇海平帶領他的外國學生使用印尼歌曲《哎呦,媽媽》改編的詩經《關雎》就做到了這一點,節目中仇海平解釋:印尼歌曲《哎呦,媽媽》的詞義與《關雎》的詞義很相似,而且歌曲的曲調輕快,很符合《關雎》的情感表達,把詩經改變成歌曲不僅好聽悅耳,而且朗朗上口,非常適合外國學生學習。以詩賦歌,以歌傳情,《經典詠流傳》的節目設置為詩詞賦予了人文性,使受眾在了解我國傳統文化的同時,也更好地體會到了傳統文化的深層意義,升華了詩詞的含義,使國內外的人都能夠了解到我國傳統文化的魅力,
(三)原創性
從2016年開始,節目組就一直想要找到一個將詩詞和音樂相結合的方式來創辦一個全新的文化類電視節目,方案改了無數遍,但始終不變的就是節目組的初衷主旨“詩詞+音樂”,在節目模式上《經典詠流傳》開辟了電視綜藝節目的新路,它雖然是音樂類節目,但是沒有過重的競技痕跡,雖然是文化類節目,但是沒有緊張的答題環節,它本著“輕賽制、重傳播”的宗旨,以歌傳情,挖掘詩詞背后的真人真事,使大眾樂于傳播,使整個作品立體化,營造了良好、輕松的傳播氛圍,被大眾接受。
二、成功之處
(一)繼承與創新
《經典詠流傳》的成功之處之一,無疑是節目對我國傳統文化的繼承與創新,它不僅繼承了我國的傳統文化,還以一種全新的節目模式詮釋了傳統文化在新時代的新意義,它把我國的古詩詞編入新時代流行音樂的譜子里,將古典文化與新時代文化相結合,使古詩詞大放光彩,受眾廣泛傳唱,樂于接受。[2]
《經典詠流傳》在教育上也開辟了一條新路,這種方法是對文化教育和藝術教育的共同繼承與創新。鄉村教師梁俊就用自己的方式詮釋了這種教育方式,他將古詩詞《苔》用單純動聽的音律改變成歌謠,用吉他伴奏的方式教給他的學生,“白日不到處,青春恰自來。苔花如米小,也學牡丹開。”這首詩詞簡單卻富有寓意,梁俊以一種寓教于樂的方式,使成長在貴州山區的孩子感受到了平凡卻卓越的力量。
(二)主持人的選擇
主持人的選擇是一個電視節目成功的關鍵一環。《經典詠流傳》的主持人撒貝寧畢業于北京大學法律系,飽讀詩書,文學素養基礎優秀,對詩詞的理解非常到位,因此撒貝寧在節目主持以及朗讀詩詞的環節表現都十分妥當。他善于把握全局,能夠妥當地掌控節目的整體走向,應變能力極強。例如在與第一集經典傳唱人王俊凱交流時,撒貝寧說:“在上次我見到俊凱時他才到我的肩膀,今天再見到他的時候,他的身高已經遠超于我,真的是明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這句話既迎合了傳唱的經典詩詞的主題,又博得大眾一笑,使場面輕松愉快。[3]
(三)大小屏互動
《經典詠流傳》采用了“1+5”的融媒體傳播策略,也就是電視熒屏與H5互動、微信公眾號文章、節目短視頻、音頻、海報5種新媒體相結合的傳播手段。熒屏內,鑒賞團和現場觀眾以點亮紅心的方式支持自己喜歡的歌曲,參與互動;熒屏外,觀眾通過微信“搖一搖”,可以第一時間實時分享自己喜歡的歌曲。為每首詩歌量身定制的新媒體產品H5互動、微信公眾號文章、節目短視頻、音頻同時分發,使得節目中所有的歌曲都可以得到上千萬次的分享,經過多種媒體共同傳播,引爆話題。
三、節目的不足之處
(一)缺乏真實性
筆者認為《經典詠流傳》在節目設置上欠缺真實性,首先鑒賞團成員對每一個作品的評價都過于正面,雖然我國的傳統文化毋庸置疑應該得到贊揚,但是在詩詞改編為歌曲的方面,鑒賞團可以提出一些建設性意見,使古詩詞和音樂相結合的模式變得更好,使節目變得更加完美。在觀看完所有節目之后,筆者發現鑒賞團的4名成員對所有的歌曲都點亮了紅心,臺下的觀眾有些表情是重復的,因此節目組在制作中應注意節目的真實性,使節目綻放更亮麗的光彩。
(二)屏內互動性較弱
雖然節目使用了各種大小屏相結合的新科技方式增強互動,但節目的屏內互動還是明顯較少。雖然主持人撒貝寧在主持時極力想要創造一個互動性極強的環境,但是節目互動性還是差強人意。而且《經典詠流傳》的鑒賞團成員之間的溝通較少,使節目呈現出一種互動性較弱的效果,和其他綜藝節目比起來,與受眾的貼近性也稍有欠缺。[4]
(三)部分環節形式化
在節目部分編排上,《經典詠流傳》的節目設計較為形式化,例如鑒賞團點亮紅心的環節和現場觀眾點亮紅心的環節,對每首歌曲,鑒賞團的每個老師都會點亮紅心,只是時間有差別,在后方的顯示屏上,現場觀眾點亮紅心的狀態也是不停動態播放,這些畫面重復出現,容易使人產生視覺疲勞。如何使這些形式化的環節變得更具意義、不再單一,是節目應該注意的問題。
四、結語
《經典詠流傳》的出現響應了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精神,繼承與創新發展了我國的傳統文化,走向了一條注重經典文化時代化、時尚化、國際化表達的道路,是我國主流電視媒體發展的榜樣和標桿。如今,我國古老的傳統文化正在前所未有地散發著它的魅力,也為我們增強文化自信、實現偉大的中國夢不斷提供力量。
參考文獻:
[1] 張雪嬌.《經典詠流傳》和詩以歌叩響心扉[N].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2018-04-04(005).
[2] 任晶晶.《經典詠流傳》讓經典流行起來[N].文藝報,2018-02-28(004).
[3] 高婧璇.文化節目2.0時代趨勢下央視對經典文化的藝術傳承與創新——以《經典詠流傳》為例[J].新聞研究導刊,2018,9(02):233+241.
[4] 劉穎余.從《經典詠流傳》熱播看傳統文化的魅力[N].工人日報,2018-03-19(003).
作者簡介:孫夕夢(1995—),女,河北石家莊人,藝術碩士研究生(廣播電視領域)在讀,研究方向:播音主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