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互聯網技術的快速發展,為媒介融合與傳播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支持,帶來了極大的變革。媒介融合背景下,受眾獲取信息的途徑也變得越來越多,從而對新聞傳播方式、采編人員的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此外,新聞記者的采訪方法也有所改變,媒體和受眾之間還形成了一定的交互性。新聞記者的職業素養既直接影響著新聞報道的水平,又決定著其所在媒體單位的融合發展效果?;诖?,本文重點分析媒介融合背景下提升新聞記者職業素養的有效策略。
關鍵詞:媒介融合;新聞記者;職業素養;提升策略
中圖分類號:G214.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0)03-0147-01
現如今,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和進步,同新聞傳播行業有關的網絡信息技術也進行了創新,不同類型的新聞媒體呈現出了相互融合的發展趨勢。目前,我國新聞傳播行業對新聞傳播方式方法和服務理念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除此之外,隨著各種媒介融合作用的不斷深入,新聞傳播途徑也呈現出了多樣化,從而要求新聞記者應該具備較高的業務水平。[1]為此,新聞記者要加強理論學習,關注時事動態,注重提升自己的職業素養和專業水平?;诖?,本文針對媒介融合背景下提升新聞記者職業素養的有效策略展開了分析。
一、新聞記者職業素養方面存在的一系列問題
(一)缺乏較強的責任意識
媒介融合背景下,為了吸引受眾閱讀新聞信息,增加新聞信息的閱讀量,部分網絡端的新聞編輯并未進一步調查信息內容的真實性,也就是說,不確定內容是否真實就對新聞進行轉載,從而蒙蔽了廣大受眾。除此之外,當各種類型的突發性或群體性事件發生時,一些責任意識較差的記者為了增加點擊量,常常報道未被證實的新聞內容,從而導致受眾產生恐慌,對社會秩序造成影響,甚至還對所在的新聞媒體公信力帶來影響,讓受眾失去了對新聞媒體的信任。這與新聞記者的宗旨背道而馳。[2]
(二)缺少創新意識
在互聯網信息大爆發的時代,部分新聞記者并不具備較強的創新意識,再加上其仍然受到傳統思想觀念的制約,因此無法全面分析信息內容,進而導致報道的新聞內容出現了嚴重的同質化現象。通常情況下,很多新聞記者剛到現場就要求主辦單位提供通稿,非常容易出現千篇一律的問題。大量受到洗稿影響的通稿在傳播環境中蔓延,并且記者只站在單一的角度報道新聞事件,因此無法引起受眾的關注,進而大大降低了新聞媒體的社會影響力,甚至還對我國的輿論環境造成了嚴重影響。為此,受眾選擇接收一些能經常提供特稿、專稿等具有獨特視角、獨家報道的稿件,摒棄毫無吸引力的新聞報道,最終對整個新聞媒體行業的發展產生了制約。
(三)專業素養較低
隨著新媒體的快速發展,人們獲取信息的途徑也呈現出了多樣化。人們不僅能夠打破傳統媒體的束縛,查閱相關的新聞信息,而且還成為新聞信息的傳播者,盡管來自民間的新聞信息不具有較高的可信度,但是也會影響社會安定。另外,部分新聞記者往往站在主觀的角度對新聞進行采寫,“標題黨”“震驚體”等新聞報道比較常見,以此有效地吸引受眾的眼球。[3]受眾剛開始看這種類型的新聞可能產生新鮮感,但久而久之就會出現審美疲勞,進而造成了新聞報道處于嘩眾取寵的尷尬境地。
二、新聞記者職業素養的提升策略
(一)轉變新聞記者的新聞理念
新聞理念是提升新聞記者職業素養的一項主要內容。媒介融合背景下,各個國家的文化進行了有機融合,從而明顯地轉變了人們的思想觀念。另外,基于各種文化思潮的影響,新聞記者的思想與新聞理念也產生了一些偏頗。因此,新聞記者應該在黨與中央政府的戰略思想意識的引導下,積極轉變自身的新聞理念,并在實際工作當中一直保持正直的態度,高效地完成新聞采訪工作。
(二)增強責任意識
某位著名新聞記者曾經說過:“就新聞報道而言,既應該保持新鮮報道的生命力,同時還要接受良心和道德的制約,不得隨心所欲。”因此,新聞記者應該認真對待每篇經手傳播的新聞報道,不斷地提升自身的責任意識。對各種重大突發新聞進行報道時,必須如實報道現場的重要信息,回應社會關注,以防傳播謠言,讓其發揮出正確的輿論引導作用。為此,新聞記者不僅要嚴格遵守職業道德,而且還應該以較強的責任意識評價新聞的社會價值,另外,還應該注重新聞報道的真實性和公信力。
(三)提升應變能力
媒介融合背景下,新聞傳播打破了傳統的新聞內容傳播方式。新聞記者要能夠利用融媒體、手機移動端和互聯網平臺分發新聞內容,還應該實時關注新聞動向,將新聞進展反饋給受眾。因此,新聞記者作為引領時代的主力軍,應該具備較強的應變能力。除此之外,新聞記者還需要分析研究各個平臺的受眾,靈活應用新型傳播方法。比方說,短視頻目前已經成為一種最常用的傳播方式,這主要是由于短視頻的廣泛應用對傳統電視媒體的內容生產與分發形式進行了創新。因此,媒介融合過程中怎樣對自身的發展方向加以明確,進軍短視頻領域,最大限度地發揮出傳統電視媒體視頻行業的優勢,是新聞記者亟待提升的應變能力。
(四)提升業務水平
新聞業務能力作為新聞記者的一項必備技能,直接決定著其生存和發展。新聞記者的業務能力主要涉及采、寫、編、評?,F如今,移動互聯網迎來了5G時代,視聽媒體開始朝向智慧、便捷發展。另外,隨著媒介融合的不斷深入,在短視頻用戶和市場規模依舊保持良好發展勢頭的情況下,內容優勢將成為各家傳統媒體提升自身競爭優勢的基本要素。這對新聞記者的業務水平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既要求其不斷地學習,通過各項實踐工作鍛煉自己,同時還要對消息、短視頻以及直播等不同媒體報道形式的采編流程加以充分掌握。除此之外,新聞記者還應該在新媒體語境下,熟練掌握各種類型新聞內容的報道技巧。[4]如果新聞記者不思進取,無法適應時代的發展潮流,就難以成為一名合格的新聞人,由此必定會被社會所淘汰。由此可見,新聞記者應該嚴于律己,練好基本功,不斷地提升自身的職業素養, 進而為受眾報道更多內涵深刻、優質的新聞內容。不僅如此,新聞記者還要與融媒體時代新聞內容制作技巧相適應,對優秀文化進行傳承,傳遞社會正能量,幫助人們形成正確的“三觀”,以此共建和諧社會。
(五)提升道德素質
隨著當前的社會環境變得越來越復雜,新聞記者一定要對職業道德建設引起高度重視,并基于黨的方針路線的指導,提升自身的職業道德素養。然而,職業道德并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通過后天逐漸培養的,其需要新聞記者主動踐行社會主義的核心價值觀,經得住不同形式的誘惑,堅決不允許出現虛假或者是有償新聞的現象。因此,新聞記者應該深入群眾,發現人們日常生活中的真善美,盡量從各個角度來呈現新聞內容,消除虛假新聞造成的負面影響,以此符合大眾的審美需求和閱讀習慣。除此之外,新聞記者還應該注重提升新聞傳播效用以及新聞媒體的服務水平,從而與社會公眾的需求相符合。
三、結語
為社會公眾提供服務是新聞記者的主要工作職責。媒介融合背景下,新聞記者是新聞傳播的主力軍。所以,新聞記者一定要恪盡職守,堅定職業立場,注重提高自身的職業素養。另外,新聞記者還應該主動履行自己的社會責任,保持樂觀的心態,增強新聞服務意識,并從黨與國家大局出發,傳播正能量,從而創建一種和諧、團結的社會氛圍。
參考文獻:
[1] 李琦.基于融媒體時代下電視新聞出鏡記者的職業素養分析[J].傳播力研究,2019(07):48.
[2] 李志磊.新聞記者職業道德修養的重要性與培養研究[J].傳播力研究,2018(12):211.
[3] 和義光.淺述新時期電視新聞記者素質培養的研究[J].傳播力研究,2018(34):222.
[4] 王丹.融媒體時代電視新聞出鏡記者的職業素養探析[J].西部廣播電視,2019(09):159-160.
作者簡介:羅誠浩(1990—),男,廣東梅州人,本科,記者,研究方向: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