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民間傳統文化藝術是在大時代社會背景影響下不同地緣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也是新時代進行民族復興文化建設持續發展與傳承的重要文化源泉。怎樣讓民間傳統文化藝術形態走進校園、走進生活、走進新時代,本文以探討民間傳統文化藝術在新時代職業教育的傳承與應用著眼衍生。
關鍵詞:民間傳統文化藝術;新時代特色;職業教育;傳承與應用
新時代下經濟快速發展,民間傳統文化藝術的傳承與應用成為了社會需求和市場關注的內容。民間傳統文化藝術有著我國特有基層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是值得我們發揚和傳承下去的,特別是從融入學校教育著手,在潛移默化里衍生到人們的生活需求中,是弘揚和發展民間傳統藝術的有效路徑。本文將從分析職業教育的特點,和民間傳統藝術的存活現狀,探討民間傳統藝術走進職業教育的優點以及途徑,希望得出建設性建議。
1.新時代特色下的職業教育
1.1傳統的職業教育存在的缺陷
職業教育是包括職業學校學歷教育和職業技能培訓為方向的教學主體。我們今天所探討的謹包括職業學校教育,是含各種職業技術學校、技工學校、職業(職業高中)院校等。職業學校教育是學歷性的教育,分為初等、中等和高等職業學校教育。與其他教育類相比,比如成人繼續教育等,職業學校類教育更偏重于技能實踐和應用類工作能力的培養,是向社會主義建設輸入具備完善技術工作能力的勞動者。由于職業教育的面向范圍,目前學校多采用產教融合、工學結合、實習與學習相結合的模式去培養技能人才。并以以人為本、因材施教、規范管理、人格塑造為理念去教導學生,這樣的教育理念既可以培養學生的實際工作能力又可以本著育人為本的初心,是職業教育所重視的內容。
但目前傳統的職業教育迫于經濟快速變革帶來的壓力,將整個教學重點傾斜在如何培養應用型人才的方面,而忽略了對于學生文化素養方面的培養,流于形式和過于西方化。其次則為教師團隊資源薄弱,沒有將老師的職能最大化發揮出來。最后,企業參與人才培養計劃制度不完善,缺陷眾多。
1.2與新時代高度粘合的職業教育
隨著我國經濟水平的逐漸提升,社會發展步伐漸漸加快,職業教育學校也在加強與新時代內涵需求的粘合,不落后于時代的腳步。職業教育學校目前引進數字化教學系統,和雄厚的師資力量,在大數據的經濟時代下,考慮到學生的就業問題,讓學校的課程與實踐最大化的同步社會、接觸社會,減少在工作崗位上磨合的時間,使學生可以快速融入職業角色。在文化教育政策方面,設有國務院《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的國家重要教育方針,美術、音樂、藝術人文等課程,實際操作練習和課程相結合,讓學生在學習專業課的同時有發展興趣愛好和人文素養的機會。但學校資源目前仍傾向于專業課程,并且對我國傳統文化藝術的課程活化不夠重視,沒有吸引學生主動學習的興趣。畢竟學校教育只是人生的起點,在未被約束的情況下,大部分學生的課余時間分布在游戲、電視劇、綜藝等領域。
2.民間傳統藝術的存活現狀
大部分民間傳統藝術遠離人民群眾生活,人民群眾沒有接近途徑或者沒有接觸的興趣,只有少部分人在堅持和傳承民間傳統藝術。
想要接觸民間傳統藝術的人沒有接觸的途徑,亦或受到地緣、時間、財力上的限制無法接觸到真正優秀的民間傳統藝術或普遍存在公信力。
少年是國家未來的希望,伴隨著西方文化的侵蝕,青少年多喜愛歐美文化或韓流文化特色,在青少年獨特的世界觀里,歐美文化、韓流文化代表“酷”和鶴立雞群,而民間傳統藝術則是老套和枯燥的代名詞,沒有文化欣賞能力和審美單一也成為民間傳統藝術在青少年群體中發展的難題。
3.民間傳統文化藝術在新時代職業教育的傳承與應用思考
3.1民間傳統藝術可以為新時代職業教育帶來什么?
(1)激發學生的興趣,自主成為民間傳統藝術的傳承者和傳播者。
(2)增強人生的多種可能行,有效發揮人本潛能,擴寬就業的路徑和范圍,只學專業終究是把路走窄了。麥可思研究院發布的《2017年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顯示,三成以上畢業生工作與所學專業不對口,給出的原因是“職業期待不符”“迫于就業壓力”,這也是畢業生選擇不對口工作的主因。
(3)豐富學生文化素養,擴寬學生眼界,給學生的思維方式帶來新的啟發。民間傳統藝術是我國勞動人民的智慧的結晶,其中蘊含了我國的文化特色、經濟背景和社會背景以及民族文化復興的內生力,
3.2關于民間傳統藝術融入新時代職業教育的途徑
因材施教,教師從職業學校學情研究出發,研究和編撰對應的課題及教材等,將民間傳統文化藝術項目模塊納入職業教育《藝術》課程美育公共基礎必修課范疇。或提供全校公開選修課科目,學生根據興趣自行選擇。例如近年來“漢服熱”和古裝電視劇的流行等,教學可設置傳統文化藝術相關的古琴制作、拓片技藝、微盆景制作、傳統漆藝等動手能力強的手工課程模塊;或組織數字媒體類課程與民族舞、地方傳統金錢板演繹等相結合,活化和保存珍貴片段,以傳承與創新,轉換與應用為最終目的。
課程內容重點在文化人文素養與實踐操作相結合,讓學生們在操作練習中感受文化藝術的魅力。處于該年齡段的學生具有很強的自主性和能動性,教師所考慮的不僅僅是如何將文化融入生活,而是如何吸引學生的興趣,主動探尋和傳承我國民間傳統藝術。
利用新時代智能化,自媒體等數據平臺組織學生拍攝民間傳統藝術類短片,作為實踐內容。電影《閃光少女》,《百鳥朝鳳》等民樂相關電影在近年來的市場中異軍突起,考慮到自媒體從業問題,老師可帶領學生做這方面的實驗實踐和教學研究,為學生將來多維度就業添磚加瓦,也為人本潛能引導和開發提供多種可能。
參考文獻:
[1]羅才華,鄧龍龍.數字媒體技術在民間藝術動畫中的應用——以粵東民間藝術《媽祖》為例[J].晉城職業技術學院學報.
[2]李炫美.對高校舞蹈專業民族民間舞教材建設立足點的思考[J].藝術評鑒.
[3]曹海洋.無錫惠山泥人的創作特點對激發高職藝術專業學生創意能力的啟示[J].文教資料.
作者簡介:
陳先強(1982.10-),男,漢,成都人,本科,職稱中級,研究方向:傳統文化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