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媒介融合是當今的熱點詞匯,它帶給我們的不僅是傳統媒體與“互聯網+”的深度融合,更多的是對未來媒體的預測猜想以及大膽嘗試。本文在內容層面、形式層面以及產業鏈層面淺談傳統媒體的創新發展。電視媒體是傳統的精英媒體,而新媒體則具有普世化、通俗化等特點。
關鍵詞:媒介融合;“互聯網+”;視聽節目;電視媒體
中圖分類號:G22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0)20-0130-02
在“互聯網+”時代,電視節目的制作越來越向新媒體靠近,受眾垂直領域細分。利用新媒體平臺自身的優勢,打造爆款、熱門或制造熱點話題,實現自身的轉型,可以使電視媒體更貼近大眾、貼近生活,增強用戶黏性。說直接點就是電視媒體在當今網絡媒體的沖擊下逐步走下坡路。例如,新聞聯播作為最穩定的電視節目也逐漸進行了深入轉型,增加了抖音等新媒體渠道的聯播方式,如新興的《主播說聯播》這類節目,讓大眾更加貼近新聞聯播主播,讓大家看到了線下的新聞聯播主播,增強了傳遞性,也有了變通,與老版節目內容相輔相成,形成新的節目形式。
一、內容層面——致力于打造優質節目內容
東方衛視的《夢想制造家》第一季開播以來,豆瓣評分在9.1左右,是一檔稀有的優質節目。在第五期《忘不了的家》中,阿茲海默癥患者原家庭因母親的病癥十分苦惱。母親上廁所不方便、家里臥室窄等問題比較嚴重,于是節目組邀請了日本著名的本奈老師遠赴山東對其房間進行改造。松間老師在觀察了家庭的一系列問題后,詢問阿茲海默癥老人的不良反應,又來到上海進行防滑扶梯的選擇,而現代3D打印技術也為房屋的設計帶來了很多便利。在節目的最后,大家一起貼上“家”的門簾,傳承了中國優秀的“家風文化”。
央視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節目制作人既沒有介紹傳統的菜譜,使其淪為普通的美食節目;也沒有介紹食材多么營養,使其淪為養生節目。創作者另辟蹊徑,關注中華大地博大精深的美食文化,于山川阡陌、一江一水尋覓這片土地上的那一份份溫情,將默默無聞的勞動者用鏡頭展現出來。在這個內容為王的時代,電視文藝工作者更要注重價值觀的引導,學習《朗讀者》《詩意中國》《美文》《國家寶藏》這類節目。這樣觀眾既能進行藝術欣賞,又可以從中領悟到印刷媒體的巨大力量,實現情感與文化的共進[1]。
二、形式層面——結合新媒體平臺進行跨網傳播,跨屏互動
(一)精準定位節目,優化用戶體驗
中國最早的互動游戲類綜藝類節目《快樂大本營》創造了收視熱潮,浙江衛視的《中國好聲音》問鼎收視冠軍,隨后芒果TV、湖南衛視聯合出品的《爸爸去哪兒》開創了父子、父女真人秀的先河,隨著節目熱度的持續上升,各個衛視、平臺開始打造屬于自己的品牌節目。節目花樣百出,內容新穎,從籃球到電競,從說唱到街舞,有些我們原來根本想不到會在電視中看到的節目,如今逐漸被搬上熒幕,這就是內容傳播的革新與變化。
《爸爸去哪兒》節目精準定位其受眾群體,制作了父子、父女的旅游真人秀。在整個旅途過程中,父親和孩子會經歷各種考驗,父親要和自己的孩子、其他家庭,甚至當地的居民合作完成任務。同時,節目也極其看重情感的釋放,設置了“情感錄像廳”“問答小屋”揭示大人在孩子們心中的形象。在讓觀眾欣賞之時,節目組也注重用戶體驗,把視聽體驗與各類跟拍鏡頭進行融合混剪,增強真實感與“此時此地”的現場感,在播放溫情片段之時,利用恰當的抒情音樂烘托氣氛,同時增強互動體驗。
(二)與新媒體建立良好的合作關系
2012年該節目播出的時候,有觀眾會疑惑為什么這檔節目如此火爆,甚至超出了預期的目標。分析節目制作流程以后不難發現,很多社交APP平臺會提前生產一批軟文向觀眾安利這檔綜藝類節目。一些知名的微博“大V”等“意見領袖”,甚至會在自己的微博中向受眾介紹這檔節目,直接提升市場期待值,并且節目制作十分精良,節目內容質量高,自然就掀起了一大波收視熱潮。在如今“互聯網+”的背景下,我們會經常在手機上刷到一些電視劇、綜藝、電影的精彩片段,這也是一個道理。類似的情況近些年愈發普遍,更有甚者將這種宣傳模式作為盈利手段,專門向平臺端的“散客”安利各種文章、電影甚至書籍。所以新媒體與5G融合是必然趨勢,同時我們可以看到這種合作關系起到了正向的引導作用,不妨大膽嘗試,與其建立良好的合作關系,當然這樣的例子也有很多。
2016年4月,在電視劇《歡樂頌》的發布會上,劉濤運用手機直播的形式對此發布會進行了現場直播,創造了71萬的觀看記錄[2]。同年暑假,湖南衛視以“粉絲暑假直播秀”為主題,讓大眾參與到節目中來。直播開辟了電視傳統媒體和新媒體融合的新道路,觀眾觀看任何綜藝、電影、電視劇甚至小片段的時候,都可以實時發送彈幕,即時表達自己的任何想法。這一方面可以促進制作方及時改進節目,一方面也能增強用戶的參與度,保證觀眾的關注度。觀眾會受其吸引持續觀看節目,在線上討論交流劇情,找共同話題。
短視頻以及直播的出現為電視提供了新的創作思路,我國現在的短視頻門類眾多,渠道眾多。其中有以梨視頻為代表的生活類,以今日頭條、央視網為首的新聞類,同時也有以抖音、火山小視頻為主的娛樂創意類。
2019年暑假,央視新聞的“主播說聯播,今天我來說”走紅網絡,登上熱搜榜單。相關話題熱度迅速上升,其生產的內容是大眾普遍關注的“中美貿易戰”等。新聞聯播的主播們用親民、詼諧的語氣向大眾闡述問題,視頻通過新媒體平臺進行傳播,一時間吸引了不少觀眾打開電視機,準時觀看久違的《新聞聯播》。無論是電視劇、電影,還是綜藝,都可以與新媒體進行深層次的合作,建立良好的互通關系,實現效益的最大化。觀眾不僅可以通過電視了解當今時下熱點,同時可以通過新媒體發表言論,互相討論[3]。
三、產業鏈層面——開發節目衍生品
《爸爸去哪兒》播出之后,湖南衛視芒果TV開始打造《爸爸去哪兒》跑酷APP,積極利用粉絲效應,同時還拍攝《爸爸去哪兒》大電影,在有限的時間內實現了利益的最大化。
近年來,我國慢綜藝逐步以“生活化,緩節奏”的制作方式走進了大眾的視野,撫慰了當下生活中年輕一代浮躁的心。得到了大眾的一致好評與喜愛。《親愛的客棧》第一季地點在云南省的瀘沽湖,嘉賓通過一艘獨木舟和外界進行交流,節目對生活、成長以及愛情的深刻探討,引發了一大批網友的情感共鳴。第二季的拍攝地點在內蒙古的白狼鎮,嘉賓住在一家客棧中,有幾只鹿伴隨,閑暇時刻招待客人,一起在冰面上享受冬日之美。《向往的生活》第一季地點在北京大甸子村,嘉賓需要自己下河捕魚、抓蝦獲取食材。第二季的拍攝地選在浙江省桐廬縣,展現了溫潤的江南之景,一狗二人三餐四季,就是“向往的生活”。《女人們的戀愛》在莫干山拍攝,高亞麟的“父母是我們和死神之間的一道墻”引發了一系列討論,大大提升了節目熱度。
我們不難發現,其實瀘沽湖、大甸子村、莫干山這些地方在節目播出之后會相繼被開發成為旅游景點,積極推動“三農”政策的落實。一方面,這種做法可以使節目回歸生活;另一方面,旅游景點的開放可以提升當地農民的收入,也算實現了節目經濟效益的提升。
四、結語
在新媒體快速發展,媒體融合的背景下,電視節目在進行改革和創新時,不能急功近利,出現一些錯誤。第一,不要對明星進行過度開發。在粉絲經濟面前,在大眾娛樂至死的背景下,一些電視節目過度開發明星,把他們推向“神壇”。雖然近年來有“星素結合”的趨勢,但其實是一些網紅,或一些網線明星,根本不注重節目本身的內涵。第二,同質化現象嚴重。《夢想的聲音》《天籟之戰》都是韓國綜藝節目改編,其背后的問題就是創新力缺乏的集中體現。第三,表演痕跡過重。在《中國好聲音》的舞臺上,最著名的一句話就是“說出你的故事”。節目對演唱者背景的展現,超過了演唱效果的體現,所有的一切都好像是照著劇本按部就班地排練一樣。我們要思考這檔節目到底想向我們傳達一種怎樣的思想,是所謂的“人性的把握”,還是我們真正想要關注的“好聲音”。第四,剪輯混亂不堪。《高能少年團》把王俊凱包裝成一個不懂事、不理智的人物,伊能靜也在微博上炮轟綜藝節目把自己的丈夫包裝成一個不顧家、沒有責任心的形象。節目通過剪輯,扭曲篡改真實情況,丑化人物,以達到提高收視率和關注度的目的。
在媒介發達的今天,電視媒體如何實現突圍是一個有待解決的問題。電視制作人可以向新媒體學習,和其建立良好的合作伙伴關系,實現內容在網絡平臺的同步更新,實現“合網聯動”。如今在“互聯網+”的形勢下,短視頻已經逐步在網絡上占據主體地位,我們要深刻認識到時代的進步,同時更要懂得如何正確看待它,迎合它,接受它,掌握它。當然,我們也要注重內容的優質程度,好的節目必然是有內容、有思想的,我們要避免陷入“故事化”思維。為了節目播放效果而忘記我們的初心,放棄我們的主題。媒體的演變革新利大于弊,就看我們如何快速、有效地利用它。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說,“一部好的作品,應該是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同時也應該是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的作品”。相信在未來的發展中,媒體的演變終將帶我們走向輝煌。
參考文獻:
[1] 曾凡俊.中國網絡視聽節目的發展現狀及監管策略[J].西部廣播電視,2020(05):18-19.
[2] 張一驄.融媒時代電視對我們意味著什么——從融媒時代電視媒介的特征談起[J].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20(05):71-74.
[3] 王小康.華語視聽節目與文化產業的交互式發展[J].青年記者,2020(04):86-87.
作者簡介:王同宇(1998—),男,內蒙古包頭人,本科在讀,研究方向:播音主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