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迎春
摘要:閱讀始終是語文教學的重點和難點,也在語文教學中占有相當的比重,在幫助學生積累知識和素材,構建良好學習思維中所發揮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正因為如此,筆者也將以閱讀教學為宏觀視角,立足于小學中高段的語文課堂,分析當下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存在的基本問題,然后列舉出解決的方法和措施,旨在幫助教師改善閱讀教學現狀,推動學生綜合素養的培育。
關鍵詞: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高年級;方法分析
引言:
語文是一門工具性和人文性兼具的自然學科,其知識的學習僅僅依靠學生的背誦是遠遠不夠的,必須通過深入的理解和分析才能掌握個中精髓。但不可否認的是,的確有相當一部分教師在課堂實踐中一味強調學生對必背文章的背誦,忽略了對學生思維的引導,導致學生只知所云,卻不知為何所云。而在新課程改革之際,學生和教師也應當以更加全新的姿態去迎接閱讀教學中的挑戰和困難,。積極應對各種類型的文章。
一、分析當下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發展現狀
首先,教師在帶領學生進行閱讀的時候,往往會顯露出灌輸式和放任式的弊端,他們更加重視的是對課本知識的講解和解釋,并沒有真正意識到閱讀教學的價值和作用。而學生在接收閱讀知識的時候,也基本上都是跟隨教師既定的思路進行探究,他們的主觀能動性始終沒有得到充分的發揮,為了讓教師能夠直接進入主題,學生往往會選擇閱讀或者是直接不讀的方式,去配合教師的步伐,這就讓學生的閱讀顯露出了囫圇吞棗的弊端。所以,學生也始終無法深入到文章的核心,無法有效理解文章的內涵與本質,積極性也大受打擊。
其次,小學語文課堂中也存在著應付式閱讀的問題,許多小學生并沒有養成自主閱讀的習慣。所以當教師真的給他們保留閱讀時間的時候,他們的思維反而會放空,無法確定閱讀的目標和方向,注意力也會轉移到別處,并沒有把思想集中在文章本身。而且,即便是一些學生開始了文章閱讀,但他們本身的興趣是十分有限的,所以也沒有對文章進行深入探究,這種現象就嚴重制約了語文課堂的質量。
最后,大多數小學生的閱讀量都是很少的,他們的興趣大多都還集中在玩耍上,所以也沒有認識到學習的重要性,沒有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自制力和自我意識較差。從調查顯示中可以看出,很多小學生都不會在課下主動去搜集資料,閱讀書籍,都不會主動去拓展自己的知識面,所以他們積累的閱讀知識也較為匱乏,無法真正把課堂上的理論應用到實踐中去。而且,學生的思維始終被限制在固定的教材里,所以他們也無法用閱讀知識對課堂進行延伸和拓展。
二、論述小學語文中高段閱讀教學的調整方法
首先,教師應當帶領學生采集更加豐富的閱讀資源,設計適當的課前閱讀環節,為學生創造更加輕松且愉快的學習氛圍,把閱讀和學生的現實生活相結合,提高語文資源的利用效率,建構完整的語文教學體系。在具體實踐的過程中,教師需要在正式開始課堂之前做好備課工作,先確定拓展閱讀的內容,然后對文章進行細致分析,徹底吸收書本上的教學知識,然后然后在與現實生活中的元素相連接,一并帶入到課堂教學中,這樣可以讓學生獲得更加新奇的體驗,讓學生在表達感情的時候能夠更加豐富。同時值得注意的是,盡管語文教材中所說編的文章都很經典,但大多數內容都與學生的實際生活相差甚遠,所以學生也無法真切感受到作者的思想情緒,在理解上也會出現一定的誤差。對此,教師就可以先為學生介紹作者的相關事跡,并簡單介紹作者在寫文章時的歷史背景,例如在學習李白詩歌的時候,教師就可以先為學生介紹李白所處的唐代,然后幫助學生分析李白這一詩人的性格特點和志向抱負等等,幫助學生理解古詩詞的基本內涵。
其次,教師應當帶領學生在課堂上進行閱讀拓展,這樣可以有效激發出學生的閱讀興趣。在實踐的時候,教師可以根據學習的主題,引進相似或者是相同題材的文章,讓學生能夠從更多的角度出發,深入對教材的理解和把握,并在這一過程中提高自己的閱讀量。例如,在學習《亡羊補牢》這篇寓言的時候,教師也可以給學生介紹諸如《刻舟求劍》,《杯弓蛇影》,等等較為經典的寓言故事,讓學生可以在類比的過程中,把握寓言的內涵和本質,提醒他們感悟其中所表達的人生哲理。而后,教師也可以把寓言故事以特定的視頻為學生展示出來,讓學生對主題展開討論和交流,這樣不僅可以提高學生對文本的感知能力,同時也可以進一步帶動學生感悟的提升,把他們的思維延伸到更加遼闊的空間上。另外,教師也應當從教學背景出發,把語文的閱讀和現實生活結合到一起,例如,在學習《圓明園的毀滅》這一篇文章的過程中,教師應當用多媒體為學生展示出圓明園曾經的空前盛況,然后再把圓明園被毀之后的廢墟殘骸與之作對比,讓學生形成強烈的視覺沖擊,而學生在這種突出的比較之下,心情也久久難以平靜。此時,教師就應當趁熱打鐵,讓學生了解到中華民族在歷史上曾經經受的苦難和屈辱,提醒他們勿忘國恥,激發出學生的愛國熱情,與文章產生情感上的共鳴,提高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社會主人翁意識[1]。
最后,教師應當帶領學生進行課中閱讀拓展,搭建起閱讀的橋梁和通道。素質化教育對學生的閱讀量是有一定要求的,這也就意味著語文閱讀不能僅僅只是局限在課堂上,更是要體現在課下的空閑時間中,教師一堂課的結束不代表閱讀教學的結束,而是要把這當作打開另一個知識的窗口,當作學生開始自主探究的又一起點。對此,教師要在本節課的閱讀告一段落之后,讓學生從文章的主題出發,對文章進行拓展延伸,為學生設置相應的思考情境,假如學生自己處于作者的境地,他們會做出什么樣的選擇,或者是讓學生對文章進行續寫,這樣不僅可以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文字組織能力,同時也可以讓學生通過閱讀和寫作來強化自己的情感表達,提高自身的感知能力和理解能力[2]。
三、結束語
綜上所述,持續性推動語文閱讀教學的拓展是十分合理且必要的舉動,這是夯實學生文學素養和基礎的應有之策,也是調整學生學習習慣的有效措施。本文通過課前的引導,課中文章的類比,以及課外閱讀的延伸這三個角度論述了小學閱讀教學改革的方法,整體上具有理論上的合理性與實際上的可行性,能夠作為教師的參考依據。但在具體實踐的過程中應當如何抉擇,仍舊需要教師根據實際情況來科學取舍,堅持以人為本的理念。
參考文獻:
[1]林錢明. 合作學習在小學高年級語文閱讀教學中的應用[J]. 新課程(上), 2018(3).
[2]于士芹. 小學中高年級語文拓展閱讀教學研究[J]. 新課程(小學), 20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