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萍
[摘 要]思想政治教育是當前教育改革的重大課題,事關培養社會主義建設事業接班人的戰略大計。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在英語教學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要素,已經成為中等職業學校教學改革的熱門話題。文章對中職英語教學過程中忽略思政教育的相關問題和現象進行了分析,探討了在中職英語教學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相關策略,旨在促進學生的健康發展。
[關鍵詞]中職;英語教學;思政教育
引 言
“大學英語聽力”教學是專業英語教學的重要組成部 分,學生的英語聽力能力是日常交際的基礎,也是判斷其語言水平 的重要指征。然而,現行的“大學英語聽力”課程存在諸多問題,導致課程效率不高,學生缺乏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為了幫助學生適應新時代對英語能力的要求,課程革新勢在必行。2016 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和針對性,滿足學生成長發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門課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因此,從課程思政視角下進行教學模式革新,推進課程思政建設,使專業課程與思政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在傳授知識的同時,進行價值引領,最終實現課堂育人,立德樹人,亦是非常重要的舉措。這樣不僅能培養學生的語言綜合應用能力,也能豐富課堂內涵,還能寓道于教,寓德于教,拓寬學生知識領域,增強學生人文素養,幫助學生樹立正確價值觀。
一、中職英語教學中開展思政教育存在的問題
(一)思政教育被弱化或邊緣化
在中職英語教學過程中,一些教師只注重語言知識的傳授和語言運用能力的培養,大多只是從語言知識的角度出發,引導學生理解、分析、掌握英語課堂教學內容,而往往不是主動地啟發和引導學生充分挖掘英語知識中的思政因素。很多英語教師認為,思政教育應該是專職思政教師的使命和責任,與英語教師沒有太大的關聯。從社會層面來看,不少用人單位往往只是重視學生的專業知識和能力,而忽略對學生思想品德的要求。一些學生家長也往往狹隘地認為,孩子只有學好自己的專業課,才有可能找到一份自己滿意的工作,而對于孩子成長過程中良好思想品德的養成和健康心理的培養卻往往缺少應有的關注。如此種種原因,使得中職英語教學中的思政教育被弱化,甚至被邊緣化。
(二)教師的思政教育素質有待提高
教師自身的素質和思政教育意識直接決定其在教學中是否注重思政教育,是否能夠充分挖掘和利用教材中的思政教育資源。從當前的實際情況來看,一些英語教師的思政教育素質仍然有待提高。首先,有的英語教師的教學理念依然比較傳統,對當前教育改革的內涵、對新形勢下如何針對學生的實際培養德才兼備的合格人才缺乏深入的認識,尚不能主動跟上教育改革的步伐,沒有形成在教學活動中融入思政教育的意識和理念,他們在教學中往往只注重英語學科基礎知識的傳授和語言能力的培養,而忽略了對思政教育內容的挖掘和拓展,不能在教學中融入思政教育的內容。
二、 課程思政視角下“大學英語聽力”課程教學模式的革新
(一)豐富和完善教學內容,寓思想教學于語言教學之中
語言的功能主要分為社會功能和思維功能。社會功能是指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是人類傳遞文化、社會生活及價值觀的工具。思維功能是指人們既用語言進行思維,又用語言調 節行為。語言的教學要為其功能服務。然而,現在的“大學英語聽力”課程主要聚焦于語言技能的學習,因此,應在教學內容中融入英語國家文化介紹,并適時進行中西文化對比,同時,喚醒學生對等、有效的文化自覺,進而激發對本國文化的認同,培養堅定的“文化自信”。在此基礎上,在教學中加強對學生思辨力的培養,通過正確的問題設置來激發學生的積極思考和討論,使課堂活躍起來。秉承“課程載思政”和“思政寓于課程”的理念,優化課程內容。借助優質網絡資源,如 Ted Talk、China Daily、BBC 等網站,向學生介紹“Chinese New Year 2016”“The Story of China 2016”“The Forbidden City”以及“China from Above”等精彩紀錄片,精心挑選能對接“大學英語聽力”課程的思政教育內容應用于課堂教學,從新穎的視角擊中學生的需求。在豐富課堂活動、提升學生語言能力的同時,將基于中國文化的內容自然而然地融入英語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建立學生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認同,喚醒他們傳承中華文明的歷史責任感和時代使命感。
(二)革新原有的教學方式,構建立體式課堂
在教學中,最大化地利用信息技術的優勢,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的立體課堂,讓學生多維度地享受到個性化、人性化、現代化的學習方式,從而提高學生學習興趣,使學生能夠主動、高效地學習。線下的課堂教學為教學的主陣地、主渠道,教師設計豐富的課堂活動,幫助學生拓展、交流與互動,磨練聽力技能,同時融入貼合學生興趣與需求的思政內容,隱形浸潤,適應時代發展。同時,利用網絡學習平臺,線上為學生提供充沛和多樣化的聽力資源和其他語言學習資源,使學生能隨時隨地進行語言實踐和專業學習。最后,教師還可以線上設置專題講座,如“大國之美““中美教育理念對比”“中西方禮儀”等,輸出“學術誠信”“工匠精神”等核心價值觀。通過立體課堂,促進線上線下聯動,靈動教學,形成課程整體育人的聯動效應。
三 結束語
“大學英語聽力”等語言課程的開設是為了培養學生的文化素養和跨文化交際能力,為了提高教與學的效率,拓展教學的廣度與深度,需要對教學模式進行改革。但單純的從語言技能角度進行教學模式革新太過狹隘,亦不符合新時代背景下對教改的要求。只有從課程思政視角下進行教學模式的革新,將思政教育“無痕”地融入課程教學,實現價值塑造、能力培養、知識傳授三位一體的教學目標,讓學生在提高語言技能、了解西方文化的同時,堅定社會主義理想信念,堅定文化自信,實現課程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才是最具格局的教學模式革新。才能最終實現“大學英語聽力”課程潤物無聲的隱性育人功能。
參考文獻:
[1]習近平.習近平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會議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6-12-09.
[2]彭靜.課程思政視角下英美文學課程教學模式初探[J].課?程教育研究,2018,(39):108.
[3]王卉.基于泛在學習環境的大學英語課程思政融入路徑探?究[J].教育教學論壇,2019,(1):5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