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媒體融合時代,媒介技術的發展與融合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播提供了新的機遇。HTML5作為移動互聯時代常態化的表現形式,為非物質文化遺產提供了更有效的宣傳手段。本文梳理和總結當前中山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播的措施和主要成果,分析融媒體與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播的耦合關系,闡述HTML5應用于中山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播的特點。在此基礎上,提出基于HTML5的中山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播的新路徑。
關鍵詞:融媒體;HTML5;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山;傳播
中圖分類號:G20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0)24-0226-02
中山市是人文底蘊深厚的國家歷史文化名城,這里共有39個項目列入國家級、省級、市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近年來,在社會各界的大力配合下,中山市政府和文化局對中山非遺的傳播采用了形式多樣的方式,深受人們歡迎。當前,中山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播的措施及成果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注重保護非遺傳承人,使非遺技藝代代相傳;二是建立非遺展示館,打造了解中山市歷史與文化的窗口;三是建立非遺傳承基地,拓展非遺傳承和教育的載體平臺;四是借助傳統媒體和新媒體的傳播優勢,提高非遺傳播的廣度和深度;五是開展豐富多彩的民俗活動,讓民眾近距離接觸和了解中山非遺。以上方式對于中山非遺文化的傳播和傳承起到了很好的促進作用,但在傳播過程中仍存在一些問題。
2019年11月,一場跨越時空的協奏音樂會驚艷上演:館藏戰國時期曾侯乙編鐘的湖北省博物館,與館藏唐代“天風海濤”古琴的山東省博物館跨越千里,通過低時延、高可靠的5G網絡,用兩部華為Mate30系列5G手機同時直播,使相隔千里的編鐘與古琴共同演奏古樂曲,鐘聲、琴聲完美同步,身處異地的演奏家仿佛同臺演出,讓聽眾仿佛身臨其境。深圳經濟特區成立40周年之際,深圳成為全球第一個跨入5G時代的城市。作為新基建的領頭羊,中國的互聯網特別是5G建設及應用的普及和滲透讓民眾的智慧生活更美好,也讓產業的智慧升級更完善。因此,如何借助新一代信息技術的優勢傳播這些具有獨特文化價值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是筆者最近在思考的問題,以期為中山市非遺的傳播提供新的思路和借鑒。
一、融媒體與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播的耦合關系
非物質文化遺產如何傳起來、活起來、火起來?在堅守傳統的基礎上,化古為新、與時俱進,讓古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重新煥發青春,更好地融入現代生活,與更多年輕人不期而遇,給他們帶來價值與美感,產生共鳴,無疑是一個重要路徑。年輕一代的傳承人重任在肩。第45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20年3月,我國網民規模達到了9.04億,手機網民的規模達到了8.97億,較2018年底新增手機網民7992萬,互聯網的普及率達64.5%。我國網民以中青年群體為主,并持續向中高齡人群滲透。因此,媒體行業如果不能創新轉型,就可能失去陣地;非物質文化遺產如果不能適應新媒體環境,則可能失去年輕受眾甚至是中老年群體。
融媒體,即媒體融合,是指充分利用廣播、電影、電視、報紙、互聯網等傳統和新型的媒介載體,把各種既有共同點又存在互補性的不同媒體,通過一個數字平臺提供不同媒體進行信息和數據的分發[1]。融媒體技術的發展為非遺傳播提供了硬件支持和技術保障,使非遺的生存環境、傳承環境和傳播方式都發生了巨大轉變。融媒體具有更好的交互性、直觀性、多維性等特點,勢必將改變非遺以往脫離情境、孤立的靜態展示形式和傳統口頭代代相傳的單一傳承傳播模式,賦予非遺以更多姿多彩的展演方式和融合性的傳承傳播方式。與此同時,虛擬展廳、虛擬旅游、虛擬游戲、VR全景等新數字媒體技術的層出不窮,可營造非遺的虛擬世界或優化非遺的現實場景,使體驗者獲得身臨其境的感受,改變了非遺原物隱藏的特殊色彩。
二、HTML5應用于中山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播的特點
HTML5是Hyper Text Markup Language 5的縮寫,是HTML4.01的改進版,超文本標記語言的第5個版本。HTML5是Web中核心語言HTML的規范,用戶使用任何手段瀏覽網頁時看到的內容原本都是HTML格式的,在瀏覽器中通過一些技術處理將其轉換成了可識別的信息[2]。它是瀏覽器的標準,是一個跨平臺的技術;同時,面對Web應用需求的提升,HTML5已被研發且廣泛應用于移動互聯網中,支持豐富的媒體形式,包括文字、圖片、音視頻、網頁、全景、直播、圖表和動畫等等,可以將不同的媒體內容融合到一起,還可以直接訪問攝像頭、麥克風、陀螺儀和GPS。隨著近幾年移動互聯網終端設備的使用越來越普及,無論是中老年還是年輕群體的使用習慣都從電腦端向移動端轉移。
HTML5作為移動互聯時代常態化的表現形式,在中山非遺傳播中的應用具有以下特點。首先,多樣化的內容展現形式。HTML5支持豐富的媒體形式,可將適合表達中山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不同媒體形式,把合適的都當作素材形式放在一起,合理安排素材,組成一個完整的中山非遺故事,將不同的非遺媒體內容融合到一起,在一個終端展示和傳播,也可以以測試、答題、小游戲、評分等形式推廣中山非遺文化的相關信息。其次,全新的交互形式。HTML5在移動端做非遺傳播有一個非常重要的交互環節,可以讓每個閱讀者都參與進來,輸入文字、上傳圖片和視頻、錄一段話等進行非遺的互動和宣傳,這都是閱讀者參與創作非遺內容的途徑。再次,動畫引導用戶的閱讀順序。HTML5可以用動畫來引導用戶對非遺知識的閱讀順序,吸引用戶關注重點,用動畫提升中山非遺內容的視覺效果。最后,傳播范圍廣,傳播速度快。當前各個互聯網平臺都具有較強的交互性,我國廣大互聯網用戶都可以成為非遺的傳播者,可以將看到的、學到的HTML5非遺新聞和知識通過微博、微信、微視頻等方式分享,或通過朋友圈、微信群轉發,吸引更多人的關注,積極動員各方力量加入,讓更多的人成為中山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播的參與者。
三、基于HTML5的中山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播的新路徑
(一)打造HTML5的非遺融媒體精品,提升年輕群體對非遺產品的認知
通過多維度的融媒體平臺,創新非遺內容與形式,選取一到兩個中山市的國家級非遺項目,打造精品,以點到面輻射開來,用生動鮮活的非遺內容講好非遺故事。小欖菊花會每年在11月下旬至12月中旬舉辦,為期時間約15天,這個時段的中山氣候宜人,適合游客出行。經過多年運作,小欖菊花會已經成為一項成熟的旅游項目,加上各地游客的口耳相傳,小欖菊花會知名度和影響力日盛,已于2006年成功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因此,可將小欖菊花會打造成HTML5的移動端融媒體精品,設計賞菊、賽菊、吟菊、畫菊、嘗菊、水上飄色、菊花戲等活動頁面,融入各種觸控滑動點擊、涂抹擦除、搖一搖等交互形式,增加與用戶的互動,給用戶帶來新的體驗,提高移動端的參與率,打造中山非遺文化活動品牌,更好地滿足中山民眾的精神文化需求。
(二)提煉中山非遺項目的經典元素、符號,設計和開發HTML5的非遺小游戲
運用中山非遺項目的經典元素和符號設計和開發HTML5的非遺小游戲。采用“新瓶裝舊酒”的方式,將中山非遺與HTML5游戲結合起來,重新包裝,讓非遺不再是“老古董”,不再“土”“舊”,不再“高”“冷”,變成“新”“酷”“炫”。同時,虛擬游戲可以更好地滿足中青年用戶的需求,增強參與動機,可以大大激發用戶的學習興趣,通過交互,使用戶對于過去的歷史文化有更深刻的理解,利于中山非遺知識的傳播和普及。在設計和開發中山非遺游戲時,應充分考慮少年、青年和中年3個不同人群的需求,深入研究不同人群和非遺文化,做好非遺文化傳承與游戲的銜接,設計具有中山非遺文化意義的游戲。例如,青少年群體的接受能力更強,游戲興趣更濃厚,更愿意接受內容多樣豐富、游戲空間性大的游戲,并重視交友,滿足體現自我價值、炫耀、得到認同等多重心理需要。因此可將石岐賽龍舟、小欖洪拳等中山傳統體育、游藝與雜技的非遺項目設計成面向青少年人群的非遺游戲;中年群體已經成家立業,開始關注飲食健康和養生,因此可將三鄉茶果傳統飲食習俗和古鎮海洲魚餅飲食習俗等中山民俗類非遺項目設計成面向中年群體的非遺游戲。
(三)設計HTML5的非遺活動頁面,舉辦線上線下體驗活動
發揮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的整合優勢,增強非遺傳播的互動性,積極利用抖音、快手等傳播渠道發布中山非遺的音頻、視頻、文本;進而利用社交平臺如微信、微博等發起話題互動,提高中山非遺熱度及網民的參與率,同時在線上線下同步開展“我為中山非遺打call”等非遺文化宣傳、體驗活動。通過最新的HTML5技術,在活動中為每個非遺項目設計HTML5的非遺活動頁面,融入圖文、音視頻、答題、全景和動畫等多種形式,重視用戶體驗,以先進實用的HTML5技術融入產品設計,不斷制作更具吸引力的融媒體非遺產品,不斷擴大用戶規模,提升用戶黏度,打造具有中山特色的非遺文化傳播品牌。與此同時,在線下同時舉辦相關的體驗活動和宣傳活動等,通過線下現場體驗的形式再讓用戶回到線上進行答題和虛擬體驗。
四、結語
本文探討了融媒體時代基于HTML5的中山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播的新路徑,通過利用HTML5打造非遺融媒體精品、設計和開發HTML5非遺小游戲和舉辦線上線下體驗活動,可以有效提升基于HTML5的非遺傳播效果,對中山市優化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播方法有一定的參考意義。
參考文獻:
[1] 伍丹.融媒體時代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創新傳播研究[J].新媒體研究,2019(11):39-40.
[2] 嚴偉中.關于HTML5的核心技術研究與應用[J].網絡安全技術與應用,2014(3):30.
作者簡介:伍丹(1983—),女,廣東南海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融媒體、非遺文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