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聞產品是新聞工作者“四力”的載體。增強“四力”,必須聚焦產品,直面能力現狀,強化問題導向,把準提升著力點,激發個體進取心。實施全員參與、全程檢視、全面審察的審讀、審看、審聽的產品閱評制度,完善運行機制,找準產品質量瑕疵,實事求是正視不足,有的放矢補齊短板,增強采編能力和本領。
關鍵詞:紹興傳媒;“三全三審”;提升“四力”
中圖分類號:G2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0)21-0195-02
一、引言
新聞產品是新聞工作者“四力”的集中體現,紹興市新聞傳媒中心聚焦產品質量,強化問題導向,完善實施機制,實行閱評制度,以制度保障促進采編人員“四力”顯著提升。
二、聚焦新聞產品對標找差,“三全三審”實施閱評
在強化采編流程管理的前提下,對產品實施“三全(全員參與、全程檢視、全面審察)三審(審讀、審看、審聽)”閱評,輔之以總編室集中抽評以及社會監督員、新聞閱評員社會閱評,通過精心檢驗產品質量,全面檢視采編人員“四力”的不足之處。
(一)全員參與:發揮團隊集體智慧
教育采編人員要克服“家丑不能外揚”的觀念,自覺、積極參與,把審讀閱評作為檢視、增強能力的“課堂”。做到人人參與,落實責任,撰寫審讀閱評稿件,指出缺陷、瑕疵。只注明產品出處篇名,不提編輯作者姓名;只就事論事,不定性定質;一文一事一說,不作全面評價。不僅要言之有據、言之有理,還要提出正確的寫法用法、可行的改正建議。
(二)全程檢視:堅持過程結果統一
閱評覆蓋采訪、寫稿、編輯、修改、刊發全過程,要根據過程特點,從細節入手查找差錯,指出產品缺陷,提出改進辦法,明確整改方向。既可以將見報的產品作為閱評對象,也可在產品形成之初就事實來源、報道視角之類等提出意見;可就修改、充實過程中的瑕疵提出建議;可談刊發過程中記者充實、修改甚至重新采訪、創作的過程或體會,還可評價其社會效果。
(三)全面審察:六條標準精確實施
從理念、導向、采寫、編輯、主題、語言等方面全面審察。一是評導向,看政治方向、輿論導向、價值取向和體現的責任感、使命感、時代感。二是求精準,評真實性、時效性、可讀(看)性;查信息的科學、真實、精確。三是看實效,評傳播效果,看社會反響和業界反饋。四是評作風,看題材是否來自一線,是否具有創新精神和學習能力。五是看技巧,如策劃、創意、形態、手法。六是重規范,即重視語言運用的事實性、技術性、邏輯性,音頻、視頻作品語言、語音、技術手段運用的規范化等。
三、實事求是正視現狀,找準新聞產品存在問題
審讀閱評實踐表明,提升“四力”,只有正視能力短板,有的放矢提升,才能行穩致遠。通過對標找差,審檢出常見的因“四力”不足而影響產品傳播力的8個主要問題。
(一)忽視基層現場源泉,難以講好改善民生紹興故事
“馬克思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指出,全部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腳力是全部出版工作的源頭。”[1]作為“四力”之基的強勁腳力,歸根到底是為民之情所驅。腳力缺乏就會暴露以下問題。第一,報道事實脫離實際。對民生實事關注不夠,老小區加裝電梯試點已實施,還刊登“要求出臺老小區加裝電梯審批制度”的“馬后炮”評論。第二,事實關鍵表述模糊。不深入了解企業改革實踐,同一報紙三次報道吉山科技事跡,但都沒有講述企業克難攻堅、爬坡過坎、轉型升級的奮斗故事。
(二)惰于思考視野狹窄,難以練就觀察發現“火眼金睛”
從紛繁復雜的表象中洞察本質,從眾說紛紜的爭議中明辨是非,從快速變化的實際中把握規律。新聞人要拓寬視野,勤于思考,不然對事實的提煉、解讀就會發生偏差。第一,主題提煉偏差。報道印染企業成為國家級“綠色工廠”,卻對解決項目上馬后環境污染這個業界關鍵問題輕描淡寫,還以“填補了全球紡織領域的技術空白”拔高成果。第二,觀點與事實脫離。柯橋區在紹興全市推出用地向新型產業傾斜的舉措,是供給側改革的好題材,報道卻只是政策條文的堆砌,主題與事件信息不一致。
(三)擔當乏力站位不高,難以校正新聞報道方向“羅盤”
“腦力是學習能力、思考能力、創新能力的體現。”[2]主流媒體新聞人只有提高政治站位,落實“思想第一”的產品理念,才能擔當輿論引導、思想引領的社會責任,但個別新聞人仍存在一些偏差。第一,重要政治術語使用隨意。涉及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以及改革開放、依法治國、從嚴治黨、新發展理念等一些術語、概念,遺漏、錯位、誤用,潛伏著造成不良政治影響的巨大風險。第二,主題提煉導向偏差。如《創投概念漸近尾聲,紹興游資大舉出擊順利出逃》一文,把股民所持的謹慎態度說成“出逃”,導向上制造投資危機。
(四)為民宗旨意識淡薄,難以做到文字規范表達創新
新聞為民最后都要通過筆力落實。為民服務意識淡薄,責任意識就會淡化,難以做到表達的規范、嚴謹、科學,更難適應群眾對豐富多彩新聞產品的需求。第一,語言文字不夠規范、嚴謹。出現類似于“主辦”與“舉辦”、“當場”與“現場”等的誤用;弄錯專用術語、行業用語等。第二,呈現方式是千人一面的固化模式。人物語言的官式化、新聞導語的程式化、敘述方式的同式化現象比較普遍。
四、問題導向自我升華,多措并舉全面提升
傳媒中心要求采編人員對照檢視影響產品質量的8個常見問題,以問題導向明確自身能力不足之處,激發提高能力的自覺性、努力踐行的主動性和自我升華的針對性。
(一)對照“問題清單”,有的放矢提升
總編室選擇事例充分、剖析中肯的閱評文章編發《三審簡報》,促使產品出現缺陷、瑕疵的作者、編者,針對短板弱項精準攻堅,有的放矢提高。有一位青年記者,在閱評指出其報道諸暨市實施融杭接滬戰略缺乏事實的問題后,走進多家企業采訪,看生產流程,摸銷售趨勢,采寫的新聞《昨天,裝有300萬雙襪子的列車直奔北侖港——“諸暨制造”搭上海鐵聯運國際專線》在社會上引起了很大的反響。
(二)推介優質產品,堅持正面引導
對傳播力強、社會效果好的優秀產品,由總編室組織欄目組撰寫有理有據、評析中肯的閱評進行專題推介,發揮示范引領作用。如《閱評專報》發表“新春走基層”欄目組的評論《精準定位,讓新春走基層走出新意來》,介紹如何抓住新春時間節點,以人民至上站位,立足民生視角,以敏銳眼力精準鎖定農民工群體,以日常生活反映大時代新變遷的報道體會,引導采編人員選準新聞事實、選好表達方式,寫出有新意的作品。
(三)實行免審申報,強化自我激勵
首先,鼓勵人人撰寫審讀閱評文章,刊發于《三審簡報》的都給予物質獎勵,刊發于《閱評專報》的可參加優秀論文評獎。其次,實施免檢版面申報考核制度。由相關編輯記者提出申報,在保證負責的版面所有產品不出現質量瑕疵的前提下,不將該版面列入審讀閱評范圍,由總編室實行月檢查考核,一旦發現產品瑕疵,取消免審資格,并將申報和考核情況作為年度業務考核的依據。
(四)增強實踐意識,夯實能力之基
不斷增強采編人員人民至上意識,落實深入實踐就是影響力、人民滿意就是引導力的服務宗旨,提高赴基層的自覺性。如記錄市文化館退休干部葉安男身患帕金森綜合癥依然堅守一個舞者使命的記者,深入現場,不辭辛勞,長期跟蹤采訪葉安男以及他的學生等相關人員,紀錄片《芳華永恒初心不變》于去年12月21日在新華社APP上線,不到一天點擊量就突破128萬。
五、抗疫一線發力踐行,交出滿意答卷
“三全三審”閱評極大地促進了采編人員“四力”的提升,尤其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戰斗中得到了充分體現。大家以飽滿的為民情懷和高度的責任感、使命感,記錄抗疫進程,講好抗疫故事,歌頌抗疫精神。
(一)感知輿情價值取向,把握輿論導向,增強戰“疫”信心
新冠肺炎疫情暴發,記者敏銳地捕捉市民的信息需求,紹興晚報首篇防疫報道《醫護人員防護服配紙尿褲,進隔離病房要過7道門》,讓受眾認識到了實施隔離、嚴密防控的重要性,報道立即被多個網站轉載,并被“學習強國”采用。記者又實地探訪市疾控中心實驗室、隔離點等現場,《早一分鐘確診,就能盡最大可能減輕疫情》《10名新冠肺炎患者是如何治愈的?》等來自抗疫一線的報道,具有極強的科學性、前瞻性,深受讀者好評。
(二)提高站位廣角報道,街村防疫經驗全省宣傳推廣
魯迅外婆家所在地孫端街道,作為紹興武漢返鄉人員集中地,成為全省首個嚴格采取整村居家隔離醫學觀察的街道,受到中央及省級媒體的重點關注。作為本地主流媒體,如何發揮優勢,做好防疫報道,考驗著紹興新聞工作者的腦力。記者采取視頻連線等方法,對整村醫學隔離過程進行全景式掃描,在整村隔離解除后,2月12日紹興晚報刊發《今天上午,越城區孫端街道新河村、鎮塘殿村解除整村居家隔離醫學觀察》以及介紹孫端防疫經驗的通訊《孫端保衛戰》,成為當天新聞爆款。當日,浙江省委書記車俊赴孫端街道調研,充分肯定抗疫經驗。
(三)強化為民服務導向,百姓視角講活人物戰“疫”故事
在應對這次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過程中,涌現出無數感人事跡。記者以百姓視角和生動的筆觸,講活了一個個戰“疫”好故事。通訊《“只要疫情還在,我們就不能回家!”》展現了紹興醫務人員的“逆行”風采;《隔離病房里,一對醫護夫妻偶遇擁抱》成了名副其實的爆款,被全國眾多新媒體端口瘋狂轉發。為更多更好地展現不同崗位普通人的戰“疫”故事,記者豐富敘事模式,以自述、日記、書信或詩歌等形式,講述親歷的抗疫故事,以多樣方式呈現各條戰線人們的戰“疫”風采。
六、結語
紹興市新聞傳媒中心將進一步擴展閱評范圍,豐富閱評方式,完善閱評制度,規范閱評行為。尤其加強對融媒體產品的閱(視)評,在提高產品親和力、思想力、表現力的過程中,不斷提升采編人員的“四力”。
參考文獻:
[1] 于薇.淺談出版工作者如何增強“四力”[N].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2020-8-7.
[2] 左志紅.出版工作者如何增強“四力”[N].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2019-12-30.
作者簡介:黃靖芳(1974—),女,浙江紹興人,本科,記者,研究方向:新聞出版工作規范化、制度化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