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針對進入新時代社會轉型期、改革攻堅期所發生的深刻變化和面臨的日趨紛繁復雜的新情況,探討新時代職業媒體人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新征程中的文化責任與擔當,主張堅守文化自信,致力開展文化“自美”實踐,助力提升中華文化軟實力,以期能夠對文化事業的健康可持續發展帶來一定的借鑒意義。
關鍵詞:新時代;職業媒體人;文化自信;文化自美;創新實踐
中圖分類號:G21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0)21-0201-02
一、引言
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40多年以來,中國的現代化進程創造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同時文化事業發展也呈現出繁榮興旺的生動景象,優質文化產品層出不窮,媒體創造力、傳播力、影響力都得到了大幅提升,文化創新實踐活力不斷,這些成就都凝聚了職業媒體人的智慧與辛勞。文化是人類一切勞動的總和,人類勞動是一切財富和文化的源泉,“社會主義是干出來的,新時代也是干出來的”。約瑟夫·普利策曾將新聞工作者比喻為國家航船上的瞭望者,這一職業在背后承擔著光榮與夢想的同時,也承載著文化責任與堅守。作為中華文化的傳承人和開拓者,媒體人應勇于肩負新時代文化振興的使命與責任。
二、不忘初心,鑄牢新時代文化自信之基石
欲人勿疑,必先自信,文化自信簡而言之就是對自身文化價值和生命力的充分肯定和堅定信念。中華文明是我們世代傳承的文化基因和精神標識,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則國運興,文化強則民族強,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1]。黨的十九大報告中79次提到“文化”一詞,這是時代的呼聲。在社會飛速發展的當下,市場經濟原則卻在潛移默化地“侵蝕”新聞理想,讓部分媒體人行為失范,忘記了為人民、為社會發聲的初心。媒體這一社會公器蒙塵,喪失的將是媒體乃至國家的公信力和權威性,深究其原因卻是源于對自己文化的不自信。
文化對推動社會發展具有基礎性、持久性、廣泛性的關鍵作用。在慶祝建黨95周年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這充分肯定了文化自信是對自身文化價值的認同,給文化注入了時代的內涵。文以載道,文以凝力,文化擔當反映著一家媒體、一個媒體人的理想追求和精神面貌。文化自信的原動力源自于歷史和實踐。位于皖東的滁州市歷史悠久,文化昌盛,北宋歐陽修留下千古名篇《醉翁亭記》膾炙人口;鳳陽縣小崗村首創農業“大包干”,是中國農村改革發源地?!冻萑請蟆穱@發掘歷史文化和弘揚時代精神,一是主打歷史文化牌。2020年8月“醉美滁州、亭好滁州”高鐵冠名列車首發式在上海虹橋站舉行,《滁州日報·皖東晨刊》對其進行了全程報道,讓滁州“亭”文化搭上了高鐵,響亮了滁州品牌,這一新聞也被人民網、新華網等國內主流媒體門戶網站紛紛推介,起到了很好的宣傳效果。二是弘揚時代文化自信。2020年是習近平總書記到鳳陽縣小崗村視察4周年,滁州日報主打“小崗”牌,利用消息、通訊、評論和圖片等形式全方位構筑“小崗村”新形象,開設了《中央、省級媒體看滁州》等專欄,積極宣傳“小崗村”先行先試的探索精神和敢為天下先的改革精神,激發改革內生強勁動力,服務美好新滁州建設。
忘記初心就會丟掉未來,所謂心不喚物而物不至,只有對自己的文化擁有堅定的信心,才能獲得堅持堅守的從容、鼓起奮發進取的勇氣、煥發創新創造的活力,進而鑄牢中華文化自信之基石。
三、牢記使命,勇擔復興路文化自美之責任
欲人勿惡,必先自美。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文化自信的諸多論述讓我們從宏觀層面理解和認識了文化軟實力的作用,學習貫徹總書記關于“文化”的系列講話精神的關鍵是要充分聯系媒體人本職工作,在“做”上找準切入點和落腳點,擔負起文化“自美”之責任。
“自美”不是炫耀,因為“炫耀是需要觀眾的,而炫耀恰恰讓我們失去觀眾”。我們推崇的文化“自美”應是立足實地,擔負起“高舉旗幟、引領方向、圍繞中心、服務大局”的職責和使命,弘揚主旋律、激發正能量,開展多維度宣教,努力推出大眾認可的有態度、用廣度、有深度、有溫度的優質新聞作品,實實在在地服務國家“軟環境”的建設發展。文化“自美”宜從以下幾個方面主動發力。
(一)學會說,講好中國故事
文化是一個國家的軟實力,其影響力和形象共同構成了一個國家對外的包括綜合國力在內的形象,體現了一個國家的實力及純真的初心。文化連接著人類歷史的過去與未來,媒體人應該扎根于中華文化沃土,把文化繁榮發展作為終生光榮使命,講好中國故事、傳好中國聲音,將一個全面、立體和真實的中國展現給世界。
此前有報道說,科學家陳列平教授作為“腫瘤治療抗生素”PD-1的發現者卻與2018年諾貝爾獎遺憾擦肩,他在接受采訪時說:“中國人不擅長講故事,不擅長將復雜的科學變為簡單的概念去讓人民接受”,這個說法可謂正中肯綮。媒體人不可能成為中國現代語言之父趙元任這樣的“文藝復興式的智者”,只有通過有意識地全方位學習“自美”,不斷提升職業素養,握指成拳,共煉長板,掌握好應用好融媒體時代文化傳播的“內容+技術”元素,才能找到連接寫作技藝與科學技術的最佳途徑,更好地對外交流、傳播、表達好中國的文化成果和改革成就,產生振聾發聵的宣傳實效。
(二)學會聽,傳好基層聲音
今年是決勝全面小康、決戰脫貧攻堅之年,是“十三五”規劃收官之年。枝葉總關情,老百姓的冷暖是媒體人永遠的牽掛。媒體人在思想上應牢固樹立人民群眾的主體地位,始終秉持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根本工作方法?!澳_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媒體人應做到能夠俯下身、動真情、察民義、說實話,認真聆聽和傳達群眾的心聲,成為國家和民眾力量的代表,匯聚凝心聚力、共同筑就中國夢的磅礴力量。
(三)學會管,把好輿論宣傳導向
作為國家監督體系中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輿論監督是新聞媒體代表廣大人民群眾對社會進行監督和宣傳引導的重要方式。針對一些問題“只見森林,不見樹木”,不能答疑解惑的現象,媒體人的“找茬”“挑刺”能夠有效地破除信息不對稱的現象,壓縮與群眾間的“信任半徑”,這樣的成效就使得接受輿論監督成為一種自覺和規律。新時代媒體人應勇于在文明實踐中以文化人,成風化俗,融合構建網上網下的同心圓,共建共享文化改革成果,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與幸福感,努力提振民族復興精氣神,不斷夯實文化自信之基。
(四)學會戰,當好意識形態斗士
意識形態是文化的核心和靈魂,決定著文化的性質和方向,如果思想防線被攻破,其他防線也就難以守住,媒體人更應筑牢信仰之基,補足精神之鈣。近年來,媒體人緊緊圍繞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充分運用微博、微信、微電影、微視頻等“微時代”信息傳播方式,加大對涌現出的時代楷模、道德模范、身邊好人、最美人物等民族先進典型的宣傳報道,積極推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精神文明創建、文化產品創作和國民素質教育之中,起到了“潤物細無聲”的文化熏陶和啟迪作用。
當前世界正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在存量競爭日趨激烈、高科技迅猛發展的時代,社會環境越來越復雜多元,生成的風險和挑戰激勵著媒體人需要增強憂患意識,時刻保持清醒頭腦,丟掉幻想,準備戰斗。文化自信,始于人文,中國有很多文化“走出去”的成功案例,我們祖先的《孫子兵法》《三國演義》《菜根譚》等典藏早已被日本商界奉為經營圭臬;漢語已經成為一門風靡全球和影響世界的國際“顯學”。據悉目前已在全世界建立了500余所孔子學院,分布于162個國家(地區),有1000多個國外中小學開設了孔子課堂等,這擴大了我國文化開放性閾值,搭建起與世界文化交流的橋梁。
今天在“倉廩實”之后,精神層面的蛻變卻需要一個艱辛的過程,如何構建起與不斷提升的物質文明相適應、與大國身份相匹配的精神文明值得深入思考。媒體人需要根據現代信息傳播的特點和規律,在保持文化開放性、提升文化傳播力、堅持文化繼承性的基礎上,堅守文化的主體性、增強文化的接受性、推動文化的創新性,從而不斷促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鑄就中華文化新輝煌[2]。
四、砥礪前行,實現軟環境文化創新再升級
創新是民族進步和社會發展的不竭動力,要想始終走在時代的前列,就必須時刻做好變革的準備。當今融媒體時代,文化傳播無遠弗屆,機遇與挑戰并存,也給媒體人提出了新要求。所謂君子豹變,我們應努力實現靈活的轉型升級,通過創新實踐適應新挑戰。如何做到始終保持創新動力,借用科學家屠呦呦的話是“途徑在于中國文化的發掘”,應通過對傳統文化的深入思考,感受中華文化的寧靜力量,重塑自我心路歷程,找到自己心中的瓦爾登湖。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愿意并積極吸納世界其他文明中優秀的內容,能讓我們的文明永葆先進性。然而吾之蜜糖,彼之砒霜,我們在奉行拿來主義時也需要謹慎,否則結果只能是文化招衰。媒體人必須主動接受傳統文化靜水深流品質的浸潤,提振自主創新的骨氣和志氣,增強自主創新的能力,并積極開展生動實踐。我們的各種報道、發言、評論、點評應更加注重反應敏捷、角度新穎、思維嚴密、語言俊美和用心良苦,成為文化新天地的開拓者,站在群體與時間的角度,教化、啟迪更多人。
五、結語
不忘初心,方得始終;功崇唯志,業廣唯勤。通過幾千年的錙銖積累,中華文化富有了鮮明特色的思想體系、東方智慧和理性思辨,延續著國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脈,這需要我們代代守護、薪火相傳、推陳出新。“不馳于空想,不騖于虛聲”,新時代職業媒體人應勇于擔負起文化振興之使命和責任,致力于彰顯中華文化之自信,努力探尋文化“自美”之途徑,砥礪實體,駝夢前行,重整行裝再出發,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征程中,不斷書寫氣吞山河的壯麗新華章。
參考文獻:
[1] 邢曉紅.新媒體在提升中國文化自信中的作用[J].青年記者,2017(35):52-53.
[2] 燕道成,馮馨葉.利用新媒體平臺增強文化自信[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8-06-05.
作者簡介:鄭愛平(1973—),女,安徽滁州人,本科,編輯,研究方向:新聞采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