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慧
摘 要:新課程改革政策是新時代社會中應運而出的教學政策,對我國的教育環境做出了積極的改進。在新課程改革政策的教育背景中,小學數學教師需要將小學生的綜合數學能力進行培養教育。計算能力作為小學生重點的教學內容,小學數學教師需要將小學生的計算教學重視起來。教師需要聯系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將學生的主體地位確立起來,提升計算教學的效率。本文便是針對新課改背景下小學計算教學展開的探究。
關鍵詞:新課程改革;小學數學;計算能力;教學模式
引言:
伴隨著社會的進步發展,學生對教育質量的需求越來越高。新課程改革政策的推廣實施有效地保障了學生日益增長的教學需求。小學數學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遵循了新課程改革的教學理念,將自身的課堂模式進行了創新性的改進,為學生打造良好的新型數學課堂。計算教學是小學生數學能力的基礎體現,優秀的計算能力可以為小學生的數學學習提供堅實的基礎。因此,教師需要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中對小學生的計算能力展開培養訓練,在多元性的教學模式開展過程中學生對數學的興趣提升,使小學生的綜合數學能力全面發展。
一、小學數學計算教育意義
數學學科在小學生的學習生涯之中占有著重要的位置,而小學生的計算能力有作為其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基礎。因此,小學數學教師在開展數學教學的過程中需要注重計算教學的重要性,為學生開展豐富多樣的計算教學模式,使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效率提升。
(一)計算需要實際化
小學在開展數學教學課堂的過程中,需要注重新課程改革的教學理念,將學生的數學思維、邏輯能力、想象力等方面的綜合數學知識進行全面的培養發展。所以,小學數學教師需要將傳統的教學理念摒棄,為小學生開展更為新穎的教學模式。通過對教學方法的創新,小學數學教師將計算教學的環節得到了實際化,小學生完成了理論知識向實際應用的轉變,提升了小學生的數學實踐能力。
(二)計算多樣化
小學數學教師在開展計算教學的課堂中應當對學生進行科學合理的學習指導。小學生在傳統的數學學習中自身的數學思維受到了限制,因此教師需要將小學生的思想局限突破,為小學生開展豐富多樣的計算教學模式。學生在多樣化的計算教學中培養了對計算學習的興趣,小學生在學習中不再是被動的身份,而是教學的主體。
二、小學數學計算能力培養中存在的問題
(一)學生對計算知識的基礎掌握不足
在小學計算教學的過程中,學生存在的主要問題是小學生對計算知識的基礎掌握并不全面,同時學生對計算知識的應用也不夠靈活。小學數學教師在對小學生進行計算能力的培養時應該注重其計算知識的規律性。教師作為小學生學習路上的引導者需要為學生梳理計算知識的整體脈絡,使小學生打下堅實的計算基礎。同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需要培養小學生的數學邏輯思維,使小學生形成變通的應用能力。
(二)學生對待計算學習的態度不積極
教師在對小學生開展計算能力教學的過程中面臨的主要教學問題便是小學生的態度問題。因此,教師需要通過開展具有趣味性、針對性的數學計算教學課堂來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小學生的學習態度變得積極。
三、新課改背景下小學數學計算教學策略
(一)優化鞏固小學生的學習環節
小學數學教師通過優化鞏固小學生的學習環節,為小學生制定科學合理的學習順序,有助于提高小學生的計算能力。其中小學生的學習環節主要包括課前預習和課后復習兩個方面。在課前預習的過程中,教師需要對學生提出計算的問題,交給學生思考。學生帶著數學問題進行思考的過程有助于發散學生的數學思維,使課前預習的效果達到最佳。課后復習是教師檢驗學生計算能力的重要途徑,同時學生也在課后復習的過程中對自身的計算能力存在的問題進行了剖析解決。通過優化鞏固小學生的計算學習環節,小學生的計算能力得到了顯著提升。
比如,在人教版小學數學二年級上冊教材中“100以內的加法”這一課。教師在授課前指導學生進行預習,如指導學生將50以內的加減法進行重新溫習,同時帶領學生進行課本的簡要閱讀。教師可以為學生布置思考問題,如小明有50個桃子、小紅有32個桃子,請問共多少個桃子?學生帶著問題進行思考加深了預習的印象。同時課后,教師為學生布置復習的任務,使小學生對100以內的加法有了更為熟練的計算能力。
(二)通過創設教學情境,激發學生計算興趣
興趣是學生最好的教師,因此小學數學教師需要將學生的興趣激發起來。通過創設教學情境,能夠有效的激發學生對計算的學習興趣。
比如,在人教版小學數學三年級上冊教材中“倍的認識”這一課。教師可以為小學生進行教學情境的構建。如在動物園中有20只金絲猴、60只獼猴,那么金絲猴是獼猴的多少倍呢?在通過創設動物園的情境中學生的學習興趣得到了激發,有助于學生積極自主地進行數學的計算學習。
(三)開展課外活動,提升計算應用性
小學數學教師為了保障計算教學課堂的有效性可以為學生開展豐富多樣的課外活動,小學生在課外活動中進行了積極的參與,使學生自身的主觀能動性得到充分發揮,保障了計算教學應用性。
比如,在人教版小學數學一年級上冊教材中“20以內的進位加法”這一課。教師可以將小學生進行分組,每一小組的人數控制在20以內。然后由教師帶領學生進行跳大繩的課外活動,每搖一次繩便多上來一位學生,最后教師提問學生第1次搖繩到第10次搖繩多了幾位同學。通過課外的實踐活動,學生對自身的計算能力進行了應用。有助于提升學生的計算學習興趣,小學計算教學課堂效率得到保障。
總結:
計算能力是小學生數學學習的基礎,在新課程改革的教育背景中小學數學教師需要將自身課堂進行豐富的創新,為學生營造良好的數學計算課堂,為小學生的數學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孫茂敏.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計算能力的培養方法探究[J].中華少年,2018,(27).110.
[2]李超英.小學數學計算教學策略初探[J].中華少年,2018,(2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