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暉
摘要:小學科學是一門為了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精神以及加強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的基礎性學科。它在教材當中所涉及的內容大都具有較強的實踐性,其目的在于提高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生活化教學的教學模式實現了科學知識與現實生活的有機結合,能夠讓學生在現實生活當中尋找到科學知識帶來的缺位,從而進一步加深對科學知識的理解,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推動學生朝著全方位的人才方向發展,本文就小學科學實踐教學過程當中融合生活實例進行相應的探討,希望能夠為小學科學的未來發展做出貢獻。
關鍵詞:小學科學;實踐教學;生活實例
引言
隨著新課程改革進程的不斷推進,生活化教學應運而生,并逐漸成為了當前教育領域備受歡迎的科學教學方式。將其應用到小學科學的教學過程當中來,有助于加深學生對生活和科學知識之間的聯系,并在實際的學習過程當中通過觀察、分析揭秘生活現象背后蘊藏的科學道理,從而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和思維。所以教師需要在小學科學的教學過程中加強推動生活化教學的運用,做到理論與實踐的完美的統一,從而推動學生全方位的發展。
一、當前小學科學生活化的現狀
(一)脫離了小學科學學科的實際
小學科學和其他的學科知識不一樣,它所包含的內容十分的豐富多樣,具有科學、辯證、理性的特征;學科的具體內容決定了其所采用的教學形式應當是以理論知識作為指導重視實踐的教學,要在教學的過程當中注重學生動手能力的發展。但是在實際的教學過程當中,一些小學科學教師仍然沿用傳統的教學方式進行授課,教師要求學生對教材當中的重要知識點內容進行背誦從而為了應付應試考試,提高學生的成績。但是這種教學方式忽視了學生對于知識點的理解和消化,在小學科學的課本當中所涉及的相關實驗以及實踐沒有進行充分的學習,限制了學生從書本當中獲取知識發展能力的可能性。
(二)教學過程缺乏創新性
在新的時期當中所有的學科都在積極的推行教學創新,重視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素養,但是有相當一部分的教師在創新的力度上面存在明顯的不足。比如教師在教學的過程當中忽視了自己的主導作用,反而更多的使用多媒體設備,依賴現代信息科技帶來的效果,過度的重視新技術給學生帶來的趣味性而忽視了學科以及學生本身的實際需求;或者忘記了教師對學生具有的重要的引導作用,而是過多的讓學生從網絡課件上面自行學習知識,學生在自學的過程中存在的疑惑沒有及時的得到教師的解答和幫助,也未能夠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
二、小學科學施行生活化教學的舉措
(一)立足學科本身的內容進行實施
小學科學教師首先需要結合小學科學課本上面的具體知識以及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尋找適合本學科發展特點的方式從而進行生活化的教學。教師需要放棄以往的單純的照本宣科的教學方式,需要注重采用啟發式以及探究式的教學,讓學生能夠從理論知識當中品悟出更多的思想內涵,從而有效的推動思想和經驗的有機結合,讓學生從學科的實踐過程當中汲取生活的經驗,從而推動自身綜合能力的發展,提高自身的知識文化素養。
比如在小學三年級的科學當中講解水的知識的時候,學生需要了解水的三種形態以及與之相關的溶解、混合、分離的科學知識。在教學內容的設置當中每一小節的知識都包含著有關水的實驗。教師可以在進行實驗操作之前借助多媒體為學生展示教材當中實驗的操作視頻,方便學生直觀的感觸水的具體的鮮花,從而幫助學生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和認識。然后在要求學生自己動手操作做實驗來驗證教材和課件展示當中的實驗過程,像水去哪里了、水沸騰、水結冰的實驗,使學生在自我驗證的過程中進一步的消化對知識的理解,有效的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從而積累試驗經驗。并且可以請學生分享自己在試驗過程當中萌生的新的問題的思考和啟發。像“有沒有直接從水蒸氣變成冰或者是冰變成水蒸氣的情況?”然后組織學生之間查找相關的資料進行探討,把它當做課堂知識的延伸和拓展,從而幫助學生提高自主探究能力。最后教師可以帶領學生聯系現實生活,比如晾衣服、冰川等現象來說一說水的三種形態的具體表現,加強科學和生活的具體聯系,從而讓學生感受科學帶來的魅力。
(二)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開展有效的教學創新
在教學的過程當中教師需要明確認知,知道信息技術等現代的手段只是作為課堂教學的輔助工具,并且在結合教學實際的基礎上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合理應用設備為教學增加趣味性。而且教師需要加強課堂的有效管理,對于學生的整體學習環節進行相應的引導和把控,保證在規定的時間內確保教學目標的順利實現。其實教師要積極的轉標教學觀念采用新的教學方法加強同生活化教學的練習,從而提高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推動學生建立正確的三觀,在不違背教學規定的情況下進行有效科學的教學創新。
比如當學習到有關聲音的知識的事就,教師可以采用先學后教和生活化教學二者結合的方式。在課堂的開始階段可以進行撥動尺子讓其發聲、敲鼓等小實驗,讓學生觀察整個實驗的操作流程并進行仔細的觀察,在本子上記錄自己觀察到的細節。然后教師就可以以聲音為中心進行相應的提問,比如“尺子震動的幅度和尺子發出的聲音的大小有關系嗎?敲鼓的時候鼓面震動的越大所發出來的聲音是大還是小?”等,讓學生回憶剛才自己觀看的實驗流程以及注意到的細節,從而逐漸將學生的思路引導到教學目標上面,并使其進行自主的思考實驗從而得出“物體震動的幅度越大產生的聲音越大”這樣的結論,從而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推動學生認知的發展。
結束語
生活化教學方式是當前新課程改革下備受歡迎的一種教學方式,它能夠增強學科知識和生活的聯系,從而幫助學生更好的消化知識。當前在小學科學的教學當中應用的效果不夠好,需要教師采取行動進行相應的調整,最終推動小學科學教學質量的提高。
參考文獻:
[1]汪敏.小學科學的生活化教學方法探究[J].家長,2020(30):106-107.
[2]矯立霞.小學科學教育中實施生活化教學的策略[J].當代家庭教育,2020(26):146-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