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校思政課線上教學不僅是解決疫情期間的重要教學方式,也將在今后思政課教學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充分認識線上教學的重要意義,正確認識教學過程中的變與不變,正確處理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的關系以及考核環節的變革等問題將成為今后思政課提升教學實效的重要內容。
關鍵詞:思想政治理論課;網絡教學;模式
新冠疫情期間,為了保證教學活動的正常展開,面對學生、教師兩大群體無法正確返校的實際情況,線上教學開展十分必要。在教育部“停課不停學、停課不停教”的號召下,各高校迅速行動起來,充分利用各類網絡在線教育平臺開展在線教學。在國內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各地高校陸續復學復課之際,線上教學的特殊作用決定其在今后的思政課教學中不可能完全消失,不少高校也在探索線上與線下教學相結合的新型模式,如何構建合理的在線教學模式成為今后必須面對的重要課題。
1.正確把握“變”與“不變”的關系
線上教學的普遍展開使原有的教學形式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傳統的課堂教學被暫時擱置,思政課教師轉而利用各類教學平臺,諸如超星、騰訊會議、騰訊課堂、QQ直播等形式,展開日常教學活動,這是高校思政課在疫情期間教學之“形”和教學之“術”的變化。教學形式與手段的巨變,使得思政課教學突破傳統的時空限制,時時可學、事事可學、人人可學,成為可能。面對這一變化,思政課教師應積極探索有效的網絡教學方式。在教師講授為主,學生參與為輔的情況下,騰訊課堂和QQ直播都各有優勢;而學生分享的環節,騰訊會議的優勢則更明顯,屏幕分享,隨時發言等功能讓學生有更強的參與感,能較為有效的調動其主觀能動性。因此,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思政課教師不應局限于某一種網絡平臺或某一種教學手段,應充分利用各平臺的特點,將信息技術手段的效應最大化。
無論采取哪種教學模式,高校思政課抓住教學質量,提升教學實效,完成育人功能的目標是不變的,思政課教師教書育人的初心不能變。因此,高校要堅守“不變”又要順應“變”,聚焦課堂、關注學生,確保線上教學與線下課堂教學質量實質同效,確保教師安心從教,學生居家安心學習。2020年對于思政課教學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這種不平凡不僅在于教學方式上,還在于時代賦予了課程最生動的素材。2020年全國大學生同上一次思政課,來自不同高校的老師緊密結合實際,分享了精彩的課程內容,從哲學角度了解科技應用中可能出現的問題,從歷史角度介紹中國處理疫情時的經驗,從當代大學生的角度高度贊揚了90后、00后的責任和擔當,課程在廣大師生中引發了強烈的反響和共鳴。線上教學為思政課教學拓展了更多的空間,為思政課教師提供了更大的舞臺。
2.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并重
2.1理論教學做到內容優化
理論教學環節需要完成從線下內容到線上內容的轉換,實現內容優化。線上教不是簡單的把傳統課堂教學內容照搬至網絡教學平臺,線上教學的特殊性意味著教學內容的轉換和整合。以全國大學生同上一次思政課為例,授課教師將抗擊新冠疫情作為思政課的重要素材,找到其與課程的結合點,深入挖掘疫情防控過程中涌現出的先進典型、英雄人物、感人事跡等元素,及時加入線上教學,充分展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強大生命力和巨大優越性,展現中國共產黨人民至上的政治立場和深厚情懷。可以說疫情給思政課帶來巨大挑戰的同時,也為思政課提供了最鮮活生動和最具說服力的素材。
線上教學內容彌補傳統課堂師生互動的局限性,線下教學由于受課堂教學時間、授課對象人數等限制,互動的頻率是有限的。網絡教學則提供了線上、群內討論,點人回答,隨堂線上測試等更為豐富的形式,使學生有了更多更強的參與感。特別是那些平時較為內向的同學,在課堂展示環節只能承擔資料搜集、ppt制作等幕后工作,而他們則可以通過網絡教學充分展示自己的能力,通過這些形式極大提升教學實效,增強學生對于教學內容和目標的認同感。針對這些變化,思政課在線上教學中需要做到及時調整,充分考慮教學過程中授課主體和客體的變化,在教學內容的闡釋和講解上下功夫,找到符合線上教學的最優解。
2.2實踐教學注重形式多樣
傳統的實踐教學分為課堂內課堂為,校園內校園外等多種形式,線上實踐教學有可能面臨無法走出家門的困境,這是2020年思政課堂的又一個挑戰。在理論知識學習的同時,如何探索更豐富的手段和形式理解知識點是思政課教師必須解決的一大問題。針對這一問題,各高校充分整合各種資源,及時調整現有實踐教學形式,比如深入開展“最美筆記”、“思維導圖”、“文獻閱讀”等活動,也引導學生通過互聯網平臺瀏覽相關資源。疫情期間,各大博物館、藝術館陸續開啟云看展,云直播,線下展廳、文物等都被搬到了屏幕上。中國國家博物館、敦煌研究院等還入駐了電商平臺,開啟了直播。“云看展”最大的方便之處就是不受時間和空間的約束,觀眾可以隨時觀看,使得疫情期間無法走出家門的師生可以足不出戶在線觀看優秀的文化資源,成為思政課教學的重要補充。
3.考核環節的配套改革
線上教學的形式與內容發生變化的同時,思政課的考試改革應該如影隨形,做到與時俱進。無論線上還是線下教學,應注重和回歸考試的本質。
平時成績占比可以適當調整,將部分考核環節前移,在線上教學中注重過程考核,比如直播課時學生表現,群討論發言及相關作業提交情況。充分利用教學平臺,平時測驗及線上答題等模式,加強學生自主學習與合理安排線上線下的習慣。理論考試的部分,已開展試題庫線上考試的高校需要進一步優化題庫。尚未開展過線上考核的高校應抓住這次機會,盡快建立試題庫,推動思政課考試改革。針對線上考核的新問題,如無法現場集中等問題,可以通過線上平臺的合理利用,限制考試時間,適當增加考試題目數量,加強學生個人信息上傳與核驗等工作,督促學生復習、掌握所學知識,達到考核的目的。
參考文獻:
[1]丁義浩.準確把握在線教學的“變”與“不變”[J].中國教育報2020,3.
[2]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線上教學探索——中國近現代史綱要,校園新聞網2020-04-21.
作者簡介:
俞麗君(1979-),女,江蘇宿遷人。湖北工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主要從事中國近現代史的教學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