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美林
【摘 要】在司法實踐中,還存在許多矛盾,具體刑事保護理論中還存在著個人信息的界定、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罪的主觀罪過等可能性,本文涉及幾個方面個方面,立法評價,司法認定并根據人權委員會的建議,完善保護公民個人資料的立法和刑法,提出適當建議。結合澳門特別行政區在個人信息立法與發展的完善法律與實踐經驗,對我國大陸的刑事立法及其完善添磚加瓦。
【關鍵詞】個人信息;刑法保護;問題研究
一、前言
現代社會是高速發展的信息社會。如果沒有各種各樣的信息,人們甚至無法生活在現代社會,更談不上發展。現代社會中每一個成員的地位都已成為社會信息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近年來,我國開始重視對個人的積極保護。雖然還沒有通過一部完全統一的個人信息保護法,但涵蓋了憲法、公民等法律、行政法等,特別是我國立法機關通過的刑法修正案,到了刑法,充分保護公民個人信息的立法精神已經確立,個人信息是這方面個人法律保護的一大進步,我們要強調,這體現了人們對生活的關注,有助于加強對公民人權的全面保護。相比之下,澳門特區和廣州特區的立法規定和執法經驗都有所完善。在個人數據和公共信息保護領域,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為完善我國公民個人數據的法律保護提供重要幫助。
二、犯罪主體必須界定為公民個人信息綜合保護的共同主體
修正案規定,第一款所稱犯罪主體是國家機關或者金融、電信、交通、教育等部門的人員,根據第三款的規定,第一款所列犯罪人還包括單位。顯然,修正案中的違法者包括一個單位。特殊實體,僅限于“國家機關工作人員或者財政、電信、交通、教育等部門工作人員”,根據刑法謙虛的特點和刑法的法理,醫療等方面都是明確的,不能擴大對“單位平等”的解釋。在沒有明確的法律解釋之前,我們只能把自己限制在那些單位,根據修正案,違法者將被限制在上述單位。當然,這是因為,這些單位的工作人員履行著公共和社會管理的職能,所以他們必須承擔更多的保密義務,因此,為了滿足這些單位和人員的特殊需要,我們必須集中精力。打擊相對弱勢犯罪的司法資源是有限的,事實上,隨著社會的發展和互聯網的普及,侵犯個人信息不僅僅局限于個人生活方式的改變,同時也包括社會參與范圍和程度的空前擴大和深化。只有保險、互聯網、電力、交通、旅游、媒體、律師事務所、會計師事務所、美容院等部門,商店、超市、公司網站、高爾夫球場等,居委會等基層自治組織擁有廣泛的客戶信息,雖然修正案沒有包括個人信息權的侵權人,但信息權的侵權人已經成為或將成為侵權人,顯然,這些修正案并不全面,也不具前景。在世界范圍內,相關法律通常只強調行為人的目的和動機,或者信息的獲取是由行為人的工作性質決定的。然而,許多代表在起草修正案時意識到這一點。他們建議,因此,沒有理由不接受這些意見,筆者認為,將這些單位納入危害公民個人資料罪,應當擴大犯罪行為范圍,確保依法向公民提供充分有效的個人信息保護刑法。
三、本罪情節嚴重的內容需加以明確
根據修正案的規定,如果涉及銷售,必須確定犯罪的嚴重性,這一規定體現了不起訴一般侵犯個人權利的行為。公民信息必須依照民法和行政法予以解決和解決然而,無論是修正案還是現行的司法解釋都沒有規定或解釋加重情節,司法實踐中的困難只有法官的自由裁量權才能解決。什么是嚴重的陰謀?根據理論解釋,這意味著社會或某一領域的狀況和過程發生了變化,這些狀況和過程產生了很大的影響。環境的深刻和廣泛影響,事物的變化和程度,以及嚴重的后果是什么;情況危急在現有管轄范圍內審理案件和解釋未來判決時,必須考慮以下因素。
(一)在司法實踐中,個人或者組織侵犯公民個人信息三次以上的案件,無論是否超過三次,通常都理解為三次以上。這侵犯了同一個人的個人資料或其他個人資料,在許多情況下,必須視為嚴重的犯罪行為。此人的個人信息。
(二)根據刑法典規定,侵犯財產罪是指個人或組織以盜竊為目的,不同程度侵犯個人資料的犯罪。因此,在確定犯罪的定義時,也可以從這個角度來評價情節的嚴重性。然而,個人數據往往是看不見的。在司法實踐中,違法行為屢見不鮮。個人信息很難確定。
(三)被害人的人身、財產是否受到嚴重損害,侵犯公民個人信息權往往與侵犯他人隱私有關,這種影響對不同的人可能產生不同的后果。可能導致精神疾病或死亡,或侵害受害人身體完整或人身安全的行為,此外,泄露某些個人信息可能損害財產利益,如盜竊、敲詐勒索等后果必須視為嚴重。
(四)對犯罪所得的洗錢和其他形式的對有組織犯罪所得的洗錢;特別是在出售和非法提供個人信息的情況下,犯罪分子往往追求自己的目的,可能獲得一定的經濟利益,因此,應該認真考慮什么樣的利益。
(五)是否造成惡劣的社會影響。社會影響是決定許多犯罪處罰的因素之一。社會影響力也衡量了犯罪造成的損害程度。筆者認為,有關部門應根據上述情況,在司法過程中盡快進行必要的研究,作出適當的解釋,以明確案件的認定,從而指導司法的實施,避免濫用自由裁量權。
四、結束語
在信息時代,收集、處理、利用公民個人信息已成為人們生產生活的一部分。但是,它也可能產生負面影響,這可能會對社會產生負面影響。因此,筆者認為,刑法對公民個人資料的保護范圍,有助于法院對侵犯公民個人資料的行為作出準確判斷。通過對刑法典中“和信息”保護個人資料的微觀分析,從宏觀層面探討了刑法對個人資料保護的適用,筆者還主張根據刑法典對公民個人資料保護相關信息的內容和范圍進行具體界定。通過個人資料保護法或司法解釋。為了確定公民個人信息的范圍,法律應當以“明確公民個人信息的含義”這一新的限制性理論為基礎。他的個人身份,即使他不破壞公民的安寧和安寧,根據刑法典,公民的個人信息是受保護的非穆斯林和法人可以成為公民個人信息的主體。將各項法律的相關規定合并為一個保護個人信息的單一法律體系,確保對個人信息的保護更加全面有序,有效的懲罰和防范措施可以針對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的犯罪和違法行為。
【參考文獻】
[1]高超. 公民個人信息的刑法保護[D]. 2019.
[2]馬嘯, 狄小華. 公民個人信息刑法保護界限問題研究[J]. 江海學刊, 2019, 000(002):231-237.
[3]解思妲. 公民個人信息刑法保護問題研究[J]. 法制博覽, 2020, 000(018):94-95.
[4]李傳奇. 公民個人信息刑法保護的碎片化與體系解釋[J]. 法制博覽, 2020, 000(009):123-124.
[5]雷瀾珺, 陳萬科, 馬文玲,等. 大數據時代下公民個人信息刑法保護“過剩犯罪化”的考量[C]// 上海法學研究集刊(2019年第5卷 總第5卷). 2019.
[6]楊成梁. 互聯網背景下公民個人信息刑法保護[D].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