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推動了高校線上教學的全面開展。本文以蚌埠學院廣播電視編導專業為例,分析其當前的網絡教學平臺建設狀況,指出線上教學的優勢與不足,并提出相應的改進措施。
關鍵詞:線上教學;廣播電視編導;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G43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0)18-0029-02
基金項目:本論文為蚌埠學院校級人文社科類教學研究項目“‘互聯網+’背景下應用型本科院校廣播電視編導專業實踐教學探索與研究”成果,項目編號:2018JYXMW10
一、引言
打破傳統教學課堂、建設網絡教學平臺的理念由來已久,但之前線上教學一直停留在作為線下教學輔助的階段[1],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使線上教學在實踐中得到了快速的發展。廣播電視編導專業誕生于20世紀90年代,目前全國共有上百所高校開設了該專業[2]。蚌埠學院作為一所省屬地方應用型本科院校,在新建本科院校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廣播電視編導專業隸屬于該校文學與教育學院。在該校廣播電視編導專業的教學改革中,一直將網絡教學平臺的建設作為重要組成部分。在疫情中,線上教學更是成為其主要的教學手段與方式,在純線上教學的實踐中既積累了寶貴的經驗,也突顯出了個別問題。
二、網絡教學平臺建設現狀
(一)線上課程的開設情況
根據教學安排,蚌埠學院廣播電視編導專業2019—2020學年下學期除畢業班外共有專業課18門,除了個別由外聘教師授課的課程,其余課程都在超星學習通等網絡教學平臺創建了線上課程。
每門線上課程搭建的具體內容主要包括:一是架構章節目錄。教師根據課程教學大綱以及教學日歷安排,分配各個章節的線上授課目錄。二是制作課堂教學資源。授課教師制作課程PPT、錄制教學視頻等。三是上傳教學相關資料。在平臺上傳課程教材電子版、教學日歷等文本,以及與課程內容相關的文字、視頻、音頻資料,作為對課堂教學內容的補充。以紀錄片創作課程為例,本學期在超星學習通平臺發布教師自制錄播視頻共95項,發起線上課堂活動23次,上傳相關學習資料共26項。此外,每門課程都組建了相應的課程QQ群、微信群,用于教師與學生的日常交流。
(二)教師線上授課的能力狀況
傳統的課堂教學考驗的是教師的專業知識素養、語言表達能力以及課堂把控能力。基于網絡平臺的線上教學,除了要求教師具備傳統的授課經驗之外,還需要掌握一定的新媒體應用技術。例如線上課程的創建、課程資料的上傳、視頻的錄播制作、直播課程的開展、在線考試等,都要求教師具備一定的計算機使用基礎以及較強的學習能力。
蚌埠學院廣播電視編導專業教師的專業背景覆蓋了戲劇影視藝術、文學、新聞與傳播學這3個國家本科類課程分類標準中關于本專業定位描述的相關學科,且中青年教師占多數,具有研究生學歷的教師比例高。再加上專業自身與媒體先天的緊密聯系,教師對應用程序新功能的掌握速度快、理解能力強,教師總體具備線上授課的能力。
三、網絡平臺教學的優勢分析
(一)功能豐富,有利于課堂教學的延伸
線上教學平臺的形式多樣、功能豐富,不僅可以呈現課程內容,還可以發起討論、布置課后作業、補充課程資料。有效利用這些功能,可以更好地實現課堂教學的課下延伸,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比如課堂討論是傳統課堂中教師經常運用的教學環節,但線下課堂的時間有限,因此參與的學生數量以及問題討論的深度也會受到限制。線上平臺的時間設置比較靈活,對相關問題的討論可以不再局限于課堂上有限的時間內。此外平臺一般都設置有點贊、回復等功能,教師和學生均可對觀點進行評論,有利于討論的進一步深入。例如在電視采訪學線上課程中,每一項討論問題的發起,基本都會有80%以上的學生參與,參與度比線下教學更高,學生的思考和認識也更加深入。此外,網絡平臺上資料文件夾的使用實現了資源共享,學生可以隨時下載、學習相關教學資料,延伸了課堂內容,拓展了學生視野。
(二)數據精準,便于對教學效果的監測
在傳統的課堂教學中,對教學效果的評判主要是通過對學生的學習成果進行檢測,具體方式為布置作業、課堂測驗以及期末考試等。但此類考核方式更多是對結果的考察,對學習過程的監測則缺乏可見的數據支撐。
網絡教學平臺設置有簽到、任務點學習、章節檢測、課后作業以及考試等多種形式,實現了對線下教學環節的全覆蓋。最重要的是,對于所有環節的開展情況,后臺都會自動進行數據統計,教師可以隨時查看。以新媒體概論課程為例,點擊超星學習通平臺的“統計”選項,頁面內設有“已發布任務點”“課堂活動”“作業”等板塊。進入相應的板塊,即可查看學生的參與和完成情況,數據和圖表一目了然。線上平臺會對每個教學環節的情況進行精準的數據統計與分析,可以完整地展示整個教學流程的效果,彌補線下課堂對過程監控不足的缺陷。
四、網絡教學開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線上教學擁有傳統課堂教學不具備的優勢,但是單純依靠網絡教學平臺開展教學仍有不足之處,廣播電視編導專業在網絡課程實踐過程中也突顯出了一些問題。其中既包括硬件設備、網絡信號以及課程特點等客觀因素造成的問題,也包括學生個體差異等主觀因素造成的問題。
(一)硬件設備、網絡信號以及課程特點影響教學活動的有效展開
線上教學順利開展的重要前提條件之一是必須有可以上網的設備(例如手機、電腦等)以及穩定的網絡信號。在對廣播電視編導專業學生的調查中發現,雖然手機媒介的擁有率達到了100%,但并非所有學生都擁有個人電腦。使用手機媒介可以觀看課程視頻、參與課程直播等,但一旦涉及后期編輯與制作課程,則離不開電腦的使用。在線下教學中,此類課程一般在實驗室中進行,配備裝有相應軟件的電腦。如果單純依靠線上教學,對于缺乏硬件設備的學生來講,勢必受到限制。同時,在線上教學過程中如果沒有穩定的網絡信號,也會阻礙教學的順利開展,尤其是在直播教學、線上考試等過程中,網絡斷線無論是對教師還是對學生都會產生影響。
此外,由于課程特點的不同,并非每門課程都適合線上教學。例如電視攝像、電視導播等課程,教師在授課的過程中需要向學生展示設備的使用技能。線上教學單純依靠老師的講授,學生缺乏實際動手操作的機會,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教學效果。
(二)學生個體的差異性導致教師無法全面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
同一專業的學生在學習上存在個體差異,具體表現在學生的學習能力以及對待學習的態度方面。在線下課堂中,教師和學生可以進行面對面的交流,及時掌握學生對知識的吸收情況[3]。在線上教學中,即使是進行直播授課,由于分屬不同的空間,不同學習能力的學生之間存在的差異不易被馬上察覺,教師只能按照自身預設的節奏把控教學進度。
線上學習考驗學生的自律能力,對于部分學習態度不夠積極的學生,線上數據并不能完全客觀地反映其真實情況。例如數據顯示某次課程的簽到率為100%,但是在隨機選取學生回答問題時,卻存在個別學生無應答的現象。此外,對課程任務點完成情況的統計也達不到完全準確。有的學生學習不主動,在沒有監督提醒的情況下,可能會對老師發布的教學視頻“只開不看”“只開不聽”,但網絡教學平臺并不能精準地辨別此類情況。
五、網絡平臺教學的改進措施
(一)提升網絡平臺操作技能,靈活處理教學不暢問題
隨著5G網絡的普及以及社會經濟的發展,網絡信號不穩、硬件設備不足等問題會得到進一步改善。但是在線上授課的過程中仍然會存在由客觀因素導致的教學不暢。在傳統的課堂教學中,要求教師靈活處理課堂中的各種突發狀況,在線上教學中也不例外。教師要熟練掌握網絡教學平臺的各項功能,根據線上教學的現實環境,預設可能發生的問題并制定相應的解決方案。例如本學期廣播電視編導專業的課程采用線上考試。在考試之前,專業教師均參加了學校舉辦的線上考試系統培訓會議。教師充分了解了考試系統的實時監控、頭像抓拍、切屏控制等功能,預設可能出現的問題例如考試途中掉線、考試設備沒電、考試途中切屏作弊等情況,并提出解決預案。基于對網絡平臺操作技術的充分掌握以及事先的計劃制定,所有課程考試都得以順利進行。
線上教學是高校課堂改革的趨勢之一,今后線上教學在實踐中還會出現各種新的問題,教師要隨時保持積極的學習態度,不斷提升新媒體技能,積累豐富的線上教學經驗。
(二)聯動多種網絡平臺教學,充分發揮線上教學的優勢
由于課程性質以及學生個體的差異,單一地使用某一種網絡教學平臺,可能會出現無法全面反映教學效果的情況。如果聯動多種教學平臺開展教學,取長補短,則能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不足。
專門的教學平臺功能齊全、形式多樣,但是在實時監測、學生差異性的覺察上有所欠缺。QQ、微信等社交平臺關于教學環節的設置不足,但具備操作簡單、交流順暢等特點。因此在教學中,可以以超星學習通、釘釘等專門的教學平臺為主,以課程QQ群、課程微信群等社交平臺為輔。例如本專業的電視節目策劃與制作課程,教師在授課時結合多種線上教學方式,根據課程內容的需要分別進行直播與錄播,并在QQ群中通過文字的形式與學生進行實時交流,學生積極響應,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六、結語
隨著新媒體技術的發展以及教學改革的深入,即使在全面恢復線下教學的情況下,線上教學也會成為今后高校教學的建設重點。廣播電視編導專業的建設需要借助網絡教學平臺的優勢,根據學科特性進行課程改革。授課教師應該更新教學方式,不斷掌握新的教學技能,整合與創造網絡優質教學資源,促進專業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 何秀秀.基于網絡平臺的在線教學難點應對策略案例[J].時代金融,2020(17):164-166.
[2] 胡朝凱.融媒體時代廣播電視編導專業人才培養探析[J].傳播力研究,2018(17):207-229.
[3] 張娟,劉小琨.基于網絡平臺教育教學中的問題與對策研究[J].學周刊,2020(21):175-176.
作者簡介:羅佳(1988—),女,四川蒼溪人,碩士,助教,研究方向:新媒體與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