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思政教育一直是高校教育中的重點,但是從實際發展來講,高校思政教育受到諸多因素的影響。高校思政教育,要求教師從新媒體時代出發,在創新高校思政教育內容的同時,順應時代發展的步伐,做好教育創新工作,引入先進教育理念,展現新媒體優勢,增強思政教育的效果。
關鍵詞:新媒體;高校;思政教育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0)18-0204-02
一、前言
新媒體其實就是借助計算機技術,在提高信息傳播速度的同時,豐富信息的內容與形式,提升影響力。因此在高校思政教育中,要以新媒體為出發點,在篩選適合信息的基礎上,增強思政教育的效果。要借助有效的思政教育形式,引導學生的價值取向,轉變學生的思維方式,實現教育發展的目標。
二、新媒體對高校思政教育產生的影響
(一)思政教育權威性下降
在傳統的教育模式中,教師一直是知識的傳授者,但是在新媒體的快速發展下,因新媒體具有泛化性、共享性等特點,高校教師的權威性受到了一定的影響。例如,一些高校的思政教師理論素養不足,科研能力難以滿足教育發展的需求,導致自身的權威性降低。而另一些教師,因習慣過去的教育方法,面對新媒體時表現出了接受能力不足等問題。他們不會在教學中主動運用新媒體,而是習慣照搬照抄傳統的教育方法,并未認識到學生的特殊性,也沒有關注學生在新媒體發展背景下的需求。由于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高校思政教育權威性不斷下降。所以在改革背景下,教師需要及時更新教育理念,不斷提升自身的新媒體素養,探索出適合的教育方法,在總結教育規律的基礎上,不斷提升自身的思政能力[1]。
(二)思政教育環境更加復雜
在傳統教育環境下,思政教育方法主要以校園網絡、廣播、報刊等為主,注重培養學生的人生觀、世界觀與價值觀等,可以說思政教育有著較強的可操作性。但是在新媒體快速發展的背景下,學生能夠通過手機、電腦等獲取需要的信息,而學校對手機、電腦等新媒體設備的監控卻存在一定的不足,再加上學生對網絡信息的鑒別能力相對較差,且心理與生理處于不斷發展的階段,所以一些不法分子借助這一渠道向學生傳遞不健康的思想,導致學生的人生觀、世界觀與價值觀發生變化,影響了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開展,甚至使得思政教育工作復雜程度不斷提升。
(三)學生心理與道德危機不斷出現
在新媒體背景下,無論是信息的傳播者,還是信息的接收者,都處于虛擬狀態,交流雙方以未知昵稱替代。在一些高校中,學生交流的方式以匿名為主,而這種交流方式下的言行標準化不足,甚至難以確保真實性,加之虛擬社區中沒有完善的法律限制,存在道德約束不足等問題。學生長期處于這一狀態下,很容易出現對現實世界不理解等心理,甚至面臨嚴重的心理危機,產生人格障礙,這對學生思想認識的發展具有不利影響[2]。
(四)思政教育效果不理想
新媒體出現后,信息復雜程度明顯提高,這對學生的識別與選擇能力產生了一定的影響。一些新媒體平臺為了獲取更大的商業利益,發布了許多的快餐式、低俗文化內容,甚至還觸碰了道德底線。學生長期接觸這些信息,其思想觀念、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會受到不利的影響。在新媒體快速發展的背景下,不同的價值視角及傳播內容出現,使學生的自我價值追求出現問題,不僅加大了思政教育的難度,同時也削弱了教育的功能。
(五)教育隊伍綜合素質不足
在高校中,教師不僅要做好知識傳授工作,也要主動創新,時刻關注新媒體的變化,主動對相關信息進行篩選與分析,積極面對不同類型的受教育者。研究發現,一些思政教師面對快速發展的新媒體,表現出了比較吃力等問題。加之自身基礎知識不足,運用新媒體技術的水平較低,他們難以主動學習新媒體知識,開展的思政教育難以滿足時代發展的需求。所以開展思政教育,要從打造先進教育模式出發,在做好教育創新的基礎上,整合教育內容,分析當前思政教育中存在的問題,提升教師隊伍的綜合素養,積極應對新媒體發展帶來的一系列問題。
三、新媒體時代高校思政教育措施
(一)展現網絡優勢
要在高校思政教育中展現出新媒體的優勢,高校與教師要從具體情況出發,制定出特色化的思政教育方法。在新媒體快速發展的背景下,教師需要及時在課堂中開展思政教育,并做好教學延伸,引入網絡技術,在打造網絡教育平臺的基礎上,樹立學生的價值觀念。第一,打造主題教育網站。在主題教育網站上,學校需要從教育內容、目標等方面出發,在整合信息內容的基礎上,做好檢索工作。同時,要做好信息處理,利用教育反饋進行分類。只有找準思政教育的方向,才能更好地對學生進行指導與教育。所以高校需要建立組函數網站,在及時跟蹤相關部門發布的教育信息的基礎上,進行創新,整合先進的教育內容,利用專題欄等開展教育活動。例如,在網站上積極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教育宣傳活動,搜集相關內容,在做好內容更新的基礎上,組織學生進行觀看,在班級中分享自己的想法。第二,借助網絡游戲開展教育。游戲有娛樂性、休閑性等特點,能夠實現多人在線互動,所以高校可以借助網絡游戲開展思政教育,增強教育效果。高校要設計出合適的教育游戲,在保證游戲趣味性的基礎上,增加思政教育內容,讓學生在玩游戲的過程中,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將抽象的思政教育內容以形象互動的方式展示出來,不僅能增強教育的生動性,也能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可以增加小型網絡游戲,要求學生在游戲的過程中,觀察游戲存在的問題。完成游戲教學后,可以組織學生分享自己的心得體會。例如,在開展婚戀觀、戀愛觀教育時,可以開展社區類型的游戲,在游戲中增加與婚戀、戀愛相關的情境,學生為了完成任務目標,需要選擇正確的交往方式等。游戲的引入,不僅可以減輕教師教學的壓力,也可以讓學生在輕松自由的環境中接受思政知識,避免了課堂的枯燥與乏味,提高了思政教育的質量。
(二)引入微技術
學生對新鮮事物有著濃厚的興趣,所以在教學中要結合學生的具體情況,以啟發學生思維為主,鍛煉學生的創新能力。思政教育因理論內容較多,很容易出現課堂教學枯燥等問題,從而影響學生的學習態度。因此在教育中,要結合學生的特點,選擇合適的教育方法。微技術作為一種先進的教育技術,可以為思政教育的開展提供支持。第一,引入微電影。微電影其實就是微型電影,具有時間短、成本低等特點。教師在開展思政教育時引入微電影,可以在融合思政教育內容的同時,實現課堂教學的改革,將傳統的理論教育轉變成多元化的互動教學,不僅能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也能增強學習的效果。例如,講述“兩學一做”內容時,為了幫助學生理解習近平總書記的系列講話精神等內容,可以在課前搜集與黨章等相關的內容,利用微電影的方式展示相關人物。這種教學方法不僅可以加深學生對內容的理解,也可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增強教學的效果。第二,引入微博。微博屬于自由的平臺,能夠滿足學生個性化的表達需求。通過微博可以隨時發布心情等內容,因此教師可以借助微博開展思政教育。不僅可以借助微博給學生推送與思政教育相關的文章、視頻等,也可以實現教育的推廣。學生可以將自己遇到的問題通過私信的方式分享給教師,不僅保證了溝通的隱蔽性,同時消除了學生的抵觸心理。教師在發布微博內容前,還要主動觀察學生,掌握學生的思想動態,確保思政教育的合理性。第三,引入微信。微信的使用不僅加速了信息的傳播與互動,也可以滿足學生的個性化學習需求。所以在思政教育中,可以將微信轉變成為教育載體,展現新媒體的優勢。例如,組建班級微信群,在保證受眾面廣泛的基礎上,發布相關信息,便于學生隨時觀看。同時,還可以借助微信群、朋友圈等宣傳正確的思想價值觀,幫助學生摒棄錯誤的思想認識,在做好宣傳工作的基礎上,增強教育的效果。
(三)培養教師的新媒體素養
在新媒體背景下,傳統的思政教育方式已經難以滿足學生發展的需求。所以高校要從提升教師的思政教育能力出發,以積極正確的態度面對教育發展,主動創新思政教育方法,在抓緊新媒體發展契機的同時,做好教育創新,實現教育發展的目標。第一,提升思想認識,正確面對思政教育。教師應轉變傳統教育觀念,積極面對新媒體帶來的發展契機與挑戰。只有清楚認識到新媒體的意義,才能在掌握學生特點的基礎上,進行教育創新。第二,掌握專業技能與技巧,科學使用新媒體。在高校思政教育中,教師需要及時觀察學生,掌握學生使用新媒體的習慣與渠道,用學生喜歡的形式與學生溝通,對學生采取有效的教育方法。使用新媒體,能夠在最短的時間里掌握學生的思想情況,明確學生的學習需求,從而針對學生不同的特點,采取有針對性的指導方法。第三,提升教師的媒介素養能力。媒介素養其實就是使用媒介的能力,教師要主動接觸媒介,獲取有價值的教育信息,在真正理解媒介的同時,做好信息的篩選工作,然后借助媒介開展教育。在現階段,信息傳播的復雜程度不斷提升,許多信息混雜在一起,如果不能有效篩選,很容易對學生的思想觀念產生錯誤的影響。所以高校要從提升教師的媒介素養與鑒別能力出發,讓教師正確面對新媒體中的信息,在做好信息篩選工作的基礎上,對學生進行科學化的教育,幫助學生樹立起正確的價值觀[3]。
四、結語
在新媒體時代,高校要主動改革與創新思政教育,積極應對當前發展中存在的問題。教師也要及時更新教育理念,借助新媒體為學生提供豐富的教育資源,滿足學生的個性化發展需求,同時還要關注學生的發展情況,確保思政教育的針對性。
參考文獻:
[1] 武傳鐘.新媒體時代高校思政教育的應變與創新[J].教育與職業,2016(01):53-55.
[2] 范征宇.新媒體時代高校思政教育的應變與創新[J].考試周刊,2017(57):101-101.
[3] 王嘉駿.新媒體時代高校思政教育創新發展的趨勢與路徑[J].新聞研究導刊,2019(09):12-13.
作者簡介:張潔琦(1993—),女,山西大同人,碩士,助教,研究方向:思政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