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甜甜 黃志遠
摘要:本文基于豐富思政工作資源、提高思政工作的自主性、增強思政工作的效果、提升思政工作的效率這四個方面,分析新媒體給高職思政工作帶來的機遇。從高職的意識形態、高職教師的權威性、高職學生的辨別力這三個方面,分析新媒體給高職思政工作帶來的挑戰。就新媒體時代改進高職思政工作這一問題,提出轉變教師運用新媒體的理念、提升高職學生的媒介素養、優化新媒體的使用環境這幾點對策。
關鍵詞:高職;新媒體;思政工作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0)15-0215-02
高職學校的思政工作在新媒體時代面臨著全新的挑戰。大學生作為信息的使用者,每天都會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接收著各種各樣的知識,新媒體對大學生的個人發展具有重要影響。新媒體是與時代發展相適應的一種媒體形式,與傳統媒體相比,新媒體包含著豐富多樣的信息和數據,涉及各方面的內容,并依托網絡實現信息的快速傳播。高職學生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較強,新媒體已成為高職學生接觸社會的主要方式[1]。在此背景下,由于學生自控力不足,且缺少辨別力,新媒體極大地沖擊著學生的學習方式與思維習慣。基于此,高職學校須根據現有環境,采用各種各樣的方式豐富學生的思政課堂,真正讓學生有所收獲,不斷成長。作為提升學生綜合能力的路徑,新媒體能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本文分析新媒體給高校思政工作帶的機遇與挑戰,并提出改進高校思政工作的相關對策。
一、新媒體給高職思政工作帶來的機遇
新媒體作為一種獲取信息的全新方式,與時代發展有一定關聯。一方面,高新技術手段的產生,豐富了教學資源,提升了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另一方面,新媒體技術能盡可能地提升課堂效率,讓學生認識到思政教育的重要性,學生更愿意主動參與課堂學習。
(一)新媒體豐富了高職思政工作的資源
新媒體改變了傳統信息傳播的方式,不僅使獲取信息的方式越來越多樣化,而且使信息內容日漸豐富,給學生帶來了很多全新的體驗,能為高職學校思政工作的開展提供充足的資源。新媒體融合網絡技術、數字信息及通信技術等,具有強大的數據信息平臺,這為高職學生提供了豐富的學習資源[2]。學生可借助圖片、文字、視頻等方式,學習更多知識。新媒體資源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更注重自身專業能力的提升,學習更多有價值的內容,幫助教師改變原有的教學模式,不斷豐富思政工作的資源。
(二)新媒體提高了高職思政工作的自主性
在新媒體視域下,人們不僅僅是信息的享用者,更是信息的傳播者,人與人之間是一個雙向傳輸的過程。該種溝通模式極大地豐富了教師的教學手段,為高校提供了更多的創新路徑與渠道。在傳統模式中,高校教學仍以教師為主,教師根據課程的標準與要求,制定一定的學科教學目標和規劃,展開具體的教學活動,學生僅作為跟從者,隨著教師的授課節奏開展學習活動。該模式已很難與學生的實際需求相匹配。新媒體為思政教育注入了新鮮血液,思政教育不再是只講理論的枯燥課堂,教師可借助新媒體手段給學生講授豐富的知識,給學生帶來全新的課堂體驗,增強師生之間的互動,讓思政課堂變得更生動、更具體、更有趣,進而更符合學生的需求[3]。新媒體為學生的自主學習提供了廣闊的平臺,學生可依托網絡學習各類知識。新媒體提高了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可以對學生的學習產生積極的影響。
(三)新媒體增強了高職思政工作的效果
對高職教育而言,面對面授課是延續很久且不易變更的教學方式,這種方式具有一定的弊端。由于教師的權威感,學生很難與教師進行深入的交流與溝通,不愿意將自己的真實想法告訴教師,這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師生之間的關系,進而影響教學的效果。而新媒體技術能在一定程度上解決這個問題,它可以為師生溝通提供一個虛擬空間,學生可暢所欲言,充分表達自己的想法。與此同時,新媒體具有一定的隱蔽性,教師和學生能夠平等地溝通,從而減輕學生的心理負擔。這有利于教師真實地了解每個學生的實際情況,保證高職思政工作的正常開展。
(四)新媒體提升了高職思政工作的效率
新媒體具有傳播迅速的特點,該優勢為高校教師進行思政教育提供了極大的便利。一方面,社交軟件可以隨時隨地傳播信息,能較好地實現作業內容的多角度分享,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另一方面,新媒體可以減少各種不必要的傳播過程,教師可直接將有用的內容用最快的方式傳遞給學生,提升高職思政工作的效率。
二、新媒體給高職思政工作帶來的挑戰
新媒體融合各種技術,在幫助高職思政工作不斷創新的同時,也給其帶來了不少挑戰。
(一)新媒體對高職意識形態的挑戰
傳統媒體獲取信息的方式比較單一,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信息傳遞,很少接受各種不合理的、錯誤的觀念,因此信息傳遞的風險較低。在此背景下,學生的思想觀念很少受到沖擊。在新媒體時代,學生在信息接收方面更加自主,沒有了前期的信息篩選工作,各種正確和錯誤的思想交織,對高職學校的意識控制而言,是一個很大的挑戰。新媒體給學生帶來了諸多負面影響,由于高職學生擁有很多可自主支配的時間,不少學生都將空閑時間用在網絡上。加之學生缺乏社會經驗,信息鑒別能力不足,易受到不良廣告與信息的影響,因此學生的意識形態面臨著極大的挑戰。高職學校須充分發揮新媒體的優勢,盡可能地規避風險。
(二)新媒體對高職教師權威性的挑戰
高等教育與其他階段的教育存在很多不同之處,這一時期的學生有更多的想法,不愿意受到教師和家長的管控,因此很容易受到外界不良信息的影響。再加上當前國內面臨多種風險和挑戰,很多不法分子看準這一時機,對學生進行思想滲透和引導,導致學生不思進取、萎靡不振,極大威脅著社會的長治久安。與此同時,低門檻的網絡成為不法分子宣傳的平臺,不法分子采用各種各樣的方式對學生進行引導,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學校教師的引導作用,對高職教師的權威性造成了影響。
(三)新媒體對高職學生辨別力的挑戰
新媒體豐富了學生的課余生活,為學生的學習與生活提供了便捷的渠道。學生可以利用新媒體滿足自身的各種訴求和欲望,如果缺少正確的引導,學生將整天沉浸在虛擬的網絡世界中,將玩樂享受視為生活常態,不愿通過自身的努力實現目標。很多在日常生活中不能表達的情緒借助網絡表現出來,可能會形成不良思想。由此可見,在新媒體時代,必須提高學生的辨別能力,只有這樣才能發揮網絡的優勢,進而促進學生的發展。
三、新媒體時代改進高職思政工作的對策
(一)轉變教師運用新媒體的理念
高校的思政工作是教育和自我學習的結合,在該過程中,不僅學生需要高效學習,高校也要提高思政教育的教學水平。在新媒體視域下,教師要充分利用豐富的媒體信息,創新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在教學中深入分析新媒體的相關信息,將新媒體的優勢充分發揮出來,要充分運用新媒體技術,提高自身運用新媒體的技能水平,為改進思政工作找到更多新途徑和新方法。在思政課程教學中,要善于利用新媒體的相關技術載體。如學習馬克思主義理論時,課程不免枯燥乏味,馬克思主義哲學是一門學術性很強的科目,具體內容也比較抽象。若教師采用傳統的教學方法授課,學生一定不會有學習的興趣,更不會有較高的學習效率。同時,這也不利于學生深入理解馬克思主義理論。因此,高校在開展思政工作時,應該充分發揮新媒體的優勢,盡可能地提高思政教育的水平。一方面,教師能通過新媒體傳播方式,向學生傳遞更多關于熱點話題的信息,從實際生活的角度出發,幫助學生理解馬克思主義理論。另一方面,這有利于樹立新的教學理念,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強調教學中學生的主體地位。
(二)提升高職學生的媒介素養
作為當前不可或缺的信息平臺,新媒體平臺已成為各行各業傳遞信息的渠道,高職思政工作須盡可能發揮這一媒介價值,借助網絡為學生提供各種各樣的學習內容,優化學生的課堂體驗,讓學生認識到網絡的利弊,幫助其更好辨別信息。媒介素養是高職學生在新媒體時代必須具備的重要素質,高職學校應通過開設媒介素養類課程等方式,不斷提升學生的媒介素養[4]。同時,高職學校應利用新媒體,組織學生學習時事政治,關注熱點新聞、國家大事,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實現理論知識與實踐的融合,進而幫助學生實現提升自我、完善自我的目標。
(三)優化新媒體的使用環境
高職學校須對新媒體進行深入的分析與研究,進而在思政教育的過程中充分發揮新媒體的優勢,讓新媒體真正為學生的成長助力。一方面,可以借助網絡的便捷,搭建完備的思政交流平臺,將其作為學生學習、與教師溝通的渠道,并且設置相關部門和機構,對平臺進行綜合管制,確保各項工作的科學化、合理化。另一方面,高職學校要加強新媒體平臺的建設,組織多種多樣的活動,加強平臺的思政建設,讓學生不再把思政教育當作一項可有可無的內容,愿意花更多精力參與思政教育活動,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素養。不僅如此,教師也必須利用好這一平臺,主動與學生溝通交流,主動解決學生學習、生活中遇到的各種問題,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贏得學生的信任。并在此基礎上,發揮教師的引導作用,讓學生充分認識到思政學習的重要性,提高自身的辨別能力,在網絡中發現更多有價值的內容,進而提升自身的綜合素養。
四、結語
高職學校須根據時代需求,結合新的人才需求,不斷改變傳統的人才培養方式,從更多樣、更全面的角度出發,創新人才培養路徑,真正認識到思政教育的重要性。信息化時代給社會帶來了很多新的機遇與挑戰。新媒體也對高職學校的思政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教師應充分發揮新媒體的優勢,探索和發掘思政教育的創新途徑和創新方法,進而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提升其政治素養和道德素養,為國家培養更多全方位發展的高素質人才。
參考文獻:
[1] 王學儉,馮瑞芝.“網紅”現象對高職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啟示[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7(03):42-46.
[2] 賈少華.優質高職學校建設的內涵、著力點與行動路徑[J].教育與職業,2019(16):30-36.
[3] 金祖旭.新時代背景下職業教育校企合作的問題反思與實施路徑[J].職業技術教育,2018(34):53-58.
[4] 蔡丙丙.“網紅”現象在高職思政工作中的應用研究[J].新聞研究導刊,2019(10):211-212.
作者簡介:王甜甜(1992—),女,河南許昌人,研究生,碩士,許昌職業技術學院助教,從事高校德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