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溫江區綠道經過多年的建設發展,已經從單純的綠道設施成長為能帶動地方經濟增長的綠道產業,其典型代表是以花木種植為主的現代農業、以鄉村旅游為主的服務業、以養老養生為主的康養產業,各產業相互帶動,圍繞綠道設施構建產業體系,逐漸形成了綠道經濟產業帶。但在發展過程中,也呈現了一些問題在阻礙綠道產業的發展。
關鍵詞:綠道; 產業; 現狀
一、溫江區綠道建設概況
(一)溫江區綠道建設歷程
溫江區綠道工程從2010年開始建設,目的是推行綠色健康的生活方式,為市民提供休閑健身的場所。溫江區綠道建設近10年時間,取得了突出的成就,溫江綠道走出了獨具特色的發展之路,從最早建設的萬春鎮田園綠道,再到北林綠道,以及目前正在規劃的“三網兩軸多結點”綠道體系,溫江區綠道從單一綠道發展為綠道網絡體系,綠道建設從單一的休閑健身設施發展為綠道產業項目,帶動了綠道相關產業的轉型發展、綠色發展,綠道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都得到了直觀的體現。
(二)溫江區綠道線路
在總結萬春田園綠道的成功經驗之后,溫江區政府依托本土優勢資源,充分發掘亮點特色,積極探索綠道建設方案,又相繼打造了4條綠道精品線路,形成了區域內的綠道組團,給溫江區帶來了巨大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極大的提升了溫江鄉村旅游的知名度,為溫江區全域旅游提供了條件。溫江區現有的五條綠道線路包括:萬春綠道、和盛綠道、壽安綠道、金馬綠道、國色天鄉綠道。五條綠道線路幾乎貫穿溫江全域的主要景觀景點,覆蓋了主要的旅游線路。
二、溫江區綠道產業發展現狀
溫江區是西南地區率先實施綠道建設的地區之一,10年的發展與前進,使我們發現綠道帶給本區域的已經不僅僅是一項交通基礎設施或是綠色出行空間,它更能促進經濟的發展,帶來產業的轉型。花木種植產業、鄉村旅游產業、休閑康養產業,是與綠道建設發展相輔相成、具有典型代表性的綠道產業。
(一)以花木種植為代表的現代農業
溫江區現代花木產業起步于2000年全區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后,大量農業生產用地改為栽種花卉苗木,成為了全區農民收入提高的重要渠道。經過近20年的發展狀大,已經成為了溫江農業產業的支柱,形成了西部地區重要的花木交易中心。根據公開數據顯示,溫江區花木生產面積達20萬畝。全區花木在地資產逾120億元, 2010年花木產業收入45億元(其中花木銷售15億元、園林綠化工程30億元)。花木產業涉及農戶3萬戶、從業人員達5.8萬人。2011年1-6月花木銷售10.5億元。綠道網絡的建設,主要是盤活了踏水鎮、萬春鎮、壽安鎮的花木交易,許多游客在游覽綠道的同時,走進花木交易中心賞花品鑒,給花木交易注入了新的動力。
(二)以鄉村旅游為代表的服務業
溫江區是“全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區”,圍繞綠道發展與建設,溫江區大力推進鄉村旅游、全域旅游。依托綠道網絡內的花木產業、主題樂園、運動養生等優勢產業,溫江區的鄉村旅游產業正在尋求新的增長點,力求在供給側做出改變。據政府網站信息,2015年溫江全區接待游客1412.99萬人次,實現旅游總收入49.91億元,完成旅游固定資產投資27億元,溫江旅游產業呈現出強勁的發展態勢。
鄉村旅游是溫江區傳統的優勢產業,隨著市場消費能力的不斷提升、市場需求的不斷變化,溫江區鄉村旅游產業也在不斷地進行調整和轉型。現代鄉村旅游觀念的更新,也促使了區內的從業者大膽思考創新之路。以往單打獨斗的鄉村農家樂漸漸成為了一個時代的休止,轉而是大量的企業、村集體開始投資于鄉村旅游產業,使產業規模越來越大、服務能力也越來越強。餐飲、酒店等傳統產業找到了新的增長動力;鄉村民宿、休閑農業體驗、親子活動、商務會議等新產業新業態在鄉村的大地上遍地開花。
(三)以養老養生為代表的康養產業
憑借溫江區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優勢,大力發展綠道產業是落實成都市委“西控”策略的重要體現。在溫江區“南城北林”空間布局思路指導下,綠道網絡體系不斷健全、全區生態建設進一步加強,生態環境得到持續改善,為溫江區發展康養產業創造了先行條件。當前,溫江區已培育起20萬畝的全國第四大花木產業基地,建立起160平方公里生態大公園,具有養老產業發展的得天獨厚生態優勢。《成都市溫江區北部兩養產業規劃》《成都市溫江區老齡事業發展“十三五”規劃》等系列發展規劃的出臺,對養老產業進行了全方位的戰略謀劃。
醫養結合、康養結合、農養結合、旅養結合等康養產業發展模式,使綠道產業的建設條件與康養產業的建設條件合二為一,綠道產業與康養產業有機結合到了一起。
三、溫江區綠道產業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產業開發深度不足,產業形式單一
綠道產業經濟帶上具有代表性的花木種植產業、鄉村旅游產業、康養產業,都以各自產業自身發展規律為內生動力,借著綠道建設的東風,走出了嶄新的發展空間。但是,產業開發的深度不足是綠道產業融合發展的主要問題之一,主要表現是花木產業、鄉村旅游產業、康養產業這三大產業的商業模式還停留在較初級的階段,未充分發掘出產業與綠道融合發展背景下的產業深度,產業形式較為單一。
如花木產業目前依然是圍繞花木的銷售在做簡單文章,千方百計吸引綠道游客在花木市場消費,花木交易市場眾多的供應商之間產品同質化程度較高,要想獲得消費者的選擇,只有依靠“降價”這一短平快的手法實現利潤,這顯然不利于花木產業的深度開發,也不利花木市場的健康良性發展。大部分的花木種植者依然沿用傳統的花木生產模式、交易模式,產業總體停留在初級水平。
再如鄉村旅游產業最明顯的表現是在物質層面和形式上顯得更加富麗堂皇,但是在與鄉村文化的深度結合上卻顯得蒼白無力。鄉村旅游在綠道的帶動下,“吃、喝、游、娛、購”等物質旅游環節開發得相當深入,但在文化旅游的“研學、科普、體驗”等層面還有很大的開發空間,溫江區豐富的古蜀魚鳧文化即是鄉村旅游深度開發的最好材料。
(二)缺少品牌營銷
溫江區經過多年深耕的綠道產業雖然目前發展的如火如荼,但始終在綠道產業品牌創建上裹足不前,這大大制約了產業的擴大發展,也阻礙了產業向更高端的層次邁進。
綠道產業的品牌化之路可以分兩步走:一是政府層面依托多年市場積累所形成的“溫江綠道”名片,運用公共媒體資源塑造“溫江綠道”區域性公共品牌,推出相應的視覺識別體系,按綠道線路的不同還可塑造“溫江綠道”的若干子品牌,從而形成區域性公共品牌體系;二是市場主體在“溫江綠道”的區域性公共品牌下,塑造產業品牌,提升產業形象,創造產業價值。
(三)信息化平臺不健全
綠道網絡覆蓋地理范圍廣闊,對于游客來講,綠道區域是一片陌生地帶,游客在進入綠道后往往需要掌握以下信息,才能在綠道游覽中獲得良好的體驗:綠道線路、綠道停車場、綠道公共廁所、綠道公共座椅、茶樓、餐館、民宿、酒店、紀念品商店、花木交易場所等。從游客及綠道產業從業者兩方的需求來看:一方面游客需要在充分掌握游覽必須的關鍵信息后使用綠道,從而提升體驗度;另一方面是綠道產業從業者需要提高經營效率必須向游客傳遞經營信息。從分析得知,構建綠道信息化平臺,發布綠道相關的綜合信息,產業從業者可以發布經營相關信息,游客可以方便獲取綠道游覽相關信息,將大大提高游客滿意度與產業經營的效率問題。運用信息化技術,開發綠道APP或綠道小程序,構建綠道產業的信息化平臺顯得尤為必要。
參考文獻:
[1]沈陽市運河綠道系統構建與休閑功能提升研究[J]. 崔劍生.遼寧經濟. 2020年第1期71-73.
[2]綠道推動農民增收作用的思考[J].方震凡.中國林業經濟. 2016年第6期67-69.
作者簡介:
何磊(1988-)男;漢,籍貫:成都市;最高學歷:本科;目前職稱:助教;研究方向:農業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