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力鋒
摘要:中國在2000年的時候已經步入老齡化的社會,人口老齡化會給社會帶來很多負擔。如加重養老金的支付壓力,增加了家庭的贍養壓力,適齡勞動人口缺失等問題。漸進式延遲退休政策的實施,可以較好地緩解老齡化給社會帶來的多種壓力。
關鍵詞:老齡化;延遲退休;就業
1.人口老齡化現象
隨著中國經濟的不斷發展,國家對于生育政策在不斷地變化,中國人民對于生育的態度也在不斷地發生轉變。從新中國成立初期的人多力量大,到上世界80年代的計劃生育,再到逐漸開放的二孩政策。但是現階段對于孩子的培養需要投入大量的資源,以至于很多家庭不愿多生孩子,甚至不愿生孩子。所以正是由于中國生育政策的不斷演變,以及人民對于生育觀念的不斷改變,使得中國目前存在著較大的人口老齡化問題。中國在2000年時已步入老齡化社會。據國家統計局中國2019年的數據顯示,中國2019年年末總人口數為140005萬人次,65歲以上老齡人口為17599萬人次,老齡化比率為12.6%。該比率相較于2010年人口普查的8.9%,提高了4.7個百分點。并且中國的老齡人口撫養比從2010年的11.9%上升到17.8%,中國人口老齡化在不斷加劇,人口老齡化對于社會的壓力也在不斷增加。并且隨著中國醫療水平的不斷上升,中國人民的平均壽命在不斷增加,目前中國人口的平均壽命已從2010年的74.83歲到了2015年的76.34歲,在保證了國人健康的同時,會變相促進中國的老齡化程度的不斷加深。所以,我們既要保正國民的健康生活,也要解決人口老齡化問題。
從目前來看,中國的老齡化人口比例還在不斷上升,但是中國的退休年齡的變化沒有及時隨著人口結構的變化而做出相應的調整。這也就意味著,按照現行的退休年齡,隨著老齡人口的不斷上升,適齡人口的增加速度比老齡化人口的增加速度要慢,中國的勞動人口將不斷減少。不斷減少的勞動人口勢必會對中國的經濟造成一定程度的影響。如果不采取適當的策略來緩解人口老齡化對社會造成的影響,中國的經濟必會受到較大的打擊。如中國的養老保險。并且中國部分地區已經出現養老金虧空的現象,也就是入不敷出。此時延長退休年齡,使適齡人口的年齡跨度拉長,則必定會減少對經濟的沖擊。這不僅可以緩解養老保險給付的壓力,還可以促進養老保險金的積累。并且對于部分優質人力資源可以進行更好的利用。
2.延遲退休
對于中國已經步入老齡化社會的事實,延長退休年齡似乎并沒有什么問題,既然年齡結構出現問題從而導致對社會經濟發展造成影響,那么保證勞動力的數量似乎是很可行的方法。在2008年的時候,國家有關部門就對延遲退休進行過規劃。當時就提出要延長退休年齡,并且預計在2010年先對女性從業人員進行退休年齡的延長,然后在2015年的時候對男性從業人員的退休年齡進行延長。退休年齡的延長都是采取漸進式的方式,并最后于2030年完成,并將退休年齡定位65歲。但是在各種不同因素的制約下,方案并沒有如期執行。
2.1反對延遲退休的原因
1.首先,看似是由于人口老齡化使得老年人口不斷上升,從而使人口結構失調,進而減少了適齡人口的數量。但是從目前中國就業情況來看,很多適齡人口,特別是剛畢業的將要參加工作的人,就業難問題一直存在。所以從勞動力就業的角度來看,更重要的問題是使勞動者和崗位相匹配,也就是說就業問題才是更需解決的問題。并且從正常崗位來看,已經就就職的人相對來說是比較穩定的,特別是對于年紀更大的人來說,人口流動率不及年紀小的。所以對于現有職位,如果延長了退休年齡,那么現有職位空缺將更加少,對于年輕人來說就業將更加困難。所以從就業角度來看,延遲退休必然會增加就業壓力,必然會遭到很多人的反對。
2.中國目前正從高速發展向高質量發展轉變。高質量發展不單單是要求產業的高質量,,產品的高質量,對于人口的要求也是如此。其實人口素質是更加基本且深層次的原因。中國之前的高速發展有人口紅利的因素,也即是較高的人口比例,保證了充足的勞動力的供給。但是中國已經進入新發展階段,粗放式的經濟發展已經不適合新時代的發展。有學者指出,如果可以保證人力資源的不斷進步,那么老齡化對養老保險的沖擊則會變得很小。人力資本的積累提高,使得更多的財富積累會被實現,經濟體沿著總贍養能力不變的“數量-質量”前沿邊界轉換,那么依然可以保持現階段的收付制度。[1]也就是說隨著人口素質的不斷提高,單個人所能創造的價值將高于之前單個人所能創造的價值。所以人口素質的提高也可以彌補部分勞動力數量下降的對社會產生的不良影響。人口老齡化所產生的負面影響似乎可以被高質量的人才所產生的更多的經濟效益所抵消。
3.有些崗位并不適合延遲退休,特別是體力勞動者以及中低收入者。對于體力勞動者而言,年紀大身體各項機能都弱化了,便不再適合繼續工作。強行延長此類工作者的工作時間,只會適得其反,損害他們的利益。對于低收入者而言,到手的收入或許與養老保險的金額相差無幾,則必然會失去繼續工作的動力。
4.中國目前人均壽命或不支持延遲退休。許多發達國家都在延長退休年齡,一是因為發達國家本身就有更加發達的經濟,應對老年人口問題會比中國更加輕松。二來是發達國家的平均壽命比家長,很多超過了80歲。據2019年世界衛生組織統計,日本的平均壽命達到了83.7歲,瑞士83.4歲,德國81歲。中國為76.1,其中女性為77.6,男性為74.6。所以說雖然中國目前的人均壽命在不斷增長,但是和很多發達國家相比,還是存在較大的差距。從退休年齡看,很多發達國家有延長退休年齡的前提,并且世界上大多數國家的退休年齡在60歲及以下,數量占全世界的61.08%。并且如果將中國的退休年齡延長至65歲,則退休后拿退休金的年份從平均水平來看少于十年,則存在“有錢交,沒命拿”的狀況,這對勞動者來說并不不公平。
2.2支持延遲退休的原因
1.延遲退休對養老金的虧空有積極的緩解作用。養老保險作為一項針對老年人的社會保險制度,對于老年人的生活存在著較大的影響。養老保險制度的建立對于維護社會穩定和諧,促進經濟再分配都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并且正是養老保險的存在,緩解了人口老齡化對社會造成的沖擊。但是人口老齡化反過來會加重養老保險的負擔。老年人口的不斷增加,適齡人口的不斷下降,就中國的混合積累制而言,現收現付部分會面臨比較大的壓力,在此基礎上逆差不斷加大。中國部分省份地區已經出現了養老金虧空的現象,養老金的給付壓力在不斷上漲。并且由于人口結構的失調,老齡人口不斷上漲,年輕人口增速緩于老年人口的增速,所以養老金的贍養比就不斷下降,對社會造成的負擔會不斷加重。鄒鐵釘,葉航(2015)研究指出,在人口老齡化的情況下,若仍然采取較低的退休年齡就會對養老金造成較大的壓力,此時采取延遲退休的政策可以減緩這種壓力,并且發現退休年齡的不斷延長對養老金虧空的作用是倒U型的。[2]若可以減緩養老金的給付壓力,避免不必要的恐慌,則延遲退休對于維護社會穩定卻有積極的作用。
2.采用漸進式的延遲退休方法。延遲退休政策不可能是一下子直接延長數年,這明顯不符合社會發展規律,會造成很多不必要的麻煩。所以從延遲退休提出來的時候便提出了漸進式的延遲退休策略。也就是緩慢的逐漸的延長退休年齡,計劃起初是每三年延遲一歲,15年后男性退休年齡就可以熊60歲提高到65歲。但計劃一直沒有實施,之后又提出先使女性和女干部同步延長至55歲退休,在此基礎上女性每三年延遲1歲,男性每6年延遲一歲,女性的延長速度是男性的一倍,這樣就可以在30年后男性和女性同步達到65歲。并且經過長時間的積淀,按照現在的人均壽命增長速度(從近二十年的人均壽命來看,2000年人均壽命是71.4歲,2005年人均壽命是72.95歲,2010年人均壽命是74.83歲,2015年人均壽命是76.34歲,所以這些年的平均增速為1.65歲/5年),中國的人均壽命在2045年將超過86歲。那時候以65歲的年齡退休,相對來說也是比較合理的。
3. 中國目前雖然和發達國家還存在較大的差距,但是以中國穩步向前的發展速度,幾十年后,經濟體仍將持續不斷的擴大。從發達國家的發展經歷來看,延遲退休似乎是必然經歷的事件。這并不是說照搬,或者說發達國家的發展經驗就一定是正確的,從正常邏輯分析的角度來看,這是順理成章的。首先是壽命延長,人均健康狀況也在不斷變好。現在的60歲的平均健康狀況,或許就如同20年前50歲的人的健康狀況。并且在漸進式延遲退休的基礎上,幾十年后60歲的人仍然將是優質的勞動力。如果對于優質的勞動力不加以好好地利用而任其消耗,將是不必要的浪費。
4.延遲退休不單是減輕養老保險這些社會壓力,也是緩解家庭壓力。正是由于之前計劃生育的影響,人口年齡結構所造成的不單是適齡勞動數量的下降,也是對家庭贍養造成重大壓力。很多家庭特別是出生在80后的家庭,面臨的是上面4個老人,下面還有孩子的局面,所以兩個人養的不是兩個人,而是7個或8個人,贍養義務不斷加重。特別是對于農村地區,很多人的保險意識不強,之前并沒有參加養老保險或者只是象征性的參加養老保險,所以子女的贍養義務就更加沉重。如果延遲退休,則收入會更加穩定,并且退休之后可以有更多的退休金額,可以較好地減輕家庭負擔。
3.日本對于延遲退休的經驗
日本作為亞洲也是世界老齡化程度最大的國家,他對于老齡化的措施以及延遲退休的措施有值得我們借鑒的部分。日本從1970年開始就進入了人口老齡化的社會,并且據厚生勞動省2020年發布的數據,日本65歲以上的老人人數已經超過3610萬人,占全國總人口的28.7%,老齡化非常嚴重。日本為例應對老齡化也做出了很多措施。其中就有延遲退休計劃。但是日本的延遲退休計劃也不使一蹴而就的,從1970年開始逐步延長退休年齡,直到2000年才把退休年齡延長到65歲,花了30年時間,也是漸進式的一點點延長。日本在人口老齡化以及延長退休時間方面主要分為兩個步驟,其一就是逐步延長退休年齡,使得社會壓力可以變得比較小,另一方面就是保證延遲退休可以穩定執行,及政府做出相應的補償政策,保證老年人口正常就業,提升延遲退休勞動者的待遇水平。
3.1保證老年人口正常就業
雖然日本政府出臺延遲退休政策,但是很多企業還是對老年勞動力存在其歧視的,老年勞動力在精力以及熱情方面一般都遜色于年輕人,所以對于企業來說,肯定更傾向于年輕勞動力,并且老年勞動力在企業工作時間比年輕勞動力更長,所以一般待遇水平相較于年輕勞動力來說也會更好。這就意味著企業將承受更高的成本,一方面是延長退休年齡之后,老年勞動力的工作時間變長,那么職位就無法變更,就不能招收年輕勞動力,只能繼續沿用老年勞動力;另一方面,隨著工齡的增加,一般來說老年勞動力所積累的福利部分必將高于年輕的勞動力。所以對于一般企業來說則是更加愿意雇傭年輕勞動力。所以早年很多企業也是打“擦邊球”,雇傭更多的年輕勞動力。直到2013年實施的《老年人就業穩定法》明確要求日本企業有義務,并且必須依法雇傭65以下仍有意愿工作的勞動者。同時,作為補償,政府會給予企業一定的補貼。
3.2提升退休勞動者的待遇水平
如果單純的只是增加老年勞動力的退休時間,那么很多老年勞動力都會提出抗議。所以必須保證與有高的待遇水平,那樣才會有更多的勞動力愿意繼續延長退休年齡。一方面需要保證老年人口在工作時不會受到不必要的歧視,享受正常勞動者應有的待遇;另一方面則需要保證延遲退休之后,他們的待遇水平至少不低于提前退休的勞動者,甚至是高于提前退休的勞動者。所以這就更加需要政府出面來解決,給予企業補貼,或者給予延長退休年齡勞動者的補貼,或者是兩者都給。對于政府來說付出小于原本需要承受的負擔,對于延遲退休的勞動者來說,提高了退休待遇,那么這何嘗不是一種帕累托改進。
4.對于延遲退休政策的建議
4.1細分延遲退休的對象
首先是男女性別的不同,這是從以前開始就一直存在的,并且是男性退休年齡高于女性,在很多國家亦是如此。但是從各國平均壽命統計中看出,女性壽命一般都高于男性。并且很多國家,特別是延遲退休年齡后的國家,都將男性與女性的退休年齡延長至相等的水平。之所以存在男女退休年齡存在差異也和人們的思想觀念有很大的關系。幾十年前,很多工作都是由男性來完成的,但是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和發展,人們思想觀念的不斷開放,女性入職已經變得越來越普遍,人們對于女性的很多偏見也在慢慢地消除。并且女性職工在很多方面變現出來的能力并不比男性弱,甚至還會超過男性。所以將女性退休年齡定的比男性低,這顯然是不合理的,所以從性別角度出發,女性的退休年齡延長速度應快于男性。第二,分地區進行延長,中國幅員遼闊,各省的人均壽命均有差距。所以選擇先從省域著手,提供不同的延遲退休策略。從以往的調查數據可以看出,東部沿海地區的平均壽命一般高于內陸地區,并且東部沿海地區一般是較為發達地區。更高的經濟水平可以保證更好的醫療條件。所以優先從東部沿海地區開始延長退休年齡,如江浙滬地區,第六次人口普查顯示上海的人均壽命達到了80.18歲,浙江77.73歲,江蘇76.63歲,均高于全國平均水平。對此類地區率先進行退休年齡的延長是比較合理的。第三,分行業進行延長。行業的不同,預期壽命也不相同。并且很多行業對你年齡的要求比較高。例如與體力活相關的行業,如果強行延長這類行業的退休年齡,則很容易適得其反。對著年紀的上升,身體各方面機能都在不斷地弱化,強行延長此類勞動者的工作時間,只會使情況更加糟糕。所以對于不同行業采取不同的延遲退休策略。一般行業可以正常延遲,對于圣體機能要求比較高的行業則酌情延長,或者不延長。更精確的做法可以對每個行業的平均壽命進行統計,然后對年齡進行梯度劃分,分成不同的等級然后,再分為不同的模式進行劃分。
4.2制定相對應的法律條文
從日本經驗可以看出,切實可行的法律制度對于保證延遲退休政策具有保駕護航的作用。只有保障措施和懲罰措施到位,才能減少部分企業對老年勞動者的歧視。在日本推出《老年人就業穩定法》之前,很多企業對延遲退休政策是陰奉陽違的。雖然明面上雇傭老年勞動者,但是待遇水平都不如正常勞動者,這種不平等行為本身就是勸退老年勞動者的做法。所以制定相應的法律法規對“擦邊球”行為可以起到很好的約束和規范。
4.3政策本身重要,正確的宣傳也很重要
加強正確的思想引導和宣傳,延遲退休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延遲退休并不是因為人均壽命的延長,所以政府覺得勞動者可以有更多的勞動力可以壓榨,這種思想觀念是錯誤的。延遲退休是積極的,是緩解社會壓力,促進經濟更好的發展的措施。并且在漸進式的退休計劃之下,循序漸進的將戰線拉長,對就業壓力的增加是比較小的,給予了很長時間的緩沖。并且,中國雖然處在從高速發展到高質量發展的轉變階段,并且將來會有更多高質量的人才出現。但是這和延遲退休并沒有本質上的沖突,而是相輔相成的存在。兩者若同時存在,則可以更好的緩解老齡化對社會造成的壓力。
5.結論
所以從筆者的角度來說,延遲退休利大于弊,實行漸進式延遲退休政策可以緩解老齡化對社會產生的各種壓力。并且通過適當的政策落實,可以比較好的處理目前反對延遲退休所提出的很多問題。不論是崗位的特殊,或者是人均壽命的不足都可以通過漸進式的延長退休策略解決。至于對于崗位的擠占,幾十年的緩沖對于崗位的擠占問題其實影響并不會很大。所以在中國人口老齡化的情況下,實行漸進式延遲退休策略是切實可行的。通過政府的正確領導和宣傳,延遲退休計劃的實行是指日可待的。
參考文獻:
[1]吳敏,梁嵐清.社會養老保險對家庭生活消費的影響:基于CHARLS數據的實證研究[J].保險職業學院學報(雙月刊). 2020,34,(5).11-20.
[2]鄒鐵釘,葉航:普遍延遲退休還是分類延遲退休—基于養老金虧空與勞動力市場 的聯動效應視角[J].《財貿經濟》.2015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