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平
摘 要:中學教育是我國教育系統(tǒng)的重要組成部分,承擔著夯實學生基礎,培養(yǎng)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責任與義務,在當前我國教育體制改革不斷深化的背景下,中學教育事業(yè)既迎來了發(fā)展機遇,同時也面臨著新的挑戰(zhàn)。地理是中學的主要科目之一,相比于其他學科,地理科目顯然具有綜合性和復雜性的特點,為了能夠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加強學習效果,就需要教師不斷對自身工作方式進行優(yōu)化改良,所以本文針對中學地理教學中開發(fā)課程資源的基本途徑進行分析,以供參考。
關鍵詞:中學教育;地理教學;課程資源
引言:中學地理是一個系統(tǒng)龐雜卻存在大量規(guī)律的學科,具有較強的實用性,但在實際教學工作開展當中,卻有不少學生表示自身學習存在諸多難點,雖然花費大量時間和精力,卻依然不能達到理想的效果,對此,則應當從教學資源角度進行分析,通過合理開發(fā)利用課程資源,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地位,增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與主動性,才能改善教學效果,提高教學質量。
一、中學地理教學中開發(fā)課程資源的重要性
課程資源是指課程要素來源以及實施課程的必要而直接的條件,包括校內課程資源和校外課程資源兩大部分,提高對于課程資源的重視程度,加速課程資源的開發(fā)利用,能夠確保地理教學工作的理論探討與行動實踐的方向更加清晰明確,實現整體教學水平的全面提高。受到傳統(tǒng)教育體制影響,我國教學工作的開展多以教師口授和板書形式為主,在課堂當中教師具有絕對的權威性和主體地位,學生在被動的知識接收過程中,自身學習興趣下降,并制約其創(chuàng)造力與想象力的形成與發(fā)揮,所以在新時期下,隨著社會公眾對于教育事業(yè)的要求逐步提高層次,對課程資源加速開發(fā)利用,更加有助于還原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在傳授地理知識的基礎上,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進而加強教學工作的全面性。其次,當前我國中學地理教學工作當中普遍存在著教學方式單一化的問題,導致教學資源浪費,學生學習積極性與主動性遲遲無法提高,因此在課程資源的開發(fā)利用當中,教師既可以通過豐富教學內容,拓展學生視野,又可以積極融合實踐活動的方式,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在課余時間當中,教師更加可以鼓勵學生對社會熱點事件加強觀察、深入了解,以便于提高中學地理課程與生活實際之間的關聯(lián)性,凸顯地理知識實用價值的同時,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能力。此外,開發(fā)課程資源的過程中,可以通過加強信息化建設的方式,優(yōu)化改良傳統(tǒng)教學模式,將地理課程知識當中抽象的部分予以直觀展示,并通過高質量網絡課件的制作,滿足學生多元化學習需求,提升學生地理學科思維。
二、在中學地理教學中開發(fā)課程資源的基本原則
中學地理教學中,對于課程資源開發(fā)利用,應當堅持以下基本原則:1、實用性原則,開發(fā)課程資源,根本目標在于轉變教學理念與教學方式,提高學生學習效率和質量,因此在具體實施過程中,教師必須應當堅持實用性原則,改善傳統(tǒng)地理教學重理論輕實踐的問題,切實體現地理知識與學生日常生活體驗的關聯(lián)性,幫助學生正確對待學習當中存在的問題,以情景重現的方式,確保學生能夠在設身處地當中理解我國氣溫分布特點、形成原因等知識點,并結合教材內容,補充地形等因素對氣候的影響,進而促進學生迅速形成中學地理知識體系,加強學習效果。2、關聯(lián)性原則,中學地理知識雖然具有系統(tǒng)性和復雜性的特點,學生在學習期間難免會存在一定難點和問題,但如果能夠深度挖掘并掌握地理知識規(guī)律,則有助于加強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進而提高學習效率和信心,所以教師必須應當堅持關聯(lián)性原則,注重地理知識的串接,提高課程資源的實際價值。3、自主性原則,開發(fā)地理課程資源,不僅要求教師應當秉承以人為本的工作理念,提高教學工作的針對性與有效性,更加強調學生自主學習、自主管理理念的培養(yǎng),因此教師應當與學生之間構建良好的師生關系,關注學生內心感受和心理健康,鍛煉學生的動手能力與獨立探索能力,不僅有助于提高學生地理成績,更加能夠為學生未來職業(yè)規(guī)劃和人生發(fā)展奠定基礎保障。
三、在中學地理教學中開發(fā)課程資源的基本途徑
(一)提高校內素材利用率
中學地理教材是廣大教職人員的智慧結晶,其教育意義毋庸置疑,因此為了切實發(fā)揮教材的功能優(yōu)勢,則需要教師能夠結合自身豐富的教學經驗,提高校內素材利用率。地理教材是最為直觀的重要教學資源,為了避免被教材束縛,就需要教師能夠以教材內容為基本依托,在此基礎上不斷拓展教學內容,包括影視、音樂、美術等載體,以及等高線模型、一體機、PPT的應用,提高學生體驗感,有條件的學習還可以建設地理星空教室和地理生態(tài)園,為學生提供良好的學習環(huán)境。為了提高地理知識的生活性,教師還需要注重在學生的學校生活當中,對一些常見地理問題產生思考,比如在學校的升旗儀式當中,隨著風向的變化,判斷風向對于國旗的影響。
(二)開發(fā)網絡課程資源
隨著我國社會的不斷進步與發(fā)展,電子信息化技術逐漸普及應用,為人們生活與工作提供了極大的便利條件,對于中學地理教學工作來說,如果能夠積極應用,無疑有助于加強教學效率。首先,網絡資源的開發(fā)體現在教學內容方面,教師通過對網絡資源的搜集整理,能夠補充完善課堂教學內容,并通過多媒體形式進行展現,為學生帶來直觀體驗,比如在學習到工農業(yè)生產布局及其影響因素時,教師通過在網絡當中搜索當地規(guī)劃建設布局圖紙,為學生提供地理位置、自然資源、交通水平和消費能力等情況展示,以便于學生更好的理解課程內容,并產生獨立思考。其次,教師以計算機技術與網絡技術作為依托,展開微課、翻轉課堂的教學方式,能夠補充完善教學方式,并打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提高學生碎片化時間利用率,因此地理教師必須注重提高自身對于信息化技術的操作能力,在網絡課件當中融合視頻、音頻、圖片或是表情包等資源,提高課件制作水平,學生通過對于電子設備的簡單操作,即可實現在網絡空間的學習和復習。開發(fā)網絡課程資源,還具有互動性的優(yōu)勢特點,教師在網絡平臺與學生之間進行溝通交流更加順暢便捷,不僅能夠幫助學生解決生活與學習當中存在的問題,還能夠構建新型師生關系,以便于教學工作的順利開展。
(三)開發(fā)學生資源
在中學地理課堂當中,學生既是學習主體,也是重要的課程資源,因此教師應當注重挖掘和引導,發(fā)揮學生在地理課程中的能動性,并創(chuàng)造經驗價值。教師對于學生課程資源的挖掘,主要包括學生本身經驗和學生興趣兩方面,從經驗角度來看,學生本身的生活經驗直接影響其世界觀和價值觀的形成,因此在地理課堂當中,教師必須應當充分了解學生的經驗,才能正確對學生展開引導,所以教師除卻需要在日常教學工作開展當中與學生保持良好的溝通交流,還可以通過建立家校合作平臺的方式,從學生家長方面獲取資訊的同時,為家長提供家庭教育的指導方向。興趣是學生保持對地理知識的關注與學習的基本保障,因此教師應當注重培養(yǎng)學生學習興趣,喚起學生的學習動力與積極性,所以教師既可以通過在班級內部開展比賽競賽的實踐活動,又可以在校園當中組建地理學習小組,以豐富多樣的教學方式,滿足學生的實際需求。
結語:中學地理課程資源的開發(fā),既應當注重貼近學生的日常生活,還應當充分提高校內素材的利用率,才能有效打造高效化地理課堂,提高教學工作質量,培養(yǎng)學生綜合素養(yǎng),發(fā)揮中學作為人才培育基地的重要價值。
參考文獻
[1] 張雷.縣級中學地理選修模塊課程資源開發(fā)途徑及實踐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
[2] 陳林杰.地方課程資源開發(fā)與初中地理教學改革的路徑思考r——以寧德初中地理教學實踐為例[J].大連教育學院學報,2016,032(003):80-82.
[3] 張碧秋.初中地理教學中鄉(xiāng)土地理課程資源利用研究[D].2009.
注:本文為甘肅省平涼市2020年教育科學研究規(guī)劃課題(題目:“開發(fā)地理課程資源,促進初中生地理核心素養(yǎng)形成的教學實踐與研究”。立項號碼:【2020PLG131】)階段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