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佩遙
摘要:作為重要的文化遺產資源,歷史文化古鎮既是文化保護傳承的場域,也是旅游發展的場域。在深入推進文旅融合發展過程中,形成古鎮保護與開發的良性互促關系至關重要,基于比較優勢理論,沙溪古鎮“保護優先,合理活化利用”的發展模式是特色小鎮建設熱潮下的冷思考。
關鍵詞:大理沙溪古鎮;保護;旅游開發
傳統村鎮因其保存完整的建筑特色和文化特色能夠成為旅游業發展的重要特色資源,也因此更容易被選定為發展特色小鎮的空間區域。云南省80%左右的特色小鎮都屬于文旅型特色小鎮,都是在原有古城、古鎮、古村基礎上而發展起來的,在小鎮發展過程中傳統與現實產生碰撞,小鎮聚焦產業發展,而傳統村鎮訴諸于歷史文化保護,由此引發了保護與開發的問題。沙溪是第三批歷史文化名鎮,鎮區所在地寺登村又是第二批中國傳統村落,保持著良好的傳統村落風貌和生活方式,與眾多旅游業發展更快更強的小鎮相比,沙溪旅游發展相對緩慢的背后是對古村鎮傳統的堅守。
1.沙溪古鎮保護與旅游開發現狀
1.1沙溪古鎮基本概況
沙溪古鎮位于劍川縣東南部的沙溪鎮壩區中部,是以白族為主的千年古鎮,其歷史可追溯到2400多年前春秋戰國時期。古鎮位于金沙江、瀾滄江、怒江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遺產老君山片區東南端,森林資源、野生中藥材資源豐富,古鎮四面良田環繞,黑潓江側貫而過,生態環境優美,田園風光濃郁。沙溪歷史人文底蘊深厚,文化遺產豐富,擁有大量的明清建筑、民居院落、戲臺和特色建筑,擁有各級文物保護單位14處,國家級文保單位興教寺是國內現今僅存的白族阿吒力佛教寺院,區域內有7個中國傳統村落。這些彰顯了沙溪的獨特性與唯一性,省級歷史文化名鎮、國家歷史文化名鎮、云南旅游名鎮、108個中國村莊名片、中國鄉村文化遺產地標村莊名錄等榮譽稱號就是最好的證明。
1.2沙溪古鎮保護工作
2001年10月,沙溪寺登街被世界紀念性建筑遺產基金會(WMF)公布為“2002年值得關注的101個世界瀕危建筑遺產名錄”,同年劍川縣人民政府與瑞士聯邦理工大學空間與景觀規劃研究所共同開始組織沙溪寺登街的復興工程,并于2003年正式啟動。在海外資金的主導下,沙溪從一開始先避開旅游開發而鎖定修復與保護。
(1)原真性修復。寺登街是昔日茶馬古道上沙溪繁華集市的歷史見證,圍繞寺登街對戲臺,興教寺,東、南寨門及其庭院,老馬店等核心建筑群展開一系列修復。修復團隊在深入了解當地歷史建筑材料、結構和工藝的基礎上,完整保留了過去的歷史空間和功能設施,盡可能還原歷史細節,凸顯歷史價值。
(2)科學整體規劃。2004年瑞士聯邦理工大學與云南省規劃設計研究院制定了《沙溪歷史文化名鎮保護規劃》指導保護工作的開展,良好的保護促進了旅游業的發展,旅游開發商、游客的大量涌入對古鎮歷史文化保護、風貌特色保持等帶來壓力,在總體規劃的指導下編制《中國沙溪歷史文化名鎮保護性詳細規劃》對建設強度、建筑退線等做了規定,為適應新的發展需求,2012年又編制了新的《沙溪歷史文化名鎮保護規劃》實現彈性規劃和控制引導。
(3)尊重原住民權利。古鎮保護工作也包括保留原住民的生活空間,延續其傳統的生活方式。復興工程在確保古鎮整體風貌保留的基礎上,盡可能地還原它曾經的使用功能,并對部分建筑進行相應的功能置換,實現當地居民在歷史場景里享受現代生活。在項目推進過程中,通過多次溝通征詢原住民意見,大大提升了文化主體的參與意識和保護意識。
1.3沙溪古鎮旅游開發
復興工程通過合理的控制引導,采取有效保護措施塑造了沙溪良好的歷史文化本底、民俗文化本底、生態本底,依托大理—麗江—香格里拉黃金旅游線上的重要節點旅游區位優勢和豐富的自然、文化資源,沙溪也開始了旅游發展之路。尤其是2017年,沙溪被列入創建全國一流特色小鎮名單,古鎮定位為以休閑旅游為主導產業、文化創意為特色產業,輔以高原特色現代農業,打造茶馬古道千年古鎮、創意階層休閑天堂,充分挖掘茶馬文化、宗教文化和民俗文化,形成了以非遺體驗、精品居住、特色購物為主題的旅游產品體系。沙溪曾因保存完整的古鎮古村落建筑原貌和原生態鄉村生活風貌對歐美市場具有較強的吸引力,但近年來越來越快的旅游發展態勢所引發的古鎮空間格局改變、原住民與遷入者比例的變化、文化原真性失色等一系列問題,使得其不得不思考是否會步入過度商業化的俗套。
2.沙溪古鎮保護與旅游開發的啟示
2.1保護優先但不能回避發展
遵循文化和自然遺產的保護優先的原則,要做好古鎮的保護與利用,保護既要注重其“形”,把古跡遺存完好地留下,更要保護其“神”,把活化的民俗文化留住;利用要有準確的定位,必須立足于發揮優勢,充分體現沙溪特質,在“不同”上下足功夫。而沙溪的不同正是其深耕古鎮保護工作而積淀的民族文化魅力。將優秀的民族文化通過適當的傳播途徑以及合理的旅游開發進行發揚光大,也體現了我們對優秀民族文化的自信。
沙溪古鎮的旅游文化資源并不像大理、麗江古城有絕對的優勢,因此沙溪古鎮的開發思路一開始就是注重保護的。正因為沒有資源上的優勢,因此,更不能忽略旅游開發對古鎮文化的傳承。保護與發展并重才能夠拓寬民族文化在當代的生存空間,并且旅游業發展所釋放的經濟效益也能成為民族文化保護與傳承的重要支撐。
2.2物質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并重
沙溪古鎮的修復保護根本上是對歷史文化信息的保護,體現的是過去的生活軌跡,展現出來的是古色古香的人文價值與情懷。保留歷史的沉淀與精華,更能提升當地原住居民的文化自信。習近平總書記說,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說到底是要堅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實現民族偉大復興的強大支撐,修復歷史文化建筑,在保留特色的基礎上適度開發,既是對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也是對其中蘊含著的人文氣息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
2.3根據實際把控速度
沙溪古鎮的旅游開發與保護要有科學規劃,立足古鎮原住居民的生活方式,古村落的特色風貌及民俗傳統,建立一種適合古鎮的開發策略。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過度開發,容易導致當地文化“架空”,后續將會出現發展瓶頸,實際上是對古鎮資源的浪費。因此要把控古鎮的開發發展速度,實現古鎮歷史文化資源的可持續發展,挖掘當地特色文化的發展潛力,從歷史建筑上升到民族文化的豐富和弘揚。
基金項目:本文屬2020年云南省教育廳科學研究基金項目《比較優勢視域下大理沙溪古鎮保護與旅游開發研究》(編號:2020Y0299)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