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莉 嚴岳峰
摘 要:該文對師范院校育人體系中傳統文化的融入模式和原則進行了簡要介紹,闡述了其在教育體系中的重要價值。并分析了文化認知、資源缺乏、銜接效果等文化融入的現狀,并提出轉變教育方式、整合文化資源、搭建教育平臺等育人路徑,以期提升示范院校的育人水平,培養師范生的綜合素養等解決建議。
關鍵詞:傳統文化;師范院校;育人體系;融入價值;融入路徑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9052(2020)01-0113-02
各地區的師范類高校肩負著傳承文化的重任。但是師范類院校的育人體系中,在傳統文化的融入還存在認知不清、資源缺乏等問題。因此為促使傳統文化在師范院校的教育體系中發揮實效,應結合具體融入現狀,探索出傳統文化在育人體系中的融入路徑,發揮傳統文化的教育價值。
一、師范院校育人體系中傳統文化的模式和原則
1.融入方式
在師范院校的傳統文化育人模式中,可通過加大力度促使高校、文化組織以及中小學校等主體之間的合作,傳承地區優秀文化。在三者合作過程中,可實現資源共享,培養師范生的文化素養,提升其民族自豪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和價值觀,將我國優秀文化加以傳承。師范院校在人才培養過程中,積極與其他組織之間展開合作,發揮院校的科研優勢,開發地方各種文化資源,借助中小學校作為師范生的實訓基地,將各項資源加以整合,完成傳統文化教育工作目標。
2.融入原則
在師范院校教育體系中,傳統文化的融入價值主要應遵循整體性和實踐性兩方面原則。在整體性方面,應保障合作各個主體之間處于同等地位,充分溝通,構建出適合師范生的教育目標。定期討論,發揮文化組織資源優勢以及中小學校的基地優勢,全面融入傳統文化,培養地方師范生的文化素養。在實踐性方面,在社會的逐漸發展過程中,要求師范類院校在人才培養方面應重視理論知識、合作能力等,全面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應建立以突出實踐性的傳統文化教學體系,利用各種教育平臺,積極組織師范生參與中小學文化類型活動,不斷提升其實踐技能。
二、傳統文化融入地方師范院校育人體系的價值
1.提升師范生的文化素養
在對師范生展開傳統文化教育過程中,可由高校教研部規劃協調,文化教師和文化組織工作人員共同合作開展教育工作,為學生營造多元化的文化學習環境。在教育過程中將文化理論內容加以完善,強化師范生的實踐體驗,形成完善的文化培育模式。在教育過程中,精準定位文化教育內容,如將歷史、詩詞等融入師范院校的教育體系中,使學生“知興替、志高昂、明是非”,提高師范學生的文化素養。
2.發揮地方文化資源的教育價值
在地方師范院校開展傳統文化教育過程中,可利用地方組織的文化資源,和高校共同搭建合作教育平臺,發揮資源優勢展開教育活動。例如:通過文化館、博物館等文化組織,讓師范學生進行參觀,并由館內工作人員能對其中的文化知識進行講解,提高師范生的文化知識水平。還可邀請文化學者到師范類院校中舉辦文化專題講座,將地方優秀的文化展現在師范生面前,借助特色文化,如剪紙、舞蹈等和學生之間展開互動,強化其文化體驗,展現出文化資源的教育價值。
3.傳承我國優秀的文化
師范類院校人才培養過程中,肩負著文化傳承的重任。在培養過程,需要加強各個合作主體之間的配合,保障文化教育的順利傳播,實現其教育價值。通過高校和其他組織之間的合作培養模式,可充分利用不同主體的文化資源。如:通過高校和文化組織之間的合作,利用高校對地方文化展開更深入的研究,借助高校和各中小學校之間的合作,為師范生提供文化實踐平臺,促使其將學習的文化知識應用于實踐當中,傳承我國優秀的文化。
三、傳統文化融入地方師范院校育人體系的現狀
1.對傳統文化認知存在偏差
在國家富強和民族復興的道路上,傳統文化為民族精神的展現。當前,師范院校教育體系中對文化教育、傳承,民族精神等教育的意識存在偏差。部經分師范類院校教師過于重視課堂教育,未能結合自身其他資源優勢和當地文化組織以及各個學校之間展開實踐教育。導致人才掌握大量的文化理論基礎,實踐過程缺乏,這種人才培養模式不利于學生將傳統文化應用到實踐當中,對文化進行傳承。因此亟需更新教學方法,轉變師范院校教育者對傳統文化教育方面的認知。
2.文化資源利用不充分
受人文因素和地理環境的影響,不同地區的文化資源通常是各自成一派。在高等院校文化教育中,未能將這些文化資源應用其中。師范學生在學習過程也不能更好地體驗其中的內涵,感受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由于文化資源的整合不足,導致其在高校文化育人體系中的價值未能完全體現出來,因此急需將文化教育進行整合,搭建資源共享教育平臺,將師范院校的育人體系加以完善,提高傳統教育效果。
3.其他教育主體銜接度不高
在師范院校的育人模式中,師范院校更重視文化理論課程的講述,實踐內容缺乏,未能主動和地方的文化組織形成合作的模式,共育人才。同時缺乏和中小學之間的合作,導致師范學生雖然具備豐富的文化理論知識,但是難以應用到實踐當中。師范院校未重視和其他合作主體之間的銜接,將傳統文化教育內容進行實踐,使得各主體中文化教育資源利用效率較低。
四、傳統文化在地方師范院校育人體系中的融入路徑
1.轉變教學方式,提升學生對文化的理性認知
在高校育人體系中,應重視學生主體地位,挖掘地方教育資源以及文化資源。在教育過程中積極轉變方法,例如:帶領示范學生參觀當地的名勝古跡、文化遺產、文化展覽館、博物館等,讓學生走出課堂,實地感受文化、體驗文化,提高學生的文化知識水平。在學生參觀的時候,可邀請文化遺產的繼承人、文化研究人員或者館內教師等提供講解,豐富師范學生的學習體驗。此外,還可以從編織、剪紙、雕刻、泥塑等主題中選擇某一主題,為學生設計體驗活動,培養學生動手能力。
只有提升師范學生對文化的理性認同,才可形成良好的判斷能力和理性的思考能力。傳統文化作為學生發展的精神指導,在教育過程應引導學生理性學習。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為學生提供詩詞、戲劇、書法以及文學作品等教學內容,深化學生對傳統文化的掌握。在師范生學習過程中,應具備理性思維,對作品進行客觀評價,汲取作品中的優秀文化,應用到自身提升文化素養。此外,在教育過程中,還應重視學生對文化展開創新。既能理性地評價和認同我國優秀的文化,同時還應立足民族發展取其精華。結合時代特征,完成文化的創新,使優秀的文化精神以現代化的方式呈現出來,形成具有古典特色的新型文化,以理性的思維學習傳統文化,做到博古通今。
2.全面整合文化教育課程資源
當前,互聯網的迅速發展下,師范學生的文化教育應充分利用各種新媒體,整合地方文化教育資源。例如:開設校園傳統文化官網、注冊文化微博、開通傳統文化微信公眾號等。在傳統文化的課堂教學中,借助互聯網以及新媒體技術等,在網絡上搜尋更多的文化資源信息,將地方特色文化引入課堂當中,學生在課堂即可學習到各地區的特色文化。整合不同的學科資源,在育人過程融入傳統文化。例如:學科教師在日常的工作之余,應不斷學習歷史、文學和藝術等文化知識,提升自身文化素養。在實際教學環節,將課程內容和文化知識更好地融合,潛移默化培養師范學生文化素養。在融入過程中,和學生之間展開高效互動,抓住學科知識中包含的思想品德以及學習態度等要素,保障學科教學文化滲透的有效性,完成人才培養目標。
3.營造文化氛圍,強化合作提升文化銜接效果
在師范專業的育人模式中,應重視地方文化資源的開發以及教育主體之間的銜接。在校內培養過程中,可為學生設置選修課程,構建網絡教育平臺,學生可根據自身興趣選擇《大學》、《論語》、《詩經》等經典國學文化的學習,以便人才在參加工作的過程中,可更深入地為學生講解優秀的國學文化。同時還應重視校園文化的打造,重點從物質文化入手,豐富校園文化環境,例如:在校內設立孔子廣場;引用經典的名句作為校園標語;在教室、走廊等位置懸掛文學先賢的畫像,并將其經典格言展現出來,為學生營造傳統文化的學習氛圍。學生在文化氛圍的熏陶下,可在日常的學習中潛移默化地修身養性。
同時,為促使師范生的文化教育和其他合作主體之間的銜接更順利,還可根據文化教學目標,借助各地方文化組織,促使文化教育走進各個中小學校。例如:實踐過程,師范生可將自身學習到的刺繡、雕刻、剪紙等我國傳統的文化工藝向中小學生展示,不斷提升中小學生文化感悟。通過合作平臺,完成優秀文化的傳承。師范學生將自身的學習感悟,應用到教育實踐當中,為中小學生提供文化教育,組織教育活動,實現師范生和中小學生之間的教育互動,完成接受傳統文化教育者向傳播傳統文化者角色的轉變。
五、結語
總而言之,高等師范院校是教育工作者培養基地,肩負著傳承文化的重任,因此,只有結合當前文化教育現狀,積極轉變傳統的教育模式,和地方的文化組織以及學校展開合作,整合多方教育資源,共同組建教育平臺,完善人才培養體系。全面提升師范學生的文化理論水平和實踐能力,實現文化的傳承。
參考文獻:
[1]孫玉安,閆清忠,王妍.新時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校立德樹人教育的內涵與機制研究[J].滄州師范學院學報,2018,34(3).
[2]張燁.管理育人:價值尋繹與實踐鋪陳——來自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啟示[J].江蘇教育,2018(39).
[3]曹發亮,任宗儀.探析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大學生思政教育的關系——以貴州師范學院為例[J].知識經濟,2018(7).
(責任編輯:李凌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