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燦
摘要: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人類對社會文化精神的關注度不斷提升。傳統文化內涵深淵,良好的道德品質是人與人,以及人與社會相處的基礎。傳統文化在初中語文教學過程中的滲透能夠引導學生未來更加全面健康發展,初中語文教學承載著弘揚中華傳統的使命。本文主要就初中語文教學與傳統文化的結合進行探討,為傳承民族文化,提升教學效率奠定基礎。
關鍵詞:初中語文;傳統文化;教育
語文教學與中華傳統文化教育的結合,不僅能不斷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還能夠讓學生學習到課堂教學中沒有涉及到的一些精彩有趣的內容,進而不斷擴充學生們自身的知識架構。培養學生們的高尚品德和健康的審美情趣已成為當前初中語文教學中的一項重要議題,教師在實際的教學活動中應注重對學生進行傳統文化精神的熏陶感染,通過不斷變革教學手段,用一種潛移默化的形式讓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地人生態度。當今傳統教學模式已經遠遠不能適應當今快速發展的社會,在核心素養的教育改革下,教師在注重成績的的同時,也要重視對學生三觀和人格的培養。初中語文教師應作為教學的主體,讓學生發揮主觀能動性,通過自己的不斷探索,讓課堂教學以更加科學的手法加強傳統文化的滲透,加強德育教育的實踐,讓德育工作與初中語文教學同步發展。本文主要就初中語文教學與傳統文化的結合進行探討,為傳承民族文化,提升教學效率奠定基礎。
1 當前初中語文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興趣是學生進行學習的最佳動力,學生對語文學習缺失興趣的情況下,在實際的課堂教學中學生很難打起精神,長久以往學生就會對語文的學習失去耐心。枯燥乏味的教學課堂是當前最普遍的一種現象,在針對傳統文化滲透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對傳統文化以及相關歷史了解比較片面的情況下,在實際的教學中無法制定具體可行的教育計劃。另外,大部分教師只是將完成教學大綱作為教學任務,忽視了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消化吸收能力。
其次,學生的主體地位往往被教師忽視,傳統的滿堂灌的教學模式很難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興致。在實際教學中學生只是作為接受知識的被動者,在知識的理解上很難做到有效思考,從而致使課堂教學效率低下,學生學習效率低下。
2 初中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的策略
2.1 創新性教學活動,激發學生學習情趣
多樣化的語文教學不但能夠增強學生對文化的理解,同時也進一步提升學生創作能力。在實際的語文教學活動中,教師應該不斷創新和探索,多采用一些創新型的教學活動,為學生提供更加豐富多彩的學習活動。學習中對于傳統文化的體驗,能夠讓文化中滲透著的精神內涵不斷深入學生的內心深處。例如在初中語文古詩詞學習環節,為了加深學生的文化體驗和不斷豐富學習精神,教師可以專門挑選一節課開展“詩詞大賽創作”的活動。教師可以提前布置相應的創作要求,學生在規定的期限內通過大量的閱讀和學習來積累相應的文化知識,讓學生對詩詞中所蘊含的愛國熱血、滿腔抱負等文化精神更好的理解。在創作的過程中,學生可以將自己飽滿的情感融入到詩句中。通過該比賽形式既能夠豐富學生的學習生活,也能夠加深對傳統文化的學習,同時也進一步提升學生創作能力,為學生未來全面綜合發展奠定基礎。
2.2 以課本教材為核心,不斷挖掘傳統文化
課本是課堂教學的主要內容,在,因此針對教材的使用,教師應該積極做出合理的加工改造,樹立“用教材教”的概念,讓課本教材變成學生們真正喜歡的讀物,從而豐富課堂教學,提升教學效果。另外在合理開發使用教材的同時,教師應積極為學生推薦一些優秀的課外讀物,以促進學生思想境界的提升。
在課本教學中,教師應該多關注正面的人物素材,課堂教學中通過對核心人物進行剖析,幫助學生發掘他們優良的傳統品格。例如在八年級《我三十萬大軍勝利南渡長江》學習中,通過分析發現作者僅用不到200字就將當時中國人民解放軍勢如破竹的氣勢描繪出來。在字里行間可以感受到人民解放軍在為國家奮斗過程中的那種堅強意志和不屈的品格,教師在講授的過程中應該注重培養學生們的愛國主義精神,讓學生體味到文中所蘊含的優秀的傳統文化精神,進一步幫助學生從小樹立遠大的目標和理想,進而全面提升學生的思想道德水平。
2.3 加強教師人文素養
教師身上的人文素養在教學中潛移默化的影響著學生的學習行為,在進行傳統文化傳承教學中,教師應該不斷不斷提升自我人文素養,從而實施傳統文化教育。在實際教學中,教師應帶領學生領略文學世界的精神力量,促進學生語文學習的興趣。另外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做到積極自我反思,讓實際的教學中自然的穿插傳統文化的滲透,并做到更加真切的關注每一位學生對文化的理解和感受,用心為學生營造良好的人文精神學習氛圍。
3 總結
語文教學中傳統文化的滲透,是不斷豐富學生精神世界的有效手段。在傳授知識的過程中,懂得培養學生的優良品德,感悟人生價值,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態度。在實際教學活動中,教師應不斷探索和實踐,不斷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地人生態度。
參考文獻:
[1] 段澤運.淺析初中語文教學中傳統文化的滲透[J].中學語文,2016(03).
(通訊地址:四川省成都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