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奇 王雪
摘 要:在互聯網的時代背景之下,公益事業的發展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我國西北地區作為經濟欠發達地區仍具備獨特的發展優勢。通過研究我國西北地區公益事業發展的現狀,分析其當下面臨的主要問題、挑戰與機遇,探討促進我國西北地區公益事業更好發展的對策。
關鍵詞:“互聯網+”;公益事業;社會組織;西北地區
中圖分類號:C916.2 ? ? ? 文獻標志碼:A ? ? ?文章編號:1673-291X(2020)21-0156-02
隨著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互聯網已經成為整個社會生活、生產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在我們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也日益凸顯,越來越多的人通過互聯網來開展工作、學習和日常生活。互聯網的精神實質就是開放互聯,而公益事業在華夏民族的發展由來已久,古有儒家主張“仁愛”,佛家談“慈悲行善”,道家之善說“積德行善,與世無爭”,墨家講“兼愛非攻”,這些流派在表述上雖然不盡相同,但他們所談的義理有相近之處,其中都包含著濟世救人、福利為民的理念和道德要求。社會的進步需要人們的共同參與和努力,公益事業正是在鼓勵越來越多的人加入到服務社會的行列中來。公益事業在我國的歷史源遠流長,一脈相承,發展到21世紀的今天,我們仍然以是否樂善好施、幫扶弱小作為評判一個人好壞的指標之一,越來越多的人愿意去參與公益,而互聯網的快速發展又為人們參與公益提供了更為方便快捷的平臺,因此在互聯網日益發展的今天,運用“互聯網+公益”來推動公益事業的發展必然是一個時代的趨勢與潮流。西北地區作為經濟欠發達地區,受到了我國社會各界愛心人士與公益組織的廣泛關注,它在互聯網的大環境下如何促進自我的發展變得日益重要。
一、西北地區概況與西北地區公益事業的發展現狀
1.西北地區基本情況。西北地區,中國七大地理分區之一,包括陜西、甘肅、青海、寧夏及新疆。行政區劃上的西北地區包括陜西、甘肅、青海、寧夏、新疆等省和內蒙古最西部,自然區劃上的西北地區指大興安嶺以西,昆侖山—阿爾金山、祁連山以北的廣大地區。西北地區荒漠廣布,人口密度小,但國際邊境線漫長,利于邊境貿易。雖然西北地區幅員遼闊,資源豐富,但由于水資源短缺極大地限制了它的經濟發展。相對而言,我國的西北地區屬于經濟發展較為落后的地區,其各方面的發展都略微緩慢,但西北地區具備了獨特的政策優勢。為促進我國各區域的協調發展,國家出臺了一系列的政策來促進西北地區公益事業的發展,其中較為引起人們注意的就是西部大開發中的西部志愿計劃,根據共青團中央、教育部、財政部、人事部《關于實施大學生志愿服務西部計劃的通知》(中青聯發[2003]26號)、《關于做好2004年大學生志愿服務西部計劃工作的通知》(中青聯發[2004]16號)精神,由中央財政支持的全國項目按照公開招募、自愿報名、組織選拔、集中派遣的方式,招募普通高等學校應屆畢業生,到西部12省(區、市)及部分地區貧困縣的鄉鎮一級,從事為期1—3年的支教、支醫、支農、基層青年工作、新疆雙語教學、災后重建、全國農村黨員干部現代遠程教育、西部基層檢察院、西部基層法律援助、西部基層人民法院、西部農村平安建設和開發性金融等專項公益行動。
2.西北地區公益事業發展現狀。西北地區現存的社會組織數量相對較少且力量薄弱,其發展主要依賴政府的相關部門,來源主要依靠政府的財政撥款,部分來源于基金會與社會各界愛心人士的捐助,但是捐助資金和項目資金存在不穩定性,專業的管理人員引入較為困難。且現階段西北部地區線下公益活動占主導地位,缺乏運用互聯網平臺來加速自身的發展的意識,不夠重視指尖公益的力量,對外宣傳度不夠,知名度不高,缺少曝光度,不能有效通過互聯網平臺鏈接社會資源,促進自身發展。
二、西北地區公益事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本項目組實地走訪了西安、渭南、寶雞、天水等地的社會組織,深入了解了一些知名的公益眾籌平臺,如“水滴籌”“愛心籌”“輕松籌”,通過對線下和線上這些具有代表性的社會公益組織的調研,來從中分析我國西北地區在公益事業的發展上存在的典型問題。
1.對外宣傳力度不夠,知名度不高,缺少曝光。在網絡如此發達的當今,多數社會組織沒有利用好互聯網的優勢,由于缺乏創新且宣傳力度不夠,所以曝光率極低。據我們調查研究,雖然利用網絡宣傳的途徑多元,但效果欠佳,個別社會組織微信公眾號發布的文章一天的閱讀量平均達到100人次左右。
2.資金來源單一,抵御風險能力差。資金來源主要依靠政府購買,輔助一些基金會捐助、公益項目,但捐助不是穩定持續的,很容易造成資金鏈短缺。
3.線下的社會公益組織相關人員專業化程度較低,多數的在崗職員在本科教育階段未接受過專業的系統學習,就職后的專業培訓機會較少。
4.在發展與管理上存在失衡的問題。當前,互聯網公益事業蓬勃發展,但與其相適應的管理還沒有跟上,有的網絡平臺不遵守法律法規,規則意識不強;有的慈善組織在募捐中對捐贈人、捐贈財產不夠負責。門檻低、基數大、信息傳播效率高,公益與互聯網的組合拳如果不能正確直擊社會痛點,則面臨負面信息被放大的風險。
5.互聯網公益平臺組織與傳統公益組織之間合作失序。對于西北地區而言,在公益事業的發展模式中沒有體現出互聯網公益平臺組織在互聯網公益事業中的主導地位,而傳統公益組織在互聯網的沖擊下其發揮的能量遠不夠解決問題。目前,二者之間尚未找到高效合作渠道,形成一定的競爭和內耗。
6.線上眾籌平臺對線下地推人員的監督與管理機制存在問題。一些年紀偏大、互聯網使用水平較低的患者,在陷入沒錢治病的困境時,不知道可以通過網絡眾籌平臺來籌集善款自救。不少深陷“數字鴻溝”患者無法進入公眾視野,得到社會的救助。但地推人員用“套路”幫人撰寫求助文案、主觀降低求助門檻,表面上惠及了更多需要幫助的人,但在客觀上卻放大了這種“數字鴻溝”,甚至導致了“會哭的孩子有奶吃”“會講故事的能拿錢”等現象的產生。
三、在互聯網環境下西北地區公益事業發展對策
1.推進互聯網公益規范制度化建設,強化監督問責。互聯網公益打破了傳統公益熟人幫扶的模式,更多的幫扶對象是我們素未謀面的陌生人,因此建立起受助者與捐助人之間的信任顯得尤為重要,這就需要一系列的規章制度來約束人們的行為,維護彼此之間的信任。因此,應盡可能地在審查階段篩選出虛假情況與不實信息并給予一定的處罰,對于已經審核通過的救助項目要加強后續的信息追蹤與跟進。這樣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打消那些想參與公益事業,但又擔心自己的愛心白費的人們的思想顧慮,健全引導激勵更多民眾參與社會公益事業,進一步壯大公益事業的發展。
2.發展多元的監督機制。除了依靠傳統的內部監督外,應該引入獨立的第三方監督機構,利用互聯網的公開透明性原則,促使互聯網的透明、創新、共享、連接特性與公益事業進一步融合。完善信息公開方式,引導社會組織主動的公開項目申報與審核信息,對于社會組織發布的相關信息要方便人們的查詢。這樣才能更好地接受社會與公眾媒體的監督,但要注重公開方式需因事制宜,既要確保公開時效維護公平,又要保護好相關人員的隱私。
3.強化宣傳引導,形成思想共識。利用好互聯網優勢,增加曝光度,加大宣傳力度,通過創新宣傳手段,傳播普及公益理念,培育公眾平等、互助、博愛、共享的社會公益意識,增進公眾理解認同,營造“人人關注公益事業、人人參與公益善行”的良好社會氛圍。廣泛傳播公益慈善理念,切實形成人人關愛、人人互助的良好社會風尚,使公益善行成為大眾的普遍情懷。大力宣傳公益事跡,引導人們尊重公益善行,讓更多的人認識到社會力量興辦公益事業成為一種被鼓勵的創新的公共服務提供方式,這也意味著公益事業需要符合公共服務的要求:不是出于憐憫,而是應盡的責任;不是從上到下的施舍,而是從下到上的服務;不是受益人的幸運,而是他們的權利。吸引和感召更多的人加入到公益活動中來,進一步壯大參與公益服務的隊伍。
4.擴大資金來源,營造優良的社會環境。目前資金來源單一,要逐步擴大政府購買服務的范圍和規模,重點建立起促進欠發達地區發展的專項基金與社會公益事業發展的專項資金。利用互聯網來鏈接政府、企業和社會組織各自有不同的獨特資源,增強本地區現有社會組織的抗風險的能力,激發西北地區公益事業的發展活力。
5.強化社會工作者的專業價值引領與應用。社會工作者作為從事專門性社會服務工作的專業技術人員,秉持“助人自助”的專業使命,在社會救助、社會慈善、青少年服務等方面具有專業優勢。除具備社會工作專業知識外,還具備多學科的綜合知識理論,熟悉知曉與社會工作業務相關的法律、法規、政策等的知識。社會組織在招收工作人員時應側重其專業性,盡可能地傾向于相關專業的求職者,在其入職后建立科學化的職工服務培訓機制,對在崗人員進行科學知識、理論知識、經驗分享、法律知識的學習和相關技能的培訓,以提高其工作能力和水平。
6.加強傳統公益組織與互聯網公益平臺組織之間的合作,使二者發揮各自獨特的優勢,形成良性競爭與合作關系,探索符合我國國情的互聯網公益發展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