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海朱
【摘 要】廣西羅城仫佬族自治縣擁有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特色鮮明,涵蓋范圍廣,保存情況好。近年來,羅城仫佬族自治縣政府積極探索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發展之路,試圖挖掘其背后的經濟價值和文化價值,努力構建體系完善、內容充實、形式多樣和民族特色鮮明的發展格局。但其在發展過程中仍存在著傳承人斷層、開發體驗價值低等問題。如何在實現當地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前提下,創新其發展模式是當地發展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點之一。
【關鍵詞】廣西羅城仫佬族自治縣;非物質文化遺產;發展策略
【中圖分類號】G1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688(2020)08-0242-03
非物質文化遺產凝聚著一個民族的共同記憶,經過漫長的歷史變遷,在無數次的實踐中豐富其內涵,成為開展民族文化研究工作的重要材料支撐。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開發與國家發展戰略息息相關,習近平總書記就曾在許多重大場合提到要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力度,黨的十八大則直接提出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要遵循“保護為主、開發為輔、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要求[1],給非遺文化的保護與發展提供了嶄新的理論視角和方法論指引。
羅城仫佬族自治縣(簡稱羅城縣)位于廣西西北部,河池市東部,有仫佬、壯、漢、苗瑤、侗等12個民族,其中仫佬族人口占全縣總人口的34.8%,是全國唯一的仫佬族自治縣,受歷史原因和自然條件等因素影響,羅城縣至今還是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羅城縣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豐富,截至2018年底,羅城縣共擁有各級部門獲審批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83項。其中,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1項,自治區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8項,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7項。因此,對羅城縣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進行整合,深入挖掘其文化內涵,研究其發展策略,以便更好地推進羅城縣非物質文化遺產工作的發展。
1 羅城縣非物質文化遺產發展現狀
羅城仫佬族自治縣有仫佬、壯、苗、瑤、侗等少數民族約29.08萬人。其中,仫佬族人數約12.47萬人,占總人口的33.16%(數據來源:羅城仫佬族自治縣人民政府網站)。仫佬族有著豐富多彩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涵蓋范圍廣,類型豐富。羅城縣政府近年在收集和整理相關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基礎上,將非物質文化遺產結合旅游業,讓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旅游業的推動下實現新發展。在當地政府的努力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發展已初具規模,產生較為顯著的經濟效益,使得當地傳統的文化煥發新光彩。
(1)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豐富。羅城縣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豐富,從節慶到技藝,無論是其婚喪嫁娶還是其音樂藝術都有濃厚的民族風情,這也是羅城縣發展旅游所突出的特色。目前,羅城縣對現有的文化遺產已進行較為細致的整合,并組織申報了很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筆者在調研時發現,特色較為鮮明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共有9項,涉及節日民俗、民間手工技藝、傳統體育和競技民俗、民間美術和傳統戲劇等不同方面,分別是仫佬族依飯節、仫佬族刺繡技藝、仫佬族古歌、仫佬族婚禮、仫佬族剪紙技藝、仫佬族煤砂罐制作工藝、仫佬族土布制染技藝、仫佬族舞草龍及仫佬族走坡節這9項。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提升了羅城縣旅游發展的價值,促進了當地的經濟發展。
同時,羅城縣將現有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進行整合,將其合理分布在不同的時間段內,使得羅城縣始終保持著較為密集的民俗節慶氛圍。對于部分民間技藝,羅城縣政府采取的是通過整合,將其應用到不同場合中,發揮其獨特的作用。
(2)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旅游發展結合。羅城縣文化旅游資源的開發是在擁有眾多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的基礎上進行的。經過長期的發展和探索,羅城縣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的開發和利用已經初具規模。具體說來包括以下方面:?譹?訛多形式開展旅游文化宣傳。2018年以來,羅城縣先后組織舉辦了三姐桃花節、“全域旅游解讀與羅城旅游發展”專題講座、三月三系列活動、五一節慶活動及“5·19”中國旅游日宣傳活動,并承辦第一個中國農民豐收節暨2018年羅城野生毛葡萄產業推介活動,主辦了首屆羅城野生水果稔子節,營造了濃厚的旅游宣傳氛圍。同時,充分發揮“羅城旅游”“廣西羅城縣國家地質公園”微信公眾平臺的作用,不定時發布羅城旅游宣傳信息,印制了《神奇仫佬·大美羅城》畫冊1 000份,制作了《羅城新貌》《鳳兮仫佬》等電視專題片,積極參加粵桂扶貧協作河池市百色市旅游優惠政策發布會暨“壯族三月三·相約游廣西”巴馬長壽養生國際旅游區宣傳推介會、樂游廣西鄉村旅游嘉年華等旅游博覽會,組織人員參加了中國森林旅游節,并榮獲“全國森林旅游示范縣”稱號。羅城縣的旅游資源得到了極大的宣傳,使得羅城縣旅游知名度大大提高,吸引了更多的人到羅城縣旅游。2018年,羅城縣接待了游客總人數134.38萬人次,同比增長27.92%;旅游總消費15.95億元,同比增長36.81%,全縣旅游經濟實現了新的增長。為展示羅城縣非物質文化遺產搶救、保護成果,增強全民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意識,2019年2月16日,羅城縣文化館多次組織舞龍獅、依飯節祈福、仫佬族服飾、仫佬族古歌、文場、彩調等“非遺”項目進行展演,觀看演出的群眾達2 000人次。?譺?訛發揮民族節慶的價值。羅城縣主要依托傳統節慶日做為宣傳保護非遺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產生了良好的效果。例如,2017年春節期間,羅城縣文化館組織四把鎮大壩屯彩調隊、黃金鎮文場隊、四把鎮朱砂屯彩調隊舉行非遺展演(民族傳統戲劇曲藝展演),分別對彩調《花鼓姐妹》文場秦香蓮選段(越調、南詞)、瓜果飄香農家樂(秦腔)、揚眉吐氣奔小康(灘簧)、傳統彩調《雙采蓮》文場演唱《五娘上京》選段(南詞訴板)傳統彩調《王三打鳥》等傳統劇目進行演出,當天觀看演出的群眾達3 000人次;2018年春節期間,羅城縣文化館舉辦了“古風新韻”非遺活動、“相約歌坡”走坡等大型活動,對仫佬族舞草龍、依飯文化、舞獅鬧新春、仫佬族古歌等項目進行了展示,對傳統彩調《探干妹》等“非遺”節目進行了演出,觀看演出的群眾達5 000人次;2019年春節期間,羅城縣文化館同樣也對舞龍獅、依飯節祈福、仫佬族服飾、仫佬族古歌、文場、彩調等“非遺”項目進行展演,觀看演出的群眾達2 000人次。此外,羅城縣還組織開展“文化遺產日”和“5·18博物館日”等活動來增加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現在公眾面前的機會。在“文化遺產日”中,羅城縣通過做好宣傳資料發放、非遺項目征集等工作,開設仫佬族刺繡、仫佬族剪紙、馬獅表演、仫佬醫藥、仫佬族煤砂罐工藝品、仫佬族依飯節電視展播6個專題展示區,展覽的“非遺”項目產品達350多件,有30多位傳承人和優秀民間藝人參與“文化遺產日”宣傳展示活動。通過文化遺產圖片展示、現場講解等形式,向群眾宣傳文物保護和非遺知識。?譻?訛打造優質景區。近幾年來,特色村寨成為老百姓外出旅游的熱門去處,其通常也是民族文化保存較為完整之地,孕育著大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羅城縣以此為切入,大力打造“非遺+特色村寨優質景區”,提升游客的旅游體驗。目前,羅城縣較為出名的特色村寨有“石圍古村”與“大勒洞仫佬族古民居群”。其中,石圍屯古村落位于羅城仫佬族自治縣東門鎮中石村,始祖自明朝洪武年由河南開封遷來,家族聚居而形成,距今有700年的歷史。1912年,因村民用山石沿民房砌圍墻抵御外亂而得名“石圍屯”。該屯風光秀麗,人杰地靈,有著濃厚的仫佬族文化氣息和民族風情。大勒洞仫佬族古名居群位于小長安鎮龍騰村境內,距離縣城10 km,擁有百年歷史保存完好的仫佬族古名居63座,保持著最為古樸的仫佬族風情,是仫佬族依飯文化的重要傳承地。
特色村寨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保護有著重要的作用。一方面,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村寨的文化基因,對村寨的建筑結構、空間布局、風俗習慣有著重大的影響力作用;另一方面,村寨也是非物質文化遺產最優良的載體之一,是非物質文化遺產能夠傳承和衍生的天然場所,是外來游客了解仫佬族風俗、文化、建筑、語言的絕佳場所。
2 羅城非物質文化遺產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發展不僅包括開發各類特色產品,也包括對于文化本體的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發展需要找準開發與保護之間的平衡點[2]。羅城縣目前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發展在傳承人團體的保護和旅游產品的開發上還存在一定的問題,這些問題阻礙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進一步發展,不利于羅城縣非遺文化的整體傳播。
(1)傳承人群體面臨青黃不接的境地。據統計,羅城縣目前擁有將近十種非物質文化遺產,部分已成功申請國家級和自治區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但現在羅城縣只有14名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傳承人的數量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數量存在嚴重的差距,制約了非物質文化遺產文化的傳承發展。
通過走訪調研可以發現,羅城縣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普遍學歷較低,大部分是初中文化水平,還有一部分只是小學學歷,高中學歷以上更是微乎其微。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受教育水平低,在傳播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過程中會稍顯困難。目前,羅城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團隊普遍年齡在60歲以上,腿腳不便和傷病疼痛等原因更是制約他們從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的工作。在團隊中鮮少發現年輕人的身影,羅城縣的年輕人主要以外出打工為主,自覺傳承的意識不強,對本民族的文化還存在不自信的情況。但對于絕大多數的年輕人而言,傳統的非遺文化不能給他們帶來直接的經濟效應,因此很少有人會自覺留下來承擔非物質文化遺產文化傳承的責任。目前,羅城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團隊處在青黃不接的尷尬境地。
(2)非物質文化遺產開發體驗價值低。由于羅城進行非物質文化遺產開發的時間較晚,目前仍處在摸索階段,因此還存在一些問題。羅城縣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開發主要是對傳統村寨的開發,將傳統村寨建設成景區,在開發過程中為了保留其原有的民族元素,并未對傳統村寨進行一個整體的開發,因此帶來了村寨景點承載力不高、配套設施不完善等問題,嚴重影響了游客的旅游價值體驗[3]。
非物質文化遺產文化遺產開發缺乏足夠的專業人才支持,開發的效果差強人意。前面已經提到,羅城縣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開發尚且處在初級階段,對于如何發展、采取什么樣的方式發展,由誰來負責都成為羅城縣非物質文化遺產開發價值體驗低的因素。從宣傳角度來說,羅城縣在進行非物質文化遺產宣傳工作時,缺乏對新媒體資源的有效整合,品牌效應不足。在進行宣傳的時候并未配備制作精美、引人入勝的推文和視頻,因此羅城縣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宣傳方面尚有欠缺。
3 羅城非物質文化遺產發展策略分析
制定具有切實可行的發展策略,要以羅城非物質文化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和現實情況作為考量的基本因素。要深入貫徹落實黨中央提出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工作方針,做到“保護為主”,從頂層設計層面為羅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發展制定科學合理的規劃,使非物質文化遺產文化得到更好的發展。
(1)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建立規范合理的發展制度。政府是保護和發展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主要角色,要發揮其主導的作用[4]。針對羅城縣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發展情況制定出切實完善的發展策略。首先,政府要完善相關法律法規,杜絕市面上粗制濫造的非遺文化產品,保證市場有序運營。其次,還要對相關單位進行監督和審核,嚴防過度開發、只顧商業開發,不注重保護的情況發生。
同時,政府要提高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團體的重視程度。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要加大扶持力度,聽取并解決他們的訴求。要發揮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主體的作用,強化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團體的責任意識,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技藝傳承班,積極傳播民族工藝技術。此外,要定期開展相關會議,聽取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工作的意見,并及時做出調整。政府要明確職責,整體把控羅城縣非物質文化遺產發展的整體走向。
(2)挖掘特色,創新羅城縣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發展模式。各類歌舞表演、實景演出、話劇等藝術形式都能起到對傳統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再開發作用。羅城縣要深度挖掘具有仫佬族風情的文藝節目,通過豐富多彩的文藝活動實現對非物質文化宣傳,從而幫助傳統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更好地與現代社會接軌。同時,要注重對于羅城縣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產品的創新開發。羅城縣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濃厚的民族氣息,目前羅城縣已經開發以牛肉條、米酒、野生毛葡萄酒、高山茶為代表的食品紀念品,以及以刺繡、草竹編織工藝、剪紙為代表的傳統民間工藝品。從近年發展情況來看,羅城縣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產品發展情況還是較為落后,其文化內涵并未深入挖掘,對顧客來說吸引力不強。從未來發展來看,開發非物質文化遺產特色文化旅游紀念品可以從民族內涵、當地特色、民族風格、時尚性、便攜性、日常性等角度開發新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紀念品。可以將羅城縣的刺繡工藝、剪紙工藝相結合,設計出更為日常的商品,使其實用功能更強。羅城縣可積極與各高校、社會團體合作,邀請他們來到羅城縣調研,并為羅城縣設計具有時代元素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紀念品。
(3)借助互聯網平臺,確保非物質文化遺產能夠持續發展。進入21世紀以來,新興技術迅速發展,各種新媒體的出現,使傳播和聯系更為方便。因此,對于羅城縣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發展來說要利用好互聯網技術,實現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的融合發展,共同助力羅城縣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發展[5]。要善于利用微信、微博、抖音等平臺推送羅城縣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相關咨詢,使更多的人能夠了解這些優秀的傳統文化。同時,通過利用攝影技術拍攝紀錄片等形式,創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存方式,相較于傳統的紙媒記錄,利用數字化手段能夠讓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記錄變得更加真實可感,同時更便于保存和傳播。
4 結語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發展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羅城縣在制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發展策略時,要結合實地情況,要堅持“保護為主”的原則,注重發展的可持續性。本文通過梳理羅城縣非物質文化遺產發展的現狀,總結歸納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從理論和現實兩個層面討論羅城縣非物質文化遺產發展策略,為羅城縣在制定相關政策時提供相應的材料支撐,促進羅城縣非遺文化的長效發展。
參 考 文 獻
[1]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2]張錦.花山巖畫文化旅游可持續發展策略研究[J].企業科技與發展,2020(2).
[3]錢永平,趙鳳云.晉中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發展策略研究[J].晉中學院學報,2020(2).
[4]王春楠.廣西非物質文化遺產產業化發展策略研究[J].大眾文藝,2019(18).
[5]盧彰威,孫寧梅,郭勝,等.新媒體環境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和發展策略[J].西部皮革,201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