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媛


摘要:漢藏生混班制的學習本來就是讓差異存在于一個共同的集體中,我們教育者也要允許教育差異性的存在,避免絕對性的原則。評價如此、教學也如此。共融,作為音樂教學的首要目標之一,讓學生通過音樂游戲的參與給予學生之間一種共融感、一種集體的歸屬感,同時也是自我實現感。
關鍵詞:漢藏混班;其融;音樂游戲;合作
漢藏族學生混班制一起學習交流,促進民族團結和諧是混班制度的初衷,如何在文化背景、學習能力、生活習慣有顯著差異的情況下使鋼琴課有效的進行,筆者把“共融”作為文章研究的出發點,用音樂游戲教學法手段,力爭給兩地學生開辟出新的學習創作、合作空間,不僅給他們來了歸屬感,同時也是培養創新能力的有效方法。
一、游戲教學法的產生與發展簡述
在國外,第一個建立完善的游戲教學理論的是福祿培爾,他設計了一套“恩物”和“作業”供兒童使用和玩耍,以此來促進幼兒想象力、創造力的發展。蒙特利梭開創了第一所幼兒學校“兒童之家”,主張讓兒童在他設計的固定的教具、環境里發展他們的感知能力,對學前教育和游戲教學理論做出了突出貢獻。在我國,兒童心理學家陳鶴琴也提出了“活教育”的理論,主張“做中學、做中教、做中求進步”奠定了我國游戲教學的基礎。2012年教育部頒布的《3-6歲兒童發展指南》中提到,“學習是以直接經驗為基礎,在游戲和日常生活中進行的”。強調了游戲教學的重要性。
二、求同存異,找到適合漢藏混班的音樂游戲教學法
內地中職生的鋼琴教學中,不僅要學演奏技能,更重要的是讓課程體現它所需服務的幼師職業的特點,所以以兒歌即興伴奏課教學為主,通過三年的正規學習,可以達到國家鋼琴業余四級水平以上,以適應職業的需求。國家安排西藏生到內地來學習的政策是從2010年開始執行的,除了互相學習漢藏文化,更重要的是讓漢藏同胞融為一體,促進民族的和平安定。由于西藏生的民族文化背景不同所形成的自身特點,他們的音樂素養、學習能力、理解能力、語言等方面都會和內地生有所區別,這必然會使教師在教法上、內容、進度的安排上都會和內地生的教學有所差異。然而,漢藏混班的模式在鋼琴教學上給又我們帶來了新的挑戰和新的視野。正是因為差異性的存在,激發了筆者求同存異、揚長避短的心理,努力挖掘彼此的共同點,接受彼此的差異性,找到適合共同教學的方法——音樂游戲教學法。在本文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闡述它在鋼琴課堂中運用的合理性和優勢。
三、音樂游戲法在鋼琴課堂中的運用
(一)用身體為樂器聲勢游戲訓練節奏
聲勢游戲起源于奧爾夫教學法,主要運用捻指、拍手、拍腿、跺腳四種基本表現形式。聲勢游戲是最適合幼兒學習音樂的教學活動,主要運用肢體和嗓音作為樂器來感知體會音樂節奏、速度、強弱的變化。西藏生,他們無拘無束空曠的大草原的生活環境造就了他們生性活潑好動的特點,而且純粹的樂理音符時值的講解會給他們帶來理解能力上的困難,大大降低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此,做同聲部或多聲部的節奏訓練不僅能讓學生體會合作的快樂,更能提高學習不同節奏型的效率、和運用不同節奏型的能力。例:
學生自主分成三組自由組合,用拍手或拍腿、跺腳的方式完成規定的四個小節節奏練習,然后再組與組之間或者三組同時進行練習,這種方法不僅能練習學好簡單的節奏型,而且能訓練聆聽其它的節奏型,來判斷自己是否跟上節奏。提高了學習興趣又無形中增加了練習難度。
(二)在音符游戲中學習民族調式、和聲理論
漢藏學生共同學習和生活本來就是為了促進兩地文化、音樂的融合、生活學習的融洽。我國的民族音樂博大精深,藏族音樂更是民族音樂中的一塊瑰寶。鋼琴課中,《內蒙民歌》、《草原情歌》的五線譜彈奏,《北京的金山上》、《我的家鄉日喀則》、《我愛的幼兒園》的即興伴奏,都是學生喜歡彈唱的歌曲,在選取上不僅考慮兩地歌曲的均衡,而且學前教育專業的學生主要學習兒歌為主,在簡易的歌曲中,很多音樂都是由do re mi sol la五個音組成的,這正是符合了中國歌曲的民族調式特點。因此在音樂游戲活動中,最簡單的游戲——找音符,能讓學生很快區分民族調式與西洋調式,理解了兩者之間的概念。
并開展了用這五個音或者其中的三個音組織學生開展創編兒歌的游戲。讓學生初步了解do常常作為I級的穩定、結束的功能。Sol常常作為V級的半終止、開放性功能。以這種原則來進行創編,學生會發現創造的快樂和音符的魅力。例(學生自編的旋律):
同理,理論基礎扎實的基礎之下,再進行兒歌即興伴奏學習,自然就有了和聲的概念,也就自然學會了簡單的和聲安排。
(三)用多形式的合作編配游戲來完成音樂的即興伴奏
單獨讓西藏生去完成一個兒歌的即興伴奏編配難度是比較大的,漢族生長期的理論學習和比較匱乏的伴奏方式也很快讓學習興趣消失。如何以有趣的形式讓兩者有效的結合起來,是筆者一直探索的問題。發揮西藏生愛唱愛跳的優勢,讓西藏生多唱旋律,多彈旋律,可以發揮他們的主動性,更自覺的參與到活動中來,漢族學生則發揮理論方面的優勢,多參與到伴奏部分中來,共同完成一個兒歌的彈唱是最主要的形式。于是“你彈我唱”、“我彈你跳”、“彈伴奏低音或和弦唱旋律”等合作形式就在學生中自然形成了。豐富的表演體驗,不僅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發揮彼此的優勢,更激發了學生的創作能力。
結語
《綱要》中要求幼兒園對幼兒的評價必須“承認和關注幼兒的個體差異,避免用單一的標準衡量全部幼兒”。漢藏生的混合本來就是差異性存在于一個共同的集體中,我們教育者也要允許教育差異性的存在,避免絕對性的原則,評價如此、教學也如此。共融作為音樂教學的首要目標之一,是讓學生通過音樂游戲的參與給予學生之間一種共融感、一種集體的歸屬感,同時也是自我實現感。這種開放式的組合方式,不也正體現了目前我國越來越開放式的教育方向嗎?
參考文獻
[1]宋顆,幼師視唱練耳教學融入音樂游戲的應用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6.
[2]樊子菡,奧爾夫音樂教學法在中職學前教育鋼琴課中的運用[J]黃河之聲,201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