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平凡
摘要:素質教育的倡導推動著課堂教學的發展。教學情境是要創建不同的環境和氛圍,從而使用各種直觀的手段創設豐富的課堂內容。本文從三個方面進行了闡述:構建問題情境,激發學生參與; ②構建實踐情境,促進學生自主探索; ③創設實際應用情境以提高實踐意識。簡而言之,只有創設情境與學生的現實生活緊密相關有趣的環境教學,學生才能激發自己的探索數學的興趣,使學生真正喜歡數學并樂于學習。因此,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運用情境教學,能夠改變以往傳統的灌輸式教學模式,滿足了學生的個性化需求,同時也提高了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與創新能力。
關鍵詞:小學數學;情境教學;策略
一、構建問題情境,激發學生學習熱情
教師在創設教學情境時要立足于學生實際生活,從生活中提取素材,讓學生在真實的環境中獲取數學知識。例如:在教學《圓的認識》一課中,為了幫助學生認識圓的特點,并創設了圓的生活情境:首先讓學生思考“馬路上的井蓋為什么做成圓形?學生露出一臉疑慮,于是,我拿出了事先準備好的一個長方體的蓋和一個是圓柱形的蓋。動態演示會將這兩個桶蓋分別立于桶口處。結果,長方體的蓋子落在長方體桶內,但是圓柱形的蓋子卻嵌入了圓柱形的桶口中。學生觀察之后,他們很快發現了其中包含的數學知識。他們使用“圓有無數條直徑,并且處處相等”來說明馬路旁下水道井蓋不會掉入井中,所以使用較方便安全。一石激起了千層浪,學生們熱情激動地舉手發言:“車輪變圓了,可以使汽車快速,平穩地行駛?!?“大多數按鈕都是圓形的,易于調節,如果制成方形,則很容易松開,”等等。我正在嘗試學生收獲的數學信息,與此同時,很明顯學生的潛能是巨大的。激發學生的聯想和創意,得到老師的肯定和表揚,他們的學習興趣大大提高了,從而實現標準課程所要求的三維目標。
二、構建動手實踐情境,激勵學生自主探索
創設實際動手操作情境,是教師在教學內容和學生求知心理之間搭建的一條“紐帶”。在教學 “十幾減八”一課時,我首先給學生們設計一個懸念:“老師昨晚做了一個夢,夢見我去了花果山,可是小猴子不讓我上山,為什么呢?”同學們個個聚精會神的聽著,我故作神秘地說:“是因為美猴王提出了一個問題要考考我,如果答對了就能上山,如果答錯了就上不了山,聰明的你能幫幫老師想想辦法嗎?可以小組討論。”頓時教室里沸騰起來,生1說:如果樹上有11個仙桃,那還會剩下3個仙桃,算式是11-8=3(個);生2說:如果樹上有12個仙桃,就會剩下4個仙桃,算式是12-8=4(個)……從表面上看,這種質疑情境是老師向學生提出問題,實際上,是由學生會提出問題并自己解決問題。這樣可以更好地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探索問題的積極性,從而促進學生學習發展創造性。
三、創建實際的應用情境,增強實踐意識
小學生具有較強的形象思維,對于熟知的情境,他們會積極地投入活動中,建立清晰的知識結構。比如, 在教學 “元角分的認識”一課時,為讓學生能夠體會到“一元錢的價值”,我為學生創建了一個接近生活的情景,讓他們以小組為單位進行活動,上課時搭建了一個臨時“小賣部”, 讓學生自由選購“商品”,讓他們真正體驗到了數學在生活中的實用價值,鍛煉了他們的生活實踐能力,提升了他們對事物感性地認識。
對于學生來說,興趣是學習的催化劑,教師應該放低姿態,親近學生,走進學生心靈。結合他們感興趣的事物給學生創設情境,是激發他們探索知識最好的途徑,讓學生真正體會到學習數學的樂趣所在。在教學“倍的認識”一課時,我做了一個原生態的設計。上課伊始,老師帶著一個盒子進了教室,放在講桌上。學生們充滿了好奇,這盒子里裝了什么呀?同學們議論紛紛,我故意提高嗓音:“你們猜猜看,這里裝的是什么?敢不敢用手來摸一摸?”一張張小手紛紛舉了起來,正當學生探求真相正高潮時,我主動地拿出了教具若干圓(2個)、正方形(6個)、三角形(4個)隨意穿插著并貼在黑板上,師:同學們,誰來幫我重新擺一下,怎樣擺才美觀呢?生1:我按照一一對應的方法排列的,同學們覺得怎么樣?這時候,教室里掌聲一片。師:同學們觀察這些圖形,你們有什么發現?生2:我發現正方形的個數比圓多,三角形的個數比正方形少,師:你們還有什么發現?生3:我發現還可以從顏色上來進行比較。師:同學們說的真好,除了從數量上進行比多比少,我們還可以引出新的朋友“倍”,可以說正方形的個數是圓的3倍,我們可以用畫圈的方法來進行比較,然后,我進行了演示,可以用6÷2=3來表示。師:誰還能找出這上面的圖形存在倍數關系?生4:老師,我發現三角形的個數是圓的2倍,列式為4÷2=2,師:說的非常棒!然后,我通過增加圓片和正方形的個數讓學生說出圓片和正方形之間的倍數關系;培養學生的口頭表述能力,為了讓學生們都能積極參與進來,提高學生們的學習熱情,就安排他們上黑板擺放圖形,并讓學生說出誰是誰的幾倍。通過一系列的活動,學生們積極性大大提高了,課堂氣氛活躍到了極點,一張張笑臉充滿了喜悅,為師的我能不感動嗎?這就是情境創設的美妙之處。
總之,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創設情境的最終目的是激發學生參與數學學習的情感,發揮自己在課堂上的主體作用。教師課堂上要適當充分地創設各種教學情境,并和孩子共同探討發現、思索的每一個瞬間,真正享受著“學數學”的快樂,使數學知識更加準確清晰地記在學生心中。在生動、鮮明、有趣情境中能促進學生主動與參與,調動學生學習的自覺性、積極性、主動性,最大化發揮學生的內在潛能,使學生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和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設境生情、潤情于境,讓數學之美根植于心,讓學生的整體素質得到健康發展,課堂教學效率和教育教學質量得到全面提升。
參考文獻:
[1] 羅琴.創設小學數學有效課堂教學情境的策略探究[J].都市家教月刊,2017(1):90-91.
[2]李學明.寓情于境,激活數學思維——例談小學數學情境教學[J].課程教育研究,2019(31):139.
[3]周京萍.對話教學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J].數學學習與研究,2018(23):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