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福祥 洪立強
關鍵詞:農民專業合作社;鄉村振興;作用
中圖分類號:F321.42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 — 2234(2020)07 — 0076 — 03
習近平總書記2017年10月18日在十九大報告中提出了鄉村振興戰略。十九大報告指出,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必須始終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在《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中提出,實施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培育工程,培育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農民專業合作社作為新型經營主體,在農民組織化、土地規模化、治理高效化等方面將發揮不可或缺的作用。
一是提高了農民的組織化程度。組織化簡單說就是農民重新聯合在一起,抱團才能力量大。農民是人多,但不抱團,沒組織在一起,沒體現出人多的優勢。中國農民為什么窮?有兩個主要原因,一個是農民人多地少,戶均7畝2分地。種這點地怎么也富不了。二是農民沒組織,一盤散沙,2億6000萬分散農戶單打獨斗,就像一個個孤零零的土豆,市場就像一只大腳,輕易就能踩碎他們,如果把他們裝在麻袋里,再想踩碎就沒那么容易了。從根兒上說,中國農民窮,就是因為沒能力組織起來,離開耕地,改變自己的生產資料和生產工具,生產工具代表生產力的水平,你鐮刀彎鉤犁肯定干不過大馬力。家庭聯產承包這些年,說白了就是農民分散,農民邊緣化的30年,聯產承包的功勞,就是解決了吃飯問題,但它也把農民整散了,把土地整零碎了。現在它的使命可以說已經完成了,下一步就是整散的農民重新組織起來,把整零碎的土地重新整合起來,規模經營,農民才能富裕。不管搞農業產業化還是農業產業結構調整,還是最終實現農業現代化,必須把農民組織起來,現階段最好的組織形式就是合作社。現在中國農業不缺資本,也不缺技術,最缺的就是對農民的組織。
二是提高了農民的談判地位。在市場經濟中,競爭能力的強弱和組織化程度的高低成正比。單個農戶和合作社,在企業眼里的地位和重視程度是不一樣的。合作社作為一個整體參與市場交易,有地位受重視,合作社也有一定的定價權。什么是定價權,比如:農民買一袋化肥,商家說160元就是160元,講價也講不下來多少,你還不能不買。但是農民種出來的糧食,到糧庫到收糧點賣,他說2塊就2塊,你想賣2.01元,你都賣不上。因為你量太小,你不賣他還賣呢,單個農戶沒有議價能力,沒有討價還價的資格。合作社就不一樣了,合作社地多,打的糧多,它有量上的優勢,糧商都主動上門,如果合作社統一和企業簽合同,東西統一賣統一定價就能賣上價。舉個萬壽菊的例子,咱們省有很多縣栽萬壽菊,像寶清、望奎,加工廠收花的時候,平均扣水扣雜32%,沒少扣,三分之一扣沒了。后來花農組建了萬壽菊合作社,合作社統一賣花,和加工廠談判,談到扣水扣雜最高不超過10%,就這一項,一年花農增收50萬元。另外如果沒合作社參與,這些二道販子中間商就操縱價格了,農民掙的還沒二道販子多。現在浙江合作社發展比較好的地方,二道販子經紀人都沒了,他掙不著錢了,中間環節沒了。
三是提高了農民抗風險能力。農民在生產和銷售中面對三種風險,自然風險、市場風險、技術風險。你孤單單一個農戶兩只手和這些風險掰手腕,你掰不過,而合作社成千上萬只手攥在一起,力量就大了。自然風險我們沒法控制,只能被動應對。對于農民來說,市場風險高于自然和技術風險。市場風險主要就是對接問題,千家萬戶的小農經濟沒法和千變萬化的大市場對接。分散的小農戶和統一的大市場就是一對矛盾。2.6億個農戶,非常分散,他們的決策也非常分散,這種分散決策使市場信號根本不起作用,農產品價格始終是上年價高,下一年大家都跟風種植,下一年價格肯定暴跌。而且所有農戶都擠在相同的季節里靠天吃飯,秋天集中上市,風險根本沒法避免。
四是降低了農業的生產成本。單個農戶種那點地成本太高了,農機具你都得買,小四輪了、趟地的、播種的、打藥的你都得買。買種子農藥化肥農膜這塊,單個農戶一家一戶那十畝八畝地,能買多少,種子農藥化肥是零售價,花的價就高;合作社地多量大,統一大批量購買種子農藥化肥,直接去廠家買,享受批發價,這降低了生產成本;技術服務這塊,合作社聯合引進、使用先進技術,降低了單個農戶的技術成本,一家一戶你請不起專家,請來了也就指導10畝8畝地,能有多大效益。合作社一是能請起,二是地多,指導成千上萬畝地,這樣專家發揮的作用也不一樣,在農戶家就相當于一個技術班長,在合作社就相當于一個技術司令。另外農機合作社用大馬力深松整地、標準化作業,耕種質量也好,糧食單產能增加了15—20%,也相當于降低了生產成本。
五是降低了農戶的交易費用。單個農戶自己買賣農產品,涉及到找市場、打聽交易價格、討價還價、訂合同和執行合同、監督違約等交易費用,這都需要時間和錢。如果農民用合作社來統一銷售農產品、購買生產資料,多次交易就變成一次交易。因為交易費用和交易次數成正比,社員越多,市場越復雜,用農民合作社節省的交易費用就越多。
一是降低了企業的交易成本。如果是超市去農村大量采購農產品,他也愿意和合作社談,一家一戶的收,他成本得多高,他得雇多少人看著質量。和一家一戶的分散農戶對接是不可能的,和合作社對接對超市非常有利,保證了數量和質量,降低了采購成本。對合作社也是好機會,抓住了這個機會,也就是抓住了市場,抓住了市場,也就是抓住了農民,合作社就這樣把超市和農民聯系起來了,這是雙贏。再說貸款,銀行信用社也不愿意給單個農戶貸款,那是一對多,運行、監督成本和風險都很高,給正規的信譽好的合作社貸款,是一對一,成本和風險就相對降低很多。
二是降低了企業的交易風險。就說訂單,和一家一戶簽訂單,企業成本高風險大,他和合作社簽多好,簽一個10000畝地的大訂單,頂你500家農戶。和單個農戶比,合作社經濟實力更強,更值得信任,企業更愿意和它建立長期、穩定的合作關系,避免和分散農戶交易時可能面對的違約風險。你企業雖然和農戶簽訂單了,農民也可能誰給的價高,就賣給誰了。在農戶和企業之間嵌入像中介的這種合作社,兩頭都放心了。就像淘寶的支付寶,買家賣家都放心。
三是降低了企業的生產風險。對農產品加工企業來說,最大的生產風險就是“無米下鍋”或“等米下鍋”,缺乏穩定的原料供應。農民專業合作社有規模優勢和質量優勢,可以給企業提供大量的同一標準的原料,農產品加工企業所需的原料穩定了,就大大降低了該類型企業的生產風險。
一是推動了農村生產力的發展。我們40年的農村改革只完成了一半,家庭承包只是解放了農村的生產力,但是并沒有發展農村的生產力,就黑龍江機械化程度比較高,大機械用的多。全國來看,彎鉤犁鐮刀小四輪還在大量使用。怎么更好地發展農村生產力,合作社是一個新的、有用的、制度上的革命。比如組建的大型農機合作社,大型農業機械從生產工具角度來說,代表了未來農村先進生產力的發展方向。
所說的農業現代化,對我們來說最直觀的能看得見的就是裝備和生產工具的現代化。家庭承包只是改變了經營主體,原來生產隊種,現在一家一戶自己種,對生產的其他東西,最主要的勞動工具并沒有改變,從彎鉤犁、光板鋤、鐮刀到現在也就是小四輪。一條的一快的,大機械根本沒法用。再說農戶平均每家4快地,挺好的地,整細碎。你東邊一塊地,西邊兩塊地,南邊一塊地,誰愿意去干,干活時間還沒跑道的時間長,都耽誤到路上了,費時間費油。
過去小四輪整地也慢,質量也不好,翻的不深耙的不細播的不直,一輛小四輪進地至少要配一個人,直冒煙也干不了多少活。大馬力深松整地,一個能抵20臺小四輪,耕種質量也好,糧食單產能增加了15—20%;同樣是種玉米,合作社大機械耕種一畝地1500斤,小四輪種也就1200斤,一畝地差300斤,就300塊。種土豆,合作社最高4噸/畝,你種2噸/畝,差多少錢。大合作社種3萬畝地就用32人,沒大機械的時候,得1600人,這1500多個勞動力就轉移出去了,出去打工去。農民專業合作社既推動了農村生產力的發展又推動了土地規模經營,還促進了剩余勞動力的轉移,創造了一個多贏的局面。
二是推動了農村生產關系的變化。馬克思告訴我們,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農村生產力的變化要求生產關系要做相應的改變,現代農業生產力的發展需要現代化的產業組織方式,家庭承包全國是2億6千萬分散的農戶,在生產上農民之間沒啥聯系,自己種自己家那點地。搞農民專業合作社,只要入社,就是社員,就是利益共同體,這樣農民之間的關系就發生了變化。“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建立了農戶與集體、與企業等人與人之間和人與法人之間的新型關系,是農村生產關系的重要變革。“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使農村生產關系更加適應現代農業社會化生產和先進生產力發展方向,是農村生產關系適應農村生產力發展的具體體現,改變了農村自然經濟發展的原始慣性,轉變了一家一戶小生產的傳統經營方式,促進了農業邁向現代化發展的軌道。
三是推動了農村土地的規模經營。世界各國農業的經營規模大致分成五個類型,第一是超大型經營規模,經營規模是5位數萬畝,6位數十幾萬畝以上,像澳大利亞一個家庭農場幾萬畝是平常,十幾萬畝,二十萬畝家庭農場也有,這樣的規模相當于我們一個小縣的耕地面積,比我們鄉鎮規模還大;第二種類型是大型經營規模,像美國的經營規模是4位數是幾千畝;第三種是屬于中型的經營規模,像歐盟平均幾百畝;第四種是小型經營規模,像日本,韓國和臺灣是兩位數就是幾十畝的樣子。咱們國家也有幾十畝的經營規模,咱們黑龍江省有些縣,還有幾十畝的經營規模;最后一種是超小型規模經營,世界上唯一的國家就是我們中國,我們是1位數的規模,戶均7畝多點,這樣的經營規模導致我們所面臨問題和矛盾,要比其他國家要多。
家庭承包作為一項制度,也必然有歷史局限性,它解決的只是生產問題,經營權是自己的了,主動性、積極性就來了,糧食產量上來了,只是解決了吃飯問題,解決了溫飽卻難以實現小康。靠家那一畝三分地解決不了農民的增收問題,解決不了農民的富裕問題。農民沒有一個是靠種自己家那點承包地富起來的,要想富,土地必須集中規模經營,。土地規模經營現代農業的第一個門檻,農民專業合作社,通過土地入股,就能達到土地集中規模經營的目的。
四是推動了政府治理能力的提高。十九屆四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基層鄉鎮政府也是治理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農民專業合作社把農民組織起來,對基層鄉鎮政府提高鄉村治理能力有很大益處。過去我國農村的治理模式是,鄉村治理只有一個單一主體就是政府,這產生了很多問題,農民有很多不滿意的地方。鄉村治理應該有多方力量參與,既有作為主導力量的鄉鎮政府,也應該有作為補充力量的鄉村社會組織,來彌補基層政府力量的不足。農民專業合作社作為鄉村社會互助組織,和農民聯系密切,在農村有“地緣、情緣、血緣”,有基層政府所不具有的優勢,以后合作社不僅是農村的新型經營主體,還是鄉村治理的新平臺,農村的治理有了新的抓手。鄉鎮政府抓合作社這個新平臺,能降低管理成本。可以通過這個平臺宣傳農業政策,推廣新技術。因為減免農業稅以后,村級組織職能相對弱化,農村有個真空地帶,誰來填補?家族勢力、黑惡勢力、宗教勢力,都可能進來。如果不用良性的農民組織來填補,將后患無窮。通過發展合作社,可以解決村級組織“統不了”的問題。最后合作社變成了啥?一個種糧食的大平臺,農機補貼、其他別的補貼都能嵌到這個平臺里,一個為農服務的大平臺,這個平臺做好了,對農民就服務到位了,這是雙贏。另外農民合作社特有的“一人一票”治理機制,在鄉村治理中也能推進農村的民主管理,農民在合作社的經營管理中學到了民主決策民主管理,增強了民主意識,提高了民主能力,就能真正發揮好村民自治的作用,提高鄉村治理的有效性,為鄉村振興貢獻自己的力量。
〔參 考 文 獻〕
〔1〕秦嶺.農民專業合作社法律問題研究〔J〕.法制博覽,2014,(10).
〔2〕齊力.農民合作經濟組織法相關問題探討〔J〕.東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01).
〔3〕張朝兵.我國農民合作經濟組織的發展歷程及其啟示〔J〕.安徽農業科學,2006,(12).
〔責任編輯:孫玉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