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西偉
摘 ?要:如何提高教學的有效性對于一線教師而言更是需要不斷探索的問題。本文簡要探討了三點提高高中歷史教學有效性的策略,分別為善于營造課堂氛圍,促進學生課堂參與度;注重知識間的縱橫聯系,特別是中外對比;以促進學生學科素養作為教學的基本導向。
關鍵詞:高中歷史;有效教學;教學策略
有效教學歷來是學校教育的核心議題,如何提高教學的有效性對于一線教師而言更是需要不斷探索的問題。本文基于筆者的教學實踐與體會,對高中歷史有效教學提一些策略性意見,希望對一線教師有所助益。
一、善于營造課堂氛圍,促進學生課堂參與度
歷史學科是一門富有魅力的人文性學科,由于其本身帶有較強的故事性和趣味性,故多數學生對之是比較感興趣的,但這并不足以構成學生積極主動學習的基本動力。事實上,相關調查顯示,雖然很多學生認為自己對歷史感興趣,但對學習歷史則又認為自身的積極性不夠。這看似矛盾,其實不然,因為“愛歷史”和“愛學習歷史”完全是兩回事。相當一部分教師就因為沒搞明白這一點,而對于培養學生的學科興趣與學習積極性下的心思和工夫不夠。筆者認為,要使學生對歷史的興趣轉化為其積極主動學習歷史的動力,最關鍵的一點就是在平時教學中善于營造課堂氛圍,促進學生的課堂參與度,須知歷史課不同于其他學科,上好歷史課是需要特定氛圍的。
舉例來說,在教學陳勝吳廣起義的課上,筆者引導學生通過自主性的探究活動掌握基本知識后,即讓學生分別扮演陳勝、吳廣、戍卒甲乙,辯論“因雨誤期,到底該怎么辦”。這其實也就是對當時形勢的分析,在筆者的引導下,學生很自然地就得出起義的根本原因還是秦的暴政,并加深了體會和感悟。再如學習絲綢之路的課上,為了讓學生對開辟時間、交流物產,以及絲路的意義和影響加深理解,筆者引導學生進行命題判斷游戲:筆者提出命題“秦始皇要吃葡萄”,學生略加思索,立即反應,爭搶回答“秦始皇吃不到葡萄”,因為葡萄是西漢絲綢之路開辟后從西域傳入中原的。這兩個例子雖然都很簡單,但也有著較強的代表性。總結來說,歷史教師一定善于創設歷史情境,營造歷史氛圍。這樣做,一是有助于學生課堂興趣和積極性的激發,二是可以促進學生更好地理解知識并形成較深刻的體會,只要持之以恒,其效果將是十分明顯的。
二、注重知識間的縱橫聯系,特別是中外對比
眾所周知,歷史知識之間是有一定縱橫聯系的,這也是構建學科知識架構的基礎。因此在平時教學中,教師要注重知識點之間的前后聯系和中外對比,以便在潛移默化中幫助學生構建完整的知識體系。比如在教學日本的明治維新時,為了引導學生客觀評價明治維新,筆者補充了日本侵華戰爭和美國對日本廣島、長崎投擲原子彈的視頻,給學生帶來了巨大的感官沖擊,既讓學生把日本明治維新后的侵略擴張和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及世界反法西斯戰爭聯系起來,形成明晰的知識體系;同時也使學生形象感知了明治維新后強大起來的日本走上對外侵略擴張的道路,給世界人民和日本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這樣就使學生對明治維新形成了全面客觀的認識。
再如學習列寧和十月革命時,筆者將十月革命和馬克思主義的誕生以及中國的民主革命進行聯系,既復習了馬克思主義的產生和發展,又區分了中俄無產階級革命道路的差別,取得了理想的效果??傊?,學生在自主探究過程中掌握基本知識并形成一些初步感悟,知識點之間的前后聯系和中外對比通常是學生難以想到的,因此就需要教師來加以適當的點撥。
三、以促進學生學科素養作為教學的基本導向
核心素養是當下的熱點話題。在這種新的教育理念指導下,教師必須轉變舊有的教學觀念,除了以學生的考試分數和升學率為重之外,同時兼顧學生的學科素養發展。很多教師認為歷史學科的學習重點就是一個“背”,知識點就是那些,學生只要背熟了,理解了,再輔之以大量的習題練習,所謂熟能生巧,也就會用了,同時在做題過程中對知識的理解也就更加深刻了。這樣的觀點在應試教育體制下看無疑有著一定正確性,但從新課標的視角來看,則是不全面的,因為這種方式將學生當成了接受知識的“容器”,不利于其全面和諧發展。因此,教師必須轉變觀念,具體到課堂教學中,即應減弱傳統講授式教學的灌輸色彩,而將探究式的教學與其合理地結合起來,在教學中注重引導和啟發,不但使學生掌握知識,更掌握知識的生成思路,從而促進學生產生深刻的體會和內在感悟,這是新課程背景下教學有效與否的重要標志。
綜上所述,本文簡要探討了三點提高高中歷史教學有效性的策略,分別為善于營造課堂氛圍,促進學生課堂參與度;注重知識間的縱橫聯系,特別是中外對比;以促進學生學科素養作為教學的基本導向。當然,有效教學是一個兼具深度和廣度的教學課題,需要平時教學中結合實踐不斷積極探索和總結。
參考文獻:
[1]劉宗麗. 高中歷史課堂有效教學的研究[J]. 吉林教育,2015(17期):39-.
[2]劉黎明. 新課程背景下高中歷史有效教學實踐探究[J]. 教育教學論壇,2012,000(015):184-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