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昊
摘 ?要:義務教育物理課程基本理念為“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因此教師在設計教學方案之時,就需要有意識地將學科知識與生活實際聯系起來,以便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他們更加準確地理解所學內容,同時不斷強化其各種技能,為他們今后的生活、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本文結合人教版初中物理教材,重點論述了開展生活化教學活動的策略,期望能夠進一步提高教學質量,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關鍵詞:初中物理;生活化;教學策略
初中階段的學生是初次接觸物理學科,本就缺乏相應的學習經驗,再加上該學科的知識點較多、難度較大,很容易打擊到學生的學習自信,影響其最終的學習效果。這時,教師有意識地開展生活化教學工作,不僅可以將抽象的理論知識與學生熟悉的生活事物結合起來,降低他們的理解難度,還能夠引導學生基于現實生活、調動自身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去挖掘和探究物理問題,進而不斷提升他們的物理素養,順利增強本學科的教學效果。
一、初中物理教學生活化的積極意義
(一)豐富教學內容,拓展學生的思維
物理課本中除了理論知識就是例題,內容比較有限,難以滿足學生的實際學習需求,此時教師通過開展生活化教學活動,可以將各種具有生活氣息的素材、案例引入課堂,也可以指導學生參與一些實踐活動來探究生活中的物理知識,能夠豐富他們學習的內容和形式,潛移默化地提高其物理素養。在此過程中,學生們也會將教材中枯燥的理論知識融入到鮮活、靈動的生活事物之中,并在抽象與直觀的轉化中進行解讀和分析,準確把握其內涵以及應用途徑,繼而不斷拓展他們的思維,順利增強教學的效果。
(二)便于學生理解,提高教學有效性
由于學生的認知水平有限,在學習物理知識時往往會存在理解難度大的問題,不利于其學習成效的提升。所以為了打破此僵局,教師可以設計生活化教學活動,將具體的知識點和現實生活中的案例聯系起來,一方面可增加學生的熟悉感,緩解他們的畏難心理,另一方面也能讓學生結合個人已知的信息去探究未知的知識,通過循序漸進地分析獲取準確的信息,進而提高他們的學習效率。
二、組織物理生活化教學活動的策略
(一)將生活化理念與情境教學模式相結合
針對具體的物理知識點,初中教師可以構建生活化的教學情境來輔助學生學習,以便營造寬松的課堂氛圍,讓學生在興趣的驅使下主動展開探究。比如,教師在講解《升華和凝華》這一節的內容時,就可以結合實際生活舉例,使用多媒體設備為學生展示北方冬天的冰花、秋天的霜以及夏天打開雪糕袋子時看到的白色“粉末”,還可以展示舞臺上的“霧氣”等,之后可以借助動態演示的方式為其呈現出物態變化的具體過程,從而讓學生結合實際生活中的各種現象理解升華、凝華的概念,并能夠據此對不同的物態變化現象進行判斷,有助于切實提高他們的學習效率,在生活化情境中推動其物理素養的穩定提升。
(二)結合實際生活設計物理實驗探究活動
物理知識比較抽象,學生理解起來難度較大,因此教師往往需要借助實驗教學活動來幫助學生解讀和分析。這時,教師可以結合實際生活設計實驗教學環節,以便有效調動學生的參與興趣,同時讓他們在探究中把握物理知識和生活之間的關系,形成良好的動手能力、應用能力。如,教師在講授《家庭電路中電流過大的原因》時,就可以提前設計一個模擬家庭電路的裝置,并在其中加入冰箱、電視、空調、洗衣機等元素,然后引導學生進行實踐操作,在關閉電路、打開電路的過程中記錄實驗數據,同時對可能造成的后果進行猜想并驗證,進而以更為直觀的方式輔助學生快速理解知識,不斷提升其學習的有效性,并引導他們在日常生活中樹立安全用電的意識。
(三)布置生活化的實踐任務要求學生探索
除了課堂上引導以外,初中物理教師還可以要求學生于課下開展生活實踐活動,以此增強他們的遷移應用能力,從整體上提高本學科的教學效果。例如,教師可以根據《滑輪》這一節的內容組織實踐活動,要求學生到課下選擇合適的生活素材,自主設計和制作一個小滑輪,并拿到班級中分享,看誰的成品更加精巧、有用,也可以要求學生在生活中利用相應的素材去探究物體的浮沉條件,有利于促使他們主動運用學習過的理論知識以及技巧進行探索,從而不斷提高其學以致用能力,使之在生活化實踐中形成良好的學科素質。
三、結束語
組織生活化教學活動是落實教育改革工作、提升學科教學質量的有效途徑,對于學生自身的發展也十分重要。在當前的教育背景下,初中物理教師必須積極調整個人的教學理念,關注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體驗,靈活使用生活化教學模式輔助他們學習和探究,從而不斷激發其學習和探索物理知識的興趣,引導他們在參與過程中掌握更多學習方法和技能,并有效強化其科學探究意識和實踐應用能力,進而從根本上推動他們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陸洪明.初中物理教學生活化的認識與實踐[A].教育理論研究(第十輯)[C].2019.
[2]吳坤輝.試論初中物理教學生活化的認識與實踐[J].新課程導學,201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