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時代的教育發展規劃中,對人文素質教育有了一個更加明確的說明,對任何學習階段的學生來說,人文素質教育的滲透都是非常有必要的。針對大學英語教育而言,要從多方面滲透人文素質教育,這樣可以有效提高大學生的綜合素養。基于此,本文從大學英語教育的角度出發,對大學英語人文素養教育存在的問題進行了詳細的概述,并闡述了相關解決對策。
【關鍵詞】大學英語教育;人文素質教育;解決對策
【作者簡介】鄧芳(1979.07-),女,四川瀘州人,四川外國語大學重慶南方翻譯學院英語學院,講師,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語言學與應用語言學。
人文素質教育是現代教育最為重視的一個板塊,人文素質教育對于學生未來的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日常教學中,人文素質教育的滲透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大學英語中的人文素質教育更偏向于文化的交融,人文素質教育可以讓學生更加直觀地感受英語的魅力,在學習過程中,逐漸深化對知識的理解能力,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人文素質教育有著直觀的作用體現,但在與大學英語教育的融合中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這種局限性弱化了人文素質教育作用的發揮。
一、大學英語教育中開展人文素質教育的必要性
人文素養是培養學生綜合素養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從道德層面和自我修養層面來說,人文素質教育可以起到很好的引導作用,人文素質教育滲透于生活,就會對人的生活習慣產生影響。人文素質包含著對一個人思想、意識、行為各個方面的規劃,人文素質教育是現代教育的必然趨勢,對人們價值觀和世界觀的樹立有著深遠的影響。人文素質可以通過某些介質進行培養,多閱讀一些人文書籍,觀看一些人文視頻,在潛移默化中熏陶自己的品格,在這樣的學習過程中逐漸豐盈自己的內心。
大學英語教育是大學生學習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大學英語教育充實了學生的學習生活,帶給學生更多學習體驗感,開闊了學生的眼界和視野。在對大學英語進行學習的過程中,學生對國外的文化和生活習俗有了大致的了解,埋下向往美好生活的種子,逐漸確立學習目標,使之更加堅定學習的信心。大學英語教育是中西方文化交融碰撞的過程,思想的交融會讓學生產生更多的遐想,這是學生對自己逐漸認知的過程,重新定位人生意義和人生目標,進一步提升自我標準。大學英語教育具有一定的廣泛性和包容性,人文素質教育的滲透會使得英語教育更加全面、完善,給予學生學習更多的可能性。
人文素質教育更偏向于學生主體的凸顯,重視學生的主導地位,因此大學英語教學中的人文素質教育可以弱化應試教育模式的影響,使學習成績不再確定學生能力水平的唯一因素,讓大學生有更多的時間去做自己想做的事,這樣也更加符合我國現代教育的發展需求,因為降低了成績對學生的影響,學生學習英語會更加主動,也更容易感受到英語學習的魅力。
二、大學英語人文素質教育存在的問題
我國推行大學英語人文素質教育已經有很長一段時間了,但調查結果顯示,能夠真正達到人文素質教育效果的少之又少。我國的教育歷史非常悠久,很長一個時期采用的是應試教育模式,應試教育貼合我國國情,具有一定的應用性,但隨著國家的快速發展和科學技術的進步,傳統的應試教育已經不符合現代教育發展需求,人文素質教育是現代教育的發展重點,但短時間內無法實現人文素質教育的全面普及,因為應試教育的影響是深遠的,不可能因為人文素質教育的出現就消失,這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總的來說,大學英語人文素質教育主要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大學英語教育中對于人文素質教育的落實不到位。大學英語教育涉及的內容比較多,要想全面滲透人文素質教育,需要從基礎層面加以改進優化,改變傳統的英語教學模式,制定全新的英語教學評價模式。目前很多大學仍采用單一的試卷評比機制,偏重于卷面成績,這就使得人文素質教育難以滲透于大學英語教育中,使學生的眼界無法得到拓展,所以對英語考核機制的改革是非常有必要的。
人文素質教育對老師的知識水平要求較高。老師是英語課堂上的引導者,對學生能夠起到很好的引導作用,所以老師的作用是無法被替代的。人文素質教育包含的知識范圍比較廣,現在很多老師都是應試教育培養出來的,所以對人文素質教育的了解非常有限。在時代快速發展的情況下,老師沒有及時更新教學理念,也沒有創新教學方式,就無法讓學生感受知識的可創性,無法將有趣的知識帶入課堂教學中,學生所能學到的知識就比較有限。大學英語教育更多的是對學生思維的引導,老師自身的知識水平不高,就無法對學生的思維進行正確的引導,還會限制學生的思維發展。
作為大學生,他們有充足的時間去了解外界的事物,畢竟人都是有好奇心和探索欲的。不過,有些大學生思想上不求上進,總想不勞而獲,再加上社會不良風氣的影響,使得不少大學生對于大學英語沒有學習興趣,對于其他課程的學習也毫不上心,在這部分學生的認知中,他們只是為了獲取一張畢業證書,便于以后找工作,如果這樣的思想被固化,那么學生就會放棄英語學習,非常不利于人文素質教育的開展。
三、大學英語教育中提高人文素質的策略
在大學英語教育中,影響人文素質教育滲透的因素有很多,只有正確劃分影響因素,采取針對性措施,才會使人文素質教育在大學英語中達到全面滲透。大學英語是一門綜合性強的科目,大學英語老師要有較高的知識運用能力才能教好學生。在現代教育發展的背景下,提升大學英語老師的綜合素養和知識水平是非常有必要的,只有提高了大學英語老師的人文素質,他們才知道如何更好地將人文素質滲透于英語教學中。大學英語教學中的人文素質教育,要從多方面做好基礎工作,將教學內容與素質教育方式結合起來,通過文化對比讓學生更直觀地感受到知識的沖擊感。大學英語老師是學生學習英語的引導者和指導者,老師通過對文化的呈現和對習俗的講解,進一步拓寬學生的眼界視野,讓學生有更高的學習追求,這正好符合人文素質教育的發展需求。
老師在上英語課的時候,要注重對中西方文化的體現,采取合適的方式將中西方文化的差異展現出來,讓學生對中西方文化有一個直觀的了解。不同的國家有著不同的文化特征,文化一個國家的靈魂,它包含著一個國家的發展歷史和人文情懷。對大學英語教學而言,更多的是要體現出中西方文化的差異,對比性學習可以讓學生更加全面直觀地了解國外的文化知識,尊重不同的文化。這樣的學習過程,可以開拓學生的眼界,提高學生對文化的欣賞水平,讓學生的綜合素養得到全面提升。只有尊重文化差異,才能欣賞到文化的美好,如果不了解文化,純粹以個人思想評定,那么便無法感受到文化的深度魅力。比如,不了解意大利文化習俗,就無法欣賞《大衛》中呈現出的力量之美。只有不斷學習,才能將中西方文化融會貫通,更加直觀地感受到文化的魅力。
現代教育的多樣化發展賦予了大學英語學習更多的可能性,大學英語學習不能僅僅局限于考試。傳統的應試教育比較注重學生的考試成績,很多時候是以成績論事,這樣的教育過于片面化。成績是重要,但學生人格品質的形成更重要,老師要改變傳統的應試教育理念,英語學習不要再局限于考試成績,將英語學習進行拓展,挖掘學生的興趣愛好,拓寬學生的知識見解。興趣是學生最好的老師,老師要采用恰當的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能夠主動地了解英語、學習英語,隨著學生對英語學習的加深,學生的欣賞水平會逐步提高,學生對英語的認知會更加全面。老師要多多利用多媒體,將英語知識以可視化的方式呈現出來,播放一些輕緩的音樂,讓學生以一個放松的姿態去傾聽,在這種狀態下,學生更容易感受到“音樂之聲”的魅力。英語學習是一個綜合性過程,可以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讓學生的談吐更加得體,對學生以后的人生發展具有一定的促進作用。
在英語課堂教學中,要采用靈活多變的教學模式進行教學。現代教學注重對多媒體的運用,大學英語教學中要合理利用多媒體。傳統的英語教學過于單調化和片面化,所講的知識內容基本來自書本,存在很大的局限性。現代教育賦予英語教學更多可能性,使得英語教學不再單調化,可通過多媒體將西方文化進行呈現和表達,讓學生有一個直觀的了解。英語課堂上可以播放一些西方文化視頻或者經典影視作品,在觀看完視頻之后,讓學生自由發揮,談談各自的觀后感,在這個互動過程中,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的同時也可以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對于學生提出的問題,老師要耐心回答,文化的體現方式有很多種,如視頻、音樂、書籍等,學生課后可以多多自主學習,通過學習來陶冶情操,提高文化欣賞水平。
對現代教育中的人文素質教育而言,要從基礎上做好準備工作,人文教育的滲透是一個長期過程,學校要改變傳統的英語考核機制,即單一的試卷測評機制,人文素質教育注重學生多方面的協調發展,而試卷測評機制讓學生不得不花更多的時間在學習上,弱化了興趣培養和體能訓練。試卷測評機制還存在很多問題,一些英語表達能力強的學生在試卷測評機制中的表現并不好,這并不是學生的問題,只是測評機制的設計不合理,它太過于強化測評結果,進而忽略了學習過程。如果這些英語表達能力強的學生測評成績比較差,就會嚴重打擊他們學習英語的自信心,學生容易陷入自我懷疑、自我否定的心理認知中,這與人文素質教育的理念相悖。基于此,人文素質教育的改進,要從考核機制入手,將試卷測評分化為多個方面的綜合測評,包括課堂表現、出勤率、平時作業、考試成績等,這樣的測評方式更加科學合理,也更容易讓學生接受。
四、結語
在大學英語教育中,人文素質教育的滲透是一個漫長的過程,要做好各個方面的準備工作,加強對學生人文素養的培養,為學生未來的發展提供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孫楠.淺談大學英語教學中人文素質教育的滲透[J].和田師范專科學校學報,2008,28(2):244.
[2]張洪生.淺談大學英語教育中人文素質的滲透與培養[J].太原城市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1(06):88-89.
[3]謝敏.大學英語教育中的人文素質教育探析[J].貴州工業大學學報,2008,10(6):154-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