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歡樂
【摘要】《中國近現代史綱要》是高校的一門公共必修課,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在實際教學過程中,《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程教學效果還不太理想,需要進一步的改革。本文以問題意識為視角,通過分析問題意識在《中國近現代史綱要》教學中的重要性和運用現狀,對《中國近現代史綱要》教學改革作一探討。
【關鍵詞】問題意識;《中國近現代史綱要》;教學改革
高等教育以培養專業型和創新型人才為主,而問題意識作為創新思維的核心要素,是高等教育尤為關注的。《中國近現代史綱要》作為高校的一門公共必修課,在培養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和正確的歷史觀方面有著重要的意義,但從實際情況來看,問題意識在《中國近現代史綱要》教學中的運用和實踐還有待進一步提高。
一、問題意識在《中國近現代史綱要》教學中的重要性及運用現狀
(一)重要性
《中國近現代史綱要》作為培養學生正確認識歷史的課程,將問題意識運用于其教學實踐中十分重要。
問題意識視角下,《中國近現代史綱要》教學的開展,需要在教學過程中體現出學生的主體性,讓其成為課堂的主人。在傳統的教育教學上,教師作為傳道授業解惑的載體,是課堂教學的絕對主導者,而學生只是被動地接受信息,缺少參與課堂教學的主動性。隨著教育事業的不斷改革,高校更加強調學生要基于自身能動性展開學習,以取得更好的學習效果。通過在教學中運用問題意識,可以驅動學生養成自主學習的習慣,因為從問題的提出到解決方案的提出,都是由學生全程參與的。
《中國近現代史綱要》包含了大量的歷史事件和歷史線索,具有很強的邏輯性,且由于時代的局限性和發展性,分析一個歷史事件一定要置于當時特定的背景下,同一歷史事件在不同時期有不同的考量,因此這門課程需要以問題意識為基點進行教學。一方面,教師以問題意識培養為出發點,改進教學方法,豐富教學內容,調整教學方式,進行有針對性的教學,從而提高教學效率;另一方面,學生以問題意識為出發點,重視和體現學生作為課堂主體的作用,重新審視和定位教師與學生之間的關系,能夠針對自己不懂的問題進行探究,而不是全程接受老師傳授的知識,這樣既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和專業性,還能夠活躍課堂氣氛,增強課堂的趣味性。
在教學中對問題意識予以貫徹,可以促進學生的創新思維,讓學生逐步形成創造力且不斷提高創新水平。基于問題意識的教學,能夠讓學生從多方面發現問題和思考問題,如某個歷史事件背后原因的探究與分析,能夠讓學生更加全面地看待這一歷史事件,進而更好地理解由這一歷史事件帶來的連鎖反應。提出問題是激發學生創造性思維的前提條件,要求學生能夠打破常規思維和定勢思維,多視角地對問題進行思考,以便能夠提出不同于他人的想法和觀點。
(二)運用現狀
雖然問題意識近些年來被廣泛地運用于各高校課程教學中,但是就《中國近現代史綱要》的教學現狀來看,問題意識的教學實踐還存在著一些問題。一是許多教師受傳統的教學觀念和教學模式影響過深,仍以傳授式教學為主,在課堂上很少提問學生;二是雖然部分教師意識到培養學生問題意識的重要性,但卻在實踐中淺顯地將提問學生與問題意識教學等同起來,從而造成了問題堆積的課堂現象;三是雖然一些教師能夠有意識地對教學內容進行問題設計,但是忽略了問題之間的聯系和層次性,使學生的思維無法得到循序漸進的發展;四是部分教師只重視向學生提問,然后讓學生去解決問題,而忽視了啟發和引導學生提出問題,這樣的教學具有片面性;五是部分教師還沒有轉變教學觀念,課堂教學還停留在灌輸式階段,在問題意識視角下,教師應該自覺轉變角色,不僅僅作為知識的傳播者,還要作為課堂教學的組織者,激發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給予學生思考、聯想、創新的啟迪,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性思維。
二、問題意識視角下推動《中國近現代史綱要》教學改革的措施
(一)教師應樹立問題意識
教師作為教學過程中的引導者和啟發者,自身樹立問題意識非常重要,因為只有教師自己具備問題意識,才能讓問題意識切實運用在教學活動中。《中國近現代史綱要》是一門以我國近現代的歷史知識為主要內容的課程,而歷史則是一門以史料為基礎的學科,具有嚴謹性、客觀性、時代性,由于在考古過程中不斷發現新的歷史文物,專家和學者經過研究也會不斷地提出新的問題和得出新的研究結論,所以《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程教師應該樹立問題意識,關注史學界的最新動態,保持繼續學習的態度,不僅要對歷史發展過程中不斷出現的新問題進行思考和考證,而且還要根據新的發現和研究提出新的問題。只有教師具備問題意識,知道該怎么樹立問題意識,才能不斷豐富自己的知識儲備,從而將收獲的知識運用到教學實踐當中,根據史學界的動態更新自己的教學內容,使《中國近現代史綱要》教學能夠與時俱進。
(二)教師應根據教學內容設計有利于啟發學生思維的問題
當教師具備了一定的知識儲備時,還需要根據教學內容精心設計問題,這關系到學生的思考方向和思維發展。要培養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就要引導學生通過歷史事件思考背后的歷史原因和歷史現象,進而思考歷史發展的規律,因此歷史問題的設計也應環環相扣,使學生能夠通過分析具體的歷史事件和案例,深刻理解當時的社會背景,激發創新思維。
因為學習《中國近現代史綱要》的大部分學生都是非歷史專業的,因此教師提出的問題應循序漸進,使學生有一個思考遞進的過程。首先要從中國近現代史上的幾個總問題入手,如中國近代史上的反侵略斗爭有哪些?為挽救民族危機,農民階級、資產階級、地主階級做出了哪些努力?中國共產黨的誕生為什么給中國革命帶來了新的生機?國共的合作與對峙分別是哪幾個時期?中國為什么能夠取得抗日戰爭的勝利?讓學生通過思考這些問題,明白中國近現代史上各個時期的時代特征。然后針對具體的教學內容,教師再設計能夠啟發學生思維的問題,讓學生通過問題跳出固有的思維方式,站在更深刻、更全面的角度去認識歷史、思考歷史。
(三)營造輕松愉悅的學習氛圍,創造問題探究的教學環境
要在教學中有效達到培養學生問題意識的目標,還需要引導學生發現問題,并且可以通過提出問題、思考問題,最終提出自己的見解。所以,要營造愉悅輕松的學習氛圍,給問題探究創造環境,助力于教學活動的開展。
很多學生害怕在課堂上回答問題和提出問題,因此,高校教師要轉變自己的角色,充當教學過程中的輔助者和引導者,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將學習的自主權交還給學生,如教師可以進行專題式教學,在幫助學生把這一專題的知識進行串聯之后,提出具有深層意義的問題,讓學生單獨進行思考或是以小組進行討論,并鼓勵學生以老師提出的問題為中心發散思維,進一步提出新的問題。當學生提出新的問題或是見解后,教師應給予積極的回應,對學生能夠主動提出問題和自己的見解這一行為表示肯定,并對學生提出的問題和見解進行有針對性的評價,最好是能引導學生發現自己所提問題和見解中的不足和優勢,這樣學生才能進一步地進行反思。
(四)延伸課堂教學,使學生養成基于問題意識的學習習慣
《中國近現代史綱要》的教學時間是有限的,只占用了一個學期,因此,要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教師還應有意識地將該課程教學延伸到課堂之外,逐步培養學生基于問題意識的學習習慣。如利用微信建立群聊,隨時向學生分享最新的史學動態,并針對史學動態提出問題讓學生進行思考和討論;利用微博創建話題,讓學生圍繞話題搜集資料、提出問題,并互相解決問題;還可以利用抖音,將歷史事件制作成短視頻,并在視頻的最后提出問題,創新問題意識教學的延伸方式,吸引學生的注意,從而進一步啟發學生思考。
三、結語
綜上所述,《中國近現代史綱要》教學需要進一步改革,才能有效地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首先教師應從自身出發,樹立問題意識,改革教學方式,然后還要將問題意識教學從課堂延伸至課外,以使學生逐漸養成思考和探究的習慣。
參考文獻:
[1]張文燕.高校課堂提問主體的轉變:從教師走向學生[J].成都師范學院學報,2015(05):18-20.
[2]毛艷.“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程教學模式創新探索[J].文教資料,2016(23):170-172.
[3]趙麗娜.問題導入式專題教學方法——在《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程教學改革中的嘗試[J].現代經濟信息,2019(01):466.
[4]習近平.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N].人民日報,2019-03-19(1).
[5]董一冰.參與式教學在“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程教學中的運用[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3(3):189-191.
[6]易振龍.宏微之辨:“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教學的著力點[J].思想政治教育導刊,2019(6).
[7]李志偉.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程教學現狀調查研究[J].才智,2019(9).
[8]陳磊.情境教學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的應用[J].教育探索,2014(9):116-117.
【本文系黃河交通學院科研創新團隊基金項目“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研究團隊”(2020TDZZ09)的階段性成果】
(作者單位:黃河交通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