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燕語
摘?要:在應試教育中,教師往往只關注學生成績的提高,忽視了對學生思想道德品質的培養,而小學階段的學生生活閱歷淺,再加上心智尚未成熟,不具備明辨是非的能力,這便極易導致學生受到社會不良風氣的影響而形成錯誤的人生觀和價值取向。因此,將德育教育滲透于學科教學之中,既有其重要性,又有其必要性。基于此,本文就對德育教育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滲透路徑作簡要闡述。
關鍵詞:德育;小學語文;目標;直觀;評價
語文學科具有豐富的人文內涵,對人們精神領域的影響是深遠的,語文課堂便是一個開展德育教育的理想場所。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應注意文本內容的目標導向,將德育教育擺在與認知教育同等重要的地位之上,對教學過程中一切可以利用的德育因素進行充分挖掘,以使學生初步具備明辨是非、善惡、美丑的能力,在潛移默化之中提高社會主義覺悟,從而實現教育教學融為一體。
一、根據文本內容,確立德育目標
試想,如果沒有明確的目標作為教師教學的前提和指引,就勢必會在極大程度上令課堂教學陷入無序狀態。因此,為使德育滲透更富成效,教師必須要把握好文本內容的目標導向,對其中豐富多彩的德育素材進行多角度挖掘,繼而在此基礎上確立德育目標,這樣才能理清上課的思路,才能促進德育目標更好地達成與實現。
在教學每篇課文之前,我會從不同角度挖掘德育內容,確定作者想要達到的德育目標,繼而據此展開教學。例如,在教學《桂花雨》一文時,體會母親說的“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鄉院子里的桂花”是本課的教學重點。為達到這一德育目標,在教學過程中,我先是讓學生透過文字了解了桂花的樣子,并利用課件出示了桂花樹和梅花樹的對比圖,以引導學生體會桂花樹“笨笨的樣子”的可愛,以及作者對桂花的喜愛。之后,我抓住“浸”字,引導學生體會了桂花的香和甜,并通過表演搖桂花的情景,使學生感知了作者當時的心情。這樣,通過在德育目標的指引下有序開展教學,不僅提高了課堂的教學效率,而且還使學生更加深入地理解了母親話里的含義,切身體會了作者對童年生活的懷念和對家鄉的懷念。
二、通過直觀呈現,強化德育效果
在當前的語文教學中,情境創設日益成為一種常見的教學手段,其在深化學生理解認識、優化課堂教學效果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應善于結合學生的認知特點和語文的學科特點創設良好的德育情境,將文本中用語言文字所描繪的畫面以直觀化的形式呈現出來,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強化德育渲染效果。
在教學《草原》這篇課文時,我先是在草原歌曲的渲染下,讓學生觀看了草原的風光片,以使學生直觀感受草原的美麗、遼闊。為進一步豐富學生的感性認識,在接下來向學生講解文本內容的過程中,我讓學生從文中找出具體描寫,并邊讀邊想象。之后,我運用信息技術為學生展現了相關畫面,并指導學生圖文對照,讀文賞析。這樣,通過借助信息技術直觀呈現文本情境,不僅給了學生新穎、有趣的學習體驗,而且使學生感受了內蒙古草原的自然風光和民族風情,激發了學生熱愛草原和草原人民的感情。
三、改革評價方式,規范道德行為
受應試教育觀念的影響,語文學科向來是以分數作為評價學生學習成果與能力素養的主要,甚至是唯一方式,此種單一的評價方式忽視了學生的主體差異和個性發展。而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教師還應特別注重評價的積極意義,在充分遵循學生認知差異的前提下,將德育融入評價之中,以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情感,有效規范學生的道德行為。
為提升學生的道德修養,我從不將成績作為唯一的評價標準,而是在此基礎上將學生的課堂表現和道德水平納入了評價體系之中,力求公平、公正地評價學生,讓學生切實感受到教師的理解和關注。對于學生在課堂上或生活中的不道德行為,我會對其加以及時糾正,引導學生認識到哪些行為是道德的,哪些行為是不道德的,進而充分發揮評價的作用和功能,達到規范學生道德行為的目的。其次,我還尤為注重評價主體的多元化。比如,在對學生的習作進行評價時,我會先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互評,再讓家長進行評價,最后我則會在融合多方意見的基礎上給出綜合分數,學生便可以根據他人評價對自己的習作進行修改。這樣,通過創新評價方式,不僅調動了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情感,在無形之中向學生滲透了德育教育,而且還有利于促進學生的個性形成與全面發展。
正所謂“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將一個無知的孩童教育成為一個正直善良而又具備各種能力的高素質人才是一項長期且艱巨的系統性工程。作為小學語文教師,我們應將語文教學與德育教育聯系起來,本著“既教書又育人”的意識和“造就一代新人”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做到寓德育教育于知識講授之中,以促進學生的健康、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潘秀紅.試論德育教育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體現[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7,14(09):156.
[2]李卷石.小學語文教學滲透德育的策略分析[J].西部素質教育,2016,2(13):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