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秋梅 李娟

【摘 要】 目的:分析預見性護理干預在早產兒預防顱內出血的作用價值。方法:選取2018年1月到2019年10月86例早產兒為研究對象,分為對照組及觀察組,對照組采取一般性護理,觀察組采取預見性護理,比較兩組產后出血情況以及新生兒行為神經情況。結果:干預后觀察組患兒的顱內出血發展控制結果優于對照組;干預護觀察組患兒的新生兒行為神經評分為(38.5±1.2)分,對照組為(34.0±1.0)分。結論:早產兒護理干預中采取預見性護理模式可有效降低顱內出血情況,對于保證新生兒正常生長發育具有顯著性意義。
【關鍵詞】 早產兒;顱內出血;預見性護理
【中圖分類號】 R473.74 ? 【文獻標志碼】B ? 【文章編號】1005-0019(2020)17-122-02 ?隨著科學技術進步使得早產兒的成活率獲得明顯的提升,但生活質量還有待進一步改善,早產兒容易留下智力低下、腦癱、視力障礙衱共濟失調等情況,而導致以上情況發展主要原因為顱內出血。因此在對早產兒進行搶救同時減少顱內出血幾率是減少后遺癥的重要方式。預見性護理是一種先前式護理模式,要求對于潛在問題進行早期護理,預防不良事件發生,本次筆者重點分析預見性護理干預在降低早產兒顱內出血發生率中作用價值。
1 資料來源
1.1 基礎資料 選取我院2018年1月到2019年10月收治的86例早產兒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對照組及觀察組,對照組男21例,女19例,胎齡31.2-34.7周,平均(32.3±1.5)周,出生體重1657-2020kg,平均(1820±101)kg,觀察組男23例,女17例,胎齡31.9-35.6周,平均(33.5±1.7)周,出生體重1705-2109kg,平均(1899±115)kg,分析兩組早產兒一般資料差異不顯著,本次護理干預等措施經患兒家屬同意。
1.2 方法 對照組護理干預模式為常規流程護理,即觀察患兒生命體征、用藥護理以及基礎生活護理等。觀察組采取預見性護理措施:(1)體位護理。采取頭高腳低體位模式,頭部抬高30°時顱內壓最低,在護理操作護理睡眠狀態下均保持嬰兒頭部中線位,即頭部和軀干保持同一直線。為早產兒翻身護理時一手托住頭頸部,一手托住腰臀部,雙手同時將身體發展,更換尿布時不可將雙腿抬過高。(2)減少疼痛刺激。疼痛刺激可導致心率和血壓等升高,而相關研究顯示心率以及血氧飽和度增加與顱腦損傷以及顱內出血具有相關性[1]。盡量減少侵入性操作,對于出生質量較低、重度缺氧以及窒息患兒需要建立規范靜脈通道,并使用PICC靜脈通路,減少頻繁針刺引發疼痛。(3)疼痛護理。出現疼痛刺激時應及時采取相應護理,減少疼痛引發哭鬧。比如穿刺疼痛時需要加強按摩護理,減少患兒心理恐懼心理以及疼痛刺激;侵入性操作過程中可采取兩位護士配合方式,其中一位安撫,一位操作;并使用玩具等轉移患兒注意力;疼痛明顯哭鬧患兒需要及時給予擁抱安撫。(4)減少哭鬧。過度哭鬧會阻礙靜脈血回流,增加腦室學流量,引發顱內出血,采取鳥巢式護理模式增加早產兒舒適感。(5)設置安靜時間段。每日19點到次日早上7點降低室內噪音并控制光度,減少醫護人員活動,減少對于嬰兒接觸,從而減少波動性腦血流。
1.3 觀察項目 早產兒病情穩定后采取核磁檢查是否具有顱內出血情況。顱內出血按照Paolie分度法分為4個等級,Ⅰ度為單純腦室管膜下發生基質出血或者少量腦室出血,Ⅱ度為出血進入腦室;Ⅲ度為腦室內部出血伴隨腦室擴大;Ⅳ度為腦室擴大并且腦室旁白質損傷等[2]。
新生兒行為神經(NBNA)測定神經情況,共20項,包括對光習慣形成、安慰、對紅球反應、對聲音反應等,每一項0-2分,得分越高說明神經狀況越好[3]。
1.4 數據分析 組間數據納入統計學分析軟件SPSS20.0中分析,t分析以及X2分析分別計算計量和計數資料,計算水準為α=0.05。
2 結果
2.1 顱內出血狀況 患兒病情穩定后進行頭顱CT掃描,結果對照組Ⅰ度7例,Ⅱ度5例,發生率為30.0%(12/40);觀察組Ⅰ度3例,Ⅱ度1例,發生率為10.0%(4/40);兩組差異顯著(X2=11.02,P=0.001)。
2.2 兩組NBNA狀況比較 干預前兩組得分差異不顯著,干預后得分均升高,觀察組優于對照組,結果見表1。
3 討論
顱內出血為早產兒常見并發癥,也是引發患兒發育遲緩以及神經功能障礙甚至死亡主要原因,臨床研究顯示極早產兒中約有20%-25%出現顱內出血,出血后腦室擴張的病殘率為50%-75%[2],因此需要積極干預降低顱內出血情況。
預見性護理根據初診或者入院患者早期評估判斷,并對于潛在或者可能發生危險開展針對新干預措施從而達到降低不良事件發生目的。本次通過體溫護理可降低低體溫刺激引發顱內出血、頭高較低體位護理降低血流回腦量、減少疼痛刺激以及哭鬧可減少心率加快等導致顱腦損傷以及顱內出血幾率、采取安靜環境護理模式可給予患兒安靜休息環境,減少環境刺激引發波動性腦血流。經以上干預模式后觀察組早產兒腦出血率明顯低于對照組,且新生兒行為神經狀況更優,說明采取預見性護理干預措施可有效降低其顱腦出血,對于預后具有積極意義。總之,早產兒護理中采取預見性護理對于減少顱內出血具有明顯作用,值得推廣使用。
參考文獻
[1] 張玉俠. 實用新生兒護理學[M]. 第1 版. 北京: 人民衛生出版社,2016: 238.
[2] 段淼,鄭興惠,何清.顱內出血早產兒腦血流動力學早期監測的臨床價值[J].中國新生兒科雜志,2015,(3):212-214.
[3] 余捷文,金偉.發展性照顧理念在NICU早產兒護理中的應用[J].護理學報,2018,15(2):64-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