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珊 徐元國



摘要:“自由貿易試驗區”和“長三角”發展都上升為國家戰略,兩項戰略的功能定位高度一致。加強兩者的有機對接和戰略聯動,將為我國新一輪的改革開放提供有力支撐。長三角地區應充分利用好自貿試驗區的經濟增長效應、輻射與集聚效應、政策示范效應以及產業聯動效應,堅持錯位競爭、協同發展,從而實現長三角更高質量的一體化發展。
關鍵詞:自貿區;長三角;一體化
中圖分類號:F062 ? 文獻識別碼:A ?文章編號:2096-3157(2020)20-0100-03
一、引言
在全球經濟新形勢下,為了推動國內經濟轉型升級、深化體制機制改革、擴大對外開放水平,我國于2013年至今,前后分為五個批次,陸續設立了18個自由貿易試驗區,旨在以開放倒逼改革,促進新一輪的改革開放,打造貿易便利化、金融國際化、投資自由化、市場法治化的經濟高地。
長三角區域以全國2.2%的土地和11%的人口,創造了1/5的全國GDP、1/4的進出口總額以及1/3的港口貨物吞吐量,是我國的經濟高地。2018年11月,在第一屆進口博覽會上,習近平主席提出“將支持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長三角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較高,創新能力較強,對外開放水平較高,科教文娛資源豐富。未來時期里,長三角地區通過與自貿試驗區協同發展,可以實現更高質量的一體化發展,為我國經濟增長提供新動能。
近年來,“自貿試驗區”和“長三角一體化”備受學術界關注。大量學者研究分析了“自貿試驗區”的經濟效應、發展現狀,以及對未來的展望。喬依德(2015)系統剖析了自貿區的三大效應——外溢效應、示范效應和延續效應。曹旭平等(2016)認為上海自貿試驗區的制度創新在短期內會對周邊地區經濟產生明顯的虹吸效應,但長期內會產生創新外溢效應。盛斌(2017)總結了自貿區的建設成果,同時指出自貿區存在開放程度有待提高,制度創新的實質和發揮需要進一步提升,為建設自貿區升級版提出建議。許多關于長三角一體化的文獻,側重于對長三角一體化個別維度的分析和政策建議。傅兆君等(2015)、湯蘊懿(2016)、吳佩等(2018)、張學良等(2018)、于迎等(2018)、曾剛等(2018)、黃征學等(2018)研究了長三角的資本市場、產業、公共服務、城市、市場、通關、城鄉等方面的一體化。
也有學者對自貿試驗區深化改革與長三角一體化建設之間的關系進行了初步探討。楚天驕(2013)認為上海自貿試驗區建設與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是相輔相成的過程,于立新等(2015)認為,應該充分借助上海自貿區的平臺優勢,為自貿區和長三角產業鏈對接助力。郭偉南(2016)探討了產業分工和專業化生產對生產率提高的影響,論證了上海自貿區對長三角經濟一體化的深遠影響。徐美娜(2016)認為在長三角協調發展中,上海自貿試驗區可以發揮制度改革示范效應、產業聯動效應和輻射外溢效應。
二、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現狀
長三角一體化戰略的實施,將通過市場、產業、政策的融合,打破經濟、地理和行政壁壘。目前,長三角地區的一體化水平在國內相對領先,但距離真正意義上的一體化還存在著不小的距離,有許多亟待解決的問題。
1.“一核五圈四帶”網絡化空間布局
作為“一核多中心”的城市群,上海在長三角城市群中發揮著龍頭帶動作用,通過向周邊中心城市的輻射作用,引領著“五個都市圈”的同城化發展和“四個發展帶”的聚合發展。由表可知,“五大都市圈”經濟實力雄厚,貢獻了長三角區域一半的GDP。并且,長三角區域人口密度較大,人口聚集能力強。
長三角各區域按照自身區域特點進行布局,形成了“一核五圈四帶”的戰略布局。然而,“五大都市圈”尚未形成協同發展,各城市群在發展過程中側重于自身能量的積攢,使得諸多合作措施不能落地。并且,“四大發展帶”之間缺乏聯動發展機制,未能形成一個統一的體系。只有實現了“一核五圈四帶”的協同發展才能促進長三角地區實現更高質量的一體化。
2.專業化分工不明確,產業趨同明顯
長三角地區一體化發展中另一個問題是產業趨同較為明顯,沒有形成分工協作的一體化發展態勢。為了測定長三角產業結構相似度,本文使用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的國際工業研究中心提出的結構相似系數。具體測算公式如下:
由圖1可知,長三角各區域間產業相似系數都大于0.86,說明江浙滬皖產業結構相似度高,存在明顯的產業趨同現象。作為“龍頭”的上海重點發展服務業,第三產業占比接近70%。蘇浙皖地區產業結構趨同的形成,有發展條件和發展背景相似,經濟發展的路徑依賴等客觀原因。一體化發展并不是同質化發展,強調的是區域內部的產業分工與均衡協調,避免低水平惡性競爭。
3.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有待加強
擁有完善的現代綜合基礎設施體系是實現一體化發展的內在要求。但是目前長三角地區交通發展不均衡,區域間、各交通方式間相互割裂,距離實現 “四網融合”的目標還很遠。長三角各地區之間的物流和人員出行成本較高,使得公共資源不能得到充分的利用,資源要素流動不暢。政府在建設和規劃時,頂層設計不足,缺乏與鄰近地區的溝通交流,造成不同運輸方式的配套銜接欠佳。
4.協同創新共同體尚未形成
首先,協同創新的激勵機制不健全。各地政府為了追逐自身政績,對科技創新成果進行地方保護,造成市場分割和創新主體惡性競爭等現象。其次,受到行政區劃壁壘與既有利益格局的影響,跨行政區域的合作模式仍然很薄弱。創新要素流通不暢,存在條塊分割、資源分散的現象,缺乏區域統籌規劃和資源整合。最后,長三角地區科技創新成果豐碩,但科研成果轉化速度緩慢,研發機構和高等學府R&D經費中企業資金的比重并不高,產學研協同創新空間較大??偟膩碚f,要實現長三角協同創新,最重要的就是打破行政區劃的限制,設立跨區域機構頂層設計,建立創新成果長效共享機制。讓上海發揮龍頭作用,蘇浙皖地區各揚所長,形成互相促進、錯落有致、梯度有序的區域創新體系。
三、自貿區改革深入對長三角一體化的影響
自貿試驗區主要通過經濟增長效應、輻射與集聚效應、政策示范效應、產業聯動效應來帶動長三角實現更高質量的一體化發展。
1.經濟增長效應
自貿試驗區不僅具有得天獨厚的制度優勢——“準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外商管理制度、“單一窗口”和“無紙化”通關、“放管服”為核心的政府職能轉變等,同時還是我國擴大開放的經濟高地。這些優勢最終都會激發經濟增長活力,提升經濟增長速度。
2.政策示范效應
自貿試驗區的最初定位為我國深化改革和制度創新的“試驗田”,堅持“大膽闖、大膽試、自主改”的原則,不斷釋放改革開放紅利,已形成接近數百項可復制、可推廣的試點成果,在全國形成了很好的政策示范帶動作用。同時,創新政策首先在“試驗田區”先行先試,然后再進行復制推廣的模式也能在全國起到很好的示范效應。上海是最早設立的自貿區,具有先發優勢,在金融、航運、貿易、經濟等領域積累了許多優質資源和成功經驗,能夠起到示范帶動作用。
3.產業聯動效應
隨著自貿試驗區內各項改革創新政策的有序推進,區域內資源在市場機制的作用下得到更有效的配置。但經濟的發展離不開產業間的聯系,區內產業的發展會帶動周邊地區的上下游產業一同發展。同時區內的土地和勞動成本相對較高,企業會選擇把生產基地建設在自貿區周邊地區來降低生產成本,帶動周邊產業發展。區內的政策福利也會吸引高新企業入區投資,它們在與區外企業進行合作時,輸出前沿的管理經驗和想法,高端技術,帶動合作產業聯合發展。
上海和浙江自貿試驗區的定位吸引了大量金融、航運和商貿等企業的入駐。長三角有關地區要進一步積極主動地承載自貿區非核心產業轉移,錯位競爭,協同發展,促進區內上下游產業打破原有的資源配置界限。
4.輻射和集聚效應
自貿試驗區同時通過集聚效應和輻射效應影響周邊地區。自貿區成立以來,一直都是經濟增長和對外開放的“高地”,在投資、貿易、金融和科技創新方面取得了豐碩的成果,集聚各類生產要素。與此同時,自貿試驗區不是一座座封閉的孤島,在與區外產業相互聯系的過程中會不斷釋放政策紅利、創新紅利,帶動區外周邊地區的發展。例如,自貿試驗區的物流、商貿、金融等現代服務業都相對較發達,能夠更好地服務長三角地區相對較高水平的制造業和發達的民營企業。
四、長三角借力自貿區實現更高質量一體化
自由貿易試驗區憑借其政策優勢和制度改革,成為我國擴大開放的經濟高地和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長三角地區應充分借鑒其創新政策,利用其輻射效應,從而實現更高質量一體化發展,使之成為我國發展強勁活躍的增長極。
1.堅持錯位發展理念,實現與自貿區協同發展
總的來說,上海要發揮好龍頭作用,蘇浙皖地區各揚所長,形成各自的差別化優勢,避免惡性競爭。因此江浙滬皖應明確自身的功能定位,形成各自的產業特色和良性競爭局面,促進長三角的產業多樣性和協調性。
其中,上海作為中心城市,應聚焦于“五個中心”和“四個品牌”建設,提升其城市能級和核心競爭力,逐步向價值鏈高端轉移。而浙江省應利用其豐富的海洋資源和沿岸的區位優勢,抓住“自貿區”的機遇,整合沿海港口資源,推進發展“海洋經濟”。杭州作為全國電子商務中心之一,可以借助阿里巴巴平臺,打造國際“互聯網+”一流城市和長三角區域的數據“大腦”。江蘇省制造業體系完善,利用支撐性產業基礎聚力發展高端制造業,努力成為先進制造業的主戰場,參與國際競爭。作為上海的“后花園”,蘇州應主動承接上海非核心產業轉移。而安徽省科教資源豐富,應聚焦高新企業的發展。合肥作為中國第一個科技示范城市和世界科技聯盟會員城市,匯集了世界科學界尖端人才,可以打造成科技創新策源地。
2.轉變政府職能,建立包容性的區域協調新體制
長三角更高質量一體化意味著在長三角區域內,產品和生產要素能夠自由流動,市場運行和管理機制一致,各類資源能夠在市場機制下得到高效配置。其中最核心也是最艱難的任務就是要轉變政府職能。因為行政壁壘是由于政府造成的,也只有政府才能完全打破行政區劃限制,形成統一的大市場。長期以來,長三角區域內存在多層次的垂直管理體制,行政審批復雜繁瑣,重復低效,嚴重制約長三角一體化進程。各級政府應堅持以弱化直接管理、強化間接管理為方向的經濟管理改革,努力貫徹“證簡易從”。
長三角區域內的經濟建設不應各自為政、封閉式運作,需加強頂層設計、科學規劃和統籌協調,避免虛權管理和交叉管理,改善各區域的碎片化建設和重復建設,為實現更高質量一體化制定時間表、線路圖和任務書。同時各級政府應積極吸取自貿區“政府職能轉變”的經驗,做到權力能放就放,資源能給就給,做好市場的“店小二”。
3.借鑒自貿區深化改革經驗,探索適合長三角的制度創新
自貿試驗區帶有“先行先試,突破創新”的屬性,是創新政策的“試驗田”。長三角地區作為我國經濟發展的領頭羊,長期以來一體化進程困難重重,難以突破發展,最重要的原因在于沒有淘汰一些落后的政策體制機制??梢越梃b自貿試驗區以“改革試驗田”的方式進行漸進性改革,也可以選擇在某方面協調度高的地區間建立示范區。同時,吸取自貿試驗區以“政府職能轉變”為核心的事中事后監管模式。各級政府應積極響應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的“證簡易從”,政務服務只有簡單、快速、易辦,才能真正地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激活市場主體的活力。
五、總結
自由貿易試驗區和長三角一體化這兩大國家戰略可以相輔相成,自由貿易試驗區在上海和浙江設立相當大程度上有賴于長三角地區的有力支撐。同時,長三角要想提高更高質量的一體化也離不開自貿試驗區的建設。長三角一體化已經過了近40年,仍然存在著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專業化分工不明確,產業趨同明顯等問題。要加快“一核五圈四帶”的協同發展,以及基礎設施的互聯互通,構建協同創新共同體,從而帶動長江經濟帶的發展。
參考文獻:
[1]楚天驕.自由貿易試驗區建設與長三角區域經濟一體化[J].中國浦東干部學院學報,2013,(06):24~27.
[2]曹旭平,朱福興.上海自貿試驗區制度創新外溢效應研究——以江蘇為例[J].改革與戰略,2016,(02):72~75.
[3]傅兆君,岑慧,趙燕敏.長三角城鄉一體化發展對策研究[J].南京郵電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01):49~56.
[4]郭偉南.上海自由貿易區試點對長三角經濟一體化的影響分析[J].商,2016,(21):122~123.
[5]黃征學,肖金成,李博雅.長三角區域市場一體化發展的路徑選擇[J].改革,2018,(12):83~91.[6]喬依德.放大上海自貿試驗區金融創新的“苗圃效應”[J].科學發展,2015,(03):85~88.
[7]盛斌.中國自由貿易試驗區的評估與展望[J].國際貿易,2017,(06):7~13.
[8]湯蘊懿.長三角通關一體化制度建設問題[J].上海經濟研究,2016,(04):108~116.
[9]吳佩,姚亞偉,趙海鵬.長三角區域資本市場一體化發展現狀與對策[J].金融理論與實踐,2018,(10):73~79.
[10]徐美娜.上海自貿區建設對長三角區域發展的帶動效應研究[J].中國商論,2016,(18):118~119.
[11]于立新,柯建飛,王東方.上海自貿區政府職能轉變對供應鏈提升作用研究[J].國際貿易,2015,(07):18~24+35.
[12]于迎,唐亞林.長三角區域公共服務一體化的實踐探索與創新模式建構[J].改革,2018,(12):92~102.
[13]張學良,李麗霞.長三角區域產業一體化發展的困境擺脫[J].改革,2018,(12):72~82.
[14]曾剛,王豐龍.長三角區域城市一體化發展能力評價及其提升策略[J].改革,2018,(12):103~111.作者簡介:
1.丁珊,浙江工商大學經濟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國際貿易理論與政策。
2.徐元國,浙江工商大學經濟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國際貿易理論與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