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建黨
摘要 ? ?本文闡述了杜仲良種育苗苗圃作業設計的措施,包括砧木苗繁育、良種嫁接苗繁育、苗木出圃等方面內容,以期為相關人員提供參考。
關鍵詞 ? ?杜仲良種;育苗;作業設計
中圖分類號 ? ?S567.19 ? ? ? ?文獻標識碼 ? ?B
文章編號 ? 1007-5739(2020)17-0070-01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開放科學(資源服務)標識碼(OSID)
杜仲喜溫暖濕潤氣候和陽光充足的環境,能耐嚴寒,成株在-30 ℃的條件下可正常生存,在安徽省大部分地區均可栽培,適應性很強,對土壤沒有嚴格要求,但以土層深厚、疏松肥沃、濕潤、排水良好的壤土為宜。杜仲樹的生長速度在幼年期較緩慢,速生期出現在7~20年,20年后生長速度又逐年降低,50年后樹高生長基本停止、植株自然枯萎。杜仲樹各組織和器官部含有硬橡膠,即杜仲膠,是制造海底電纜的優良絕緣材料[1]。在國內外,杜仲膠的價格遠遠高于天然橡膠。杜仲還是天然的抗衰老藥物,發展杜仲生產前景十分廣闊[2]。杜仲在霍邱縣產業扶貧戰略、生態安全戰略等方面具有重要地位。近年來,霍邱縣杜仲產業發展勢頭比較好,但由于地栽杜仲樹均來源于本地品種,實生苗存在有效成分含量低、生長緩慢、抗逆性差等問題。為加快杜仲樹良種改造,霍邱縣苗圃潛心進行引種試驗,歷時5年,完成了杜仲系列良種本地栽植試驗。霍邱縣苗圃為了做好杜仲良種培養,認真進行杜仲良種育苗圃作業設計。
1 ? ?砧木苗繁育
1.1 ? ?圃地選擇
選擇地勢較高、平坦開闊、土壤深厚、排水良好的地帶。圃地年平均氣溫7.5~20.0 ℃,年最低氣溫≥-20 ℃。
1.2 ? ?整地做床
地上植被統一清理,采用挖掘機作業,清除后進行全墾,深度在0.5 m以上。土壤改良后精細整地,平整土面,撒施農家肥45~60 m3/hm2和氮磷鉀復合肥1 500 kg/hm2。平床作業,苗床寬3 m,步道寬0.5 m,苗床高出步道0.3 m。
1.3 ? ?選種催芽
選擇長勢健壯、種子飽滿且無病蟲害的杜仲母樹,在種子充分成熟時采種,采集后放至陰涼干燥處晾干。在播種前40 d左右,用20 ℃溫水浸種2~3 d,每天換水1~2次,待種子膨脹后取出,稍曬干后對杜仲種子進行催芽處理,可提高發芽率[3]。具體措施如下:用挖掘機挖長150 m、寬1 m、深0.8 m的沙藏坑;在坑底鋪上大棚地膜防止水分流失,將種子連袋一起放入坑底進行浸種,用抽水機灌水,使水分沒過袋子;浸種后按種子∶沙子=1∶3(體積比)拌均勻,濕度以手握成團而不滴水、松手散團為度;坑底先鋪10 cm沙子,中間60 cm鋪拌好種子的沙子,然后上層再鋪10 cm沙子,最后用土堆成凸起狀,防止雨水聚集。沙藏期間檢查2次沙藏的濕度和種子吸脹情況,第1次于沙藏后15 d檢查,第2次隔5~10 d檢查,待20%杜仲種子萌芽即可播種。
1.4 ? ?播種
秋冬播種。采用寬幅條播法,播幅8~10 cm,行距25~30 cm。開溝深度3~5 cm,播后覆土2~3 cm。每10 cm播5~7粒種子,播種量為135 kg/hm2。為確保苗木質量,控制成苗量為18.0萬~22.5萬株/hm2,不宜過密。
1.5 ? ?播后管理
播種后,沒有噴灌或滴灌條件的地方需蓋膜增溫保濕。苗木出土后及時破膜,整齊出土后即可揭膜。在苗木長到2~4片真葉時進行間苗,保持株距5~10 cm。保持土壤墑情,注意抗旱防澇。6月上旬至8月上旬,每15~20 d追肥1次,每次施尿素150 kg/hm2、過磷酸鈣150 kg/hm2、氯化鉀或硫酸鉀75 kg/hm2。
2 ? ?良種嫁接苗繁育
2.1 ? ?穗條采集
在華仲10號杜仲良種采穗圃采集優良母樹樹冠外圍中上部生長充實、芽體飽滿的新梢或一年生粗壯枝條作接穗,采下后及時用濕布包裹。大批量采集的接穗,裝入塑料袋中置于冷庫貯藏,溫度保持在3~5 ℃,防止接穗失水萎蔫。
2.2 ? ?嫁接方法和時間
秋季用二年生苗作砧木嫁接,成活率可達90%以上。采用方塊芽接法或帶木質嵌芽接法,嫁接位置離地面10~15 cm。
2.3 ? ?成活率檢查
芽接后1周左右或2~3周即可檢查成活情況,以便及時補接。凡芽體和芽片呈新鮮狀態、葉柄脫落,表示已經成活;若芽體發黑、芽片萎縮、葉柄觸之不易脫落,則表示嫁接未成活,要及時進行補接。
2.4 ? ?嫁接后管理
秋季嫁接接芽當年不萌動,在次年春季樹木萌動前15 d進行剪砧,剪砧位置在接芽芽片以上2 cm左右。接芽開始萌動后解綁。注意部分接芽會出現芽片成活、主芽脫落的情況,只要加強抹芽,大部分芽片上的副芽能夠萌發1個或2個芽,不影響嫁接效果。接芽萌動后,要及時抹去砧木上的其他萌條,保護好葉片,并做好病蟲害防治工作,加強肥水管理,雨季及時防旱排澇。
3 ? ?苗木出圃
3.1 ? ?出圃標準
苗木根系發達、分布均勻,莖均勻粗壯、色澤正常、木質化程度好,無病蟲害和機械損傷,莖根比適當。
3.2 ? ?起苗
秋季起苗在開始落葉后進行。采用裸根起苗法進行單株挖掘,防止碰傷苗干。
3.3 ? ?苗木運輸
起苗后對苗木根系蘸漿。短距離運輸,在筐底或車上放一層濕潤物,將苗木根對根分層放在濕潤物上。1 d以上的長距離運輸,要求細致包裝,以防苗木根系干燥失水。在運輸期間,要檢查包內濕度及溫度,以防發熱。
3.4 ? ?苗木假植
起苗后,若較長時間不能栽植,則需要假植。選擇排水良好、背風、蔭蔽處挖假植溝,溝深應超過苗木根長,迎風面溝壁呈45°。將苗木成捆或單株排放于溝壁上,埋好根部并踏實,如此依次將所有苗木假植于溝內。土壤過干時,適當澆水。越冬假植應增加覆土厚度并覆蓋其他防寒物,以防凍傷苗木根系。
4 ? ?社會、經濟和生態效益
4.1 ? ?直接經濟效益和間接示范效益
營建華仲10號杜仲繁育圃1.33 hm2,繁育良種嫁接苗16.4萬株,每株單價10元,良種苗木收益164萬元;應用本技術,營建華仲10號杜仲果園6.67 hm2,建園第3年杜仲果實產量為450 kg/hm2,按照目前市場價50元/kg計,效益達到22 500元/hm2,6.67 hm2杜仲果園收益約15萬元。累計收益180萬元。
在推廣栽培經營管理技術的同時,對文化水平較高、接受能力較強的農民技術員進行強化培訓,使其系統掌握杜仲高效栽培技術,并向周邊林農輻射,促進杜仲果用良種和高效管理技術的廣泛應用[4]。目前,已在霍邱縣城關鎮、新店鎮、馬店鎮、長集鎮等地輻射推廣逾40 hm2,通過新技術的應用,杜仲果園增產效果明顯,經濟效益顯著。
4.2 ? ?社會、生態效益及應用前景
霍邱縣苗圃針對目前杜仲果用良種生產中存在的突出問題,緊密結合杜仲產業化開發,對杜仲傳統經營模式進行重大改革,取得了十分明顯的推廣效果。通過華仲10號杜仲果用良種及其高效栽培管理技術的應用,大幅度降低了杜仲生產成本,提升了企業的經營效益,同時也增加了農民的經濟收入、提高了農民栽植杜仲的積極性,對改善生態環境、保護和發展我國民族工業和珍貴的杜仲資源、促進霍邱縣經濟社會和戰略新資源的發展有積極的推動作用,應用前景廣闊。
5 ? ?參考文獻
[1] 劉淑明,梁宗鎖,董娟娥.土壤水分對杜仲剝皮再生的影響[J].林業科學,2006(9):44-48.
[2] 張康健,王亞琴,馬希漢,等.杜仲葉次生代謝物生態學研究初報[J].林業科學,1999(6):3-5.
[3] 王平,翟文繼,王瑾,等.杜仲栽培技術[J].湖北林業科技,2011(2):70-71.
[4] 杜紅巖,趙戈,盧緒奎.論我國杜仲產業化與培育技術的發展[J].林業科學研究,2000(5):554-5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