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媒體時代大學生意識形態教育面臨傳統價值觀念、傳統教育的權威地位被沖擊、大學生意識形態領域被西方敵對勢力滲透等問題。為了有效應對新媒體時代帶來的新變化和新挑戰,保障大學生的意識形態安全,構建新媒體時代大學生意識形態話語權尤為重要。在深入分析新媒體的特點及傳統意識形態教育現狀的基礎上,要促進媒介融合與網絡話語平臺建設;堅定文化自信,發展先進網絡文化,創新話語體系。探討新媒體時代大學生意識形態話語權構建的新路徑。
關鍵詞:新媒體;意識形態;話語權;構建
一、核心概念界定
1.新媒體及其特點
何為新媒體?“就新媒體的內涵而言,它可以看作是20世紀后期在世界科學技術發生巨大進步的背景下,在社會信息傳播領域出現的建立在數字技術基礎上的能使傳播信息大大擴展、傳播速度大大加快、傳播方式大大豐富的、與傳統媒體迥然相異的新型媒體。”[1]就現代社會而言,新媒體以視頻直播、微信、網絡自媒體等新型媒介為主要表現形式。新媒體的特征主要有即時性、交互性、海量性和全球性等。
(1)即時性。即時性是新媒體信息傳播時效性強的形象表述,世界每個角落無論發生什么事件,通過互聯網的音頻、視頻等手段都可以生動形象的馬上傳播到網民的互聯網終端中。大學生可即時接收各種良莠不齊的混雜信息并對其作出反饋,極易誤導涉世未深、辨識能力較弱的大學生。隨著新媒體技術的廣泛應用,每一個大學生既是信息的受用者,同時也是這些信息的制造者,通過網絡傳遍全球各地,帶來不可預估的影響。
(2)交互性。網絡交互是指信息傳遞的兩端的個人或組織、借助于網絡符號及其意義實現的、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動態信息交流過程和方式。當大學生使用網絡交流溝通時,增強了網絡參與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信息發出者和接受者為交流互動的雙方,形成多層次的不可控的復雜互動,挑戰了以課堂教學為主要形式的高校意識形態教育,對大學生的思想動態更加難以掌控。
(3)海量性。新媒體的海量性特征主要表現在信息的數量上,互聯網是一個規模宏大的信息數據庫,憑借著互聯網將世界各地的信息數據又傳播到世界的每個角落,使得網絡使用者通過互聯網檢索可迅速了解到每一個事件的內容、專題報道和該事件發生的背景信息,除了海量的信息,還有專題鏈接等外延資料,使大學生在接收海量信息的同時,也形成了碎片化、淺讀化的信息接收模式,改變了大學生信息認知方式,使大學生的思維方式和思維習慣逐漸感性化、個性化。
(4)全球性。新媒體的傳播不同于傳統媒體,它的傳播范圍是全球性的,互聯網使用者可以在世界任何角落瀏覽、查看每一個網站的信息,借助互聯網的此特征,使一些新媒體可以“走出國門”,甚至在全球都具備了一定的影響力。
2.意識形態話語權
意識形態一詞最早出自法國哲學家托拉西所著的《意識形態概論》一書中,他提出意識形態是研究觀念的起源、基礎和可靠性學說。馬克思認為,“意識形態作為思想上層建筑的一部分,它系統地、自覺地反映社會經濟形態和政治制度,并體現和維護著特定階級和社會團體的根本利益”[2]。話語權即說話的權力,統治階級若想將其意識形態直接對社會生活發生作用,就必須借助話語權廣泛而全面地滲透到社會的各個方面。因此,意識形態與話語權具有密不可分的表里關系,話語權的強制與否直接關系到意識形態在社會的統治地位是否穩固。
二、新媒體時代對大學生意識形態話語權提出的挑戰
新媒體時代的到來極大提高了交流效率、推動了經濟社會發展,但同時新媒體也沖擊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權威地位,西方敵對勢力借機利用各種新媒體途徑進行滲透,傳播反動、虛假信息,煽動社會負面情緒,造成了當今大學生思想意識的混亂和價值觀念的多元化,對于我們建構意識形態話語權提出了挑戰。
1.新媒體平臺興起沖擊高校意識形態教育的權威地位
隨著網絡的興起,新媒體正是顛覆了傳統的傳播方式,削弱了高校意識形態教育對信息生產和傳播的控制能力。高校對大學生的意識形態教育一直以來是以課堂教學、專家講座、實踐教育等形式進行的,具有形式落后、內容晦澀單調、不易理解、傳播范圍和渠道狹窄等缺點,制約了大學生思想政治理論學習效果、打擊了大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參與度,甚至使大學生對其產生了抵觸心理,教育的實效性難以保證。相比于高校傳統的意識形態教育,大學生更樂于通過生動有趣、通俗易懂、易于接受和理解的新媒體接受信息,并積極主動地表達自己的觀點與看法,比如大學生用戶眾多的微博、豆瓣、知乎等新媒體平臺,改變了大學生獲取社會熱點信息的單一方式,已成為他們接收外界信息、表達觀點看法的新渠道,沖擊并削弱了高校意識形態教育的話語權。
2.西方敵對勢力借助新媒體進行意識形態滲透
美國政治學者安德魯·查德威克認為互聯網已成為“西方價值觀出口到全世界的終端工具”[3],由于新媒體具有強大的交互能力、全球性等特征,西方國家借助在互聯網、文化軟實力等方面的顯著優勢,利用新媒體平臺,推行文化殖民主義,通過電子游戲、電影、音樂、社交平臺等備受當代青年歡迎的文化產品潛移默化地進行意識形態滲透,加大力度對我國輸入各種錯誤的資產階級意識形態。大學生作為西方文化產品的主要受眾群體,在接觸過程中缺乏理性認知,容易帶入個人情感,逐漸產生對西方價值的情感認同,容易被“西方完美”“體制問題”“中國全錯”的極端心理暗示所影響,形成一種反主流意識形態的社會情緒。敵對勢力借助Facebook、Twitter等社交軟件,大肆抹黑我國國家形象,詆毀社會主義制度,摻雜著大量西方極端個人主義思想、資產階級自由化思想的信息,鼓吹西方所謂的“自由”“民主”“人權”,宣揚西方價值觀,詆毀我國革命英雄人物,制造歷史虛無主義思潮,逐步瓦解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嚴重威脅著我國高校的意識形態領域,削弱了我國高校意識形態話語的防御功能和控制力與影響力。
3.社會思想意識的多元化沖擊傳統價值觀念
改革開放后,我國經濟體制轉軌,社會結構日趨多元,反映到上層建筑的意識形態領域,人們的價值取向日趨多元,各種思潮并起和交鋒,在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不可避免的也造成了大學生思想信念和價值觀念的變化。享樂主義、消費主義、拜金主義、個人主義的思想逐漸興起,社會上出現了一批唯利是圖、見利忘義、私欲膨脹,凌駕于集體利益至上的消極事件,潛移默化地侵蝕著大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沖擊了傳統的道德觀念、弱化了共產主義的堅定信仰,道德滑坡等現象層出不窮,在一定程度上腐化了大學生的傳統道德意識,致使其對社會主義前途感到困惑和迷茫,道德評判標準被扭曲,個人思想行為失范,削弱了大學生對馬克思主義的傳統理想信念。
三、在新媒體時代掌握意識形態話語權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意識形態工作,事關黨和國家前途命運和長治久安,事關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4]。構建新媒體時代大學生意識形態話語權,要促進媒介融合與網絡話語平臺建設,堅定文化自信,發展先進網絡文化,創新話語體系。
1.促進媒介融合,構建話語平臺
傳統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權威性和影響力在新媒體時代收到了一定沖擊,因此我們必須推動傳統媒體進行改革創新,促進新媒體與傳統課堂的有機融合,加強網絡監管,以重塑權威性。首先是創新宣傳教育方式。充分借鑒利用新媒體技術,將馬克思主義理論與人民群眾關心的實際生活相結合,增強公眾對其參與的積極性,提高傳統媒體的吸引度和影響力,培養大學生群體的“問政意識”,在學校相關新媒體平臺注重與學生的交流互動,開設網絡訴求平臺,確保學生維護自身權益的“發聲”渠道暢通,積極主動地對學校發展建言獻策,在信息交流互動過程中構建思想政治教育互動模式,培育和提高大學生的理性思維和政治素養。其次是要加強新媒體平臺建設。借助云計算、大數據等技術建設宣傳平臺,打造意識形態網絡宣傳新陣地。例如中宣部推出的學習強國APP,便是運用信息革命成果、創新意識形態工作的“煉金石”,針對與馬克思主義相關的政治領域和思想類新聞事件的報道,這類新媒體平臺充分利用手機等移動設備終端的優勢,摒棄固化思維,大膽創新,充分利用圖片、視頻、網友交流互動、答題積分等形式,充分把握受眾的身心特點,提高人民的道德意識和政治素養。最后要加強新媒體平臺的管控。要完善網絡管理的法律法規,建立完善網絡監管制度體系。規范大學生網絡行為、營造高校和諧網絡環境離不開高校網絡監管制度的建議與完善,嚴厲打擊有害信息,及時阻斷信息傳播鏈條,凈化網絡空間。做好網絡輿論引導工作,培養一定量的網絡意見領袖,針對大學生關注的社會熱點事件,積極與之互動,并有目的的對他們進行思想引導。要科學運用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快速辨識那些含有敵對意識形態的言論觀點,有理有據地運用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與方法同錯誤言論辯論,積極同敵對勢力進行思想交鋒,揭露其錯誤言論的反動本質,凝聚起大學生思想共識,堅定大學生理想信念。
2.堅定文化自信,創新話語體系
首先,根植優秀傳統文化與革命文化,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堅定文化自信。第一要加強對優秀傳統文化的挖掘力度,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深層次的價值追求與文化基因,具有崇高的價值追求和人文精神,為大學生意識形態教育工作提供了豐富的文化資源,將傳統文化和當今話語結合起來,創新思想政治教育話語體系。第二要加強革命文化和時代精神的價值提煉,革命文化是中國革命和建設光榮歷史的見證,凝聚著中國共產黨和廣大人民群眾的崇高理想和高尚品德,是激勵我們不斷前進的偉大精神力量,是蘊含著文化自信的優質資源。第三要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創造大學生喜聞樂見的主流意識形態網絡文化。“認同性是話語權生成的第一步,而隱含主導意識形態、多樣化的網絡文化產品,則是在大學生群體中建立認同獲得話語權的關鍵要素之一。”[5]比如近年來火爆網絡的主旋律動漫《那年那兔那些事兒》,就是新媒體時代搞好意識形態教育的成功范例。要創作能夠快速引起大學生關注并能產生情感共鳴的網絡文化作品,逐步在大學生群體中建構起堅定的理想信念。其次,推動思想政治教育話語體系向大眾化、平民化轉化。馬克思本人就非常注重通過樸實而具有感染力的語言向普通工人群眾宣傳他的革命理論,被譽為工人階級的“圣經”的《共產黨宣言》,便具有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語言風范,成為指引工人階級進行革命斗爭的“思想火炬”。列寧認為“最高限度的馬克思主義=最高限度的通俗化”[6]。大學生能否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所講授的“理”,關鍵就在于話語表達方式是否通俗易懂、合理真切。在高校教育中必須貫徹落實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轉變話語方式,創新話語體系,用喜聞樂見的語言講授馬克思主義理論,進行意識形態教育。
參考文獻:
[1]廖祥忠.何為新媒體?[J].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08(5):123
[2]金炳華.哲學大辭典[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1
[3]安德魯.查德威克.互聯網政治學:國家、公民與新傳播技術[M].北京:華夏出版社,2010
[4]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5]魏曉文、李曉虹.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網絡話語權建構的策略探討[J].思想理論教育,2014(10):91-94
[6]列寧.列寧全集(第3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作者簡介:
孔浩(1996--)男,山東曲阜人,漢族,碩士研究生,山東科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研究方向:中國近現代史基本問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