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曉戈
【摘要】《梨園春》欄目于1994年在河南衛視播出,是中國最長壽的電視節目之一。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在媒體融合背景下,《梨園春》欄目也面臨著眾多挑戰,欄目不斷地在內容上進行創新,在把好節目質量關的基礎上也積極融入互聯網,進行了融媒體的全新探索。
【關鍵詞】《梨園春》;傳統戲曲;內容創新;渠道拓展;互聯網;融合傳播
《梨園春》欄目于1994年在河南衛視播出,是中國最長壽的電視節目之一。2018年6月,在《梨園春》迎來第1000期節目時,欄目被“世界紀錄認證協會”認證為“世界上持續播出時間最長的中國電視戲曲欄目”。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以及互聯網的不斷進步和5G時代的全面到來,傳播方式和傳播媒介發生了重大的改變,主流媒體在面對這場前所未有的變革時如何推陳出新,是亟待解決的問題。《梨園春》作為主流媒體的一檔品牌節目,25年來在時代發展和媒體競爭的浪潮中堅守戲曲陣地,不斷開拓創新,不僅使傳統的戲曲文化得到廣泛傳播,還探索出了一條傳統媒體在新時代融合傳播的發展之路,使戲曲的聲音沒有淹沒在互聯網的大潮中。
一、擁抱互聯網,進行融媒體探索
互聯網時代的到來,傳統電視欄目受到空前挑戰,多元化的傳播媒介和激烈的行業競爭都要求《梨園春》在傳播方式上必須有新的突破?!独鎴@春》也積極地擁抱互聯網,開啟了融媒體的探索之路。
(一)微博
《梨園春》微博開通于2010年的12月10日,截至2020年1月31日,共發布1621條微博,粉絲數為23350。發布的內容多為以圖文形式相結合的節目預告。《梨園春》第1000期節目開播之前,欄目通過微博平臺對外發起了#說說你與《梨園春》的故事#話題討論,上萬名觀眾積極參與,用不同的形式記錄了自己和《梨園春》的故事。
(二)微信
“梨園春官方”微信公眾號于2015年11月開通,欄目充分運用微信與節目進行雙屏互動。觀眾可以通過微信為喜歡的選手打分,也可以通過微信進行網絡海選。擂臺報名里有供戲迷朋友上傳自己唱戲片段的通道,另設有名家點評和互動留言平臺,戲迷參與熱情較高。官方售票里有《梨園春》現場錄制門票的購買鏈接。公眾號的推文里主要有每期節目的詳細介紹、戲曲知識普及、生活常識、養生保健和傳統文化知識。目前“梨園春官方”微信公眾號有將近40萬粉絲,是河南最大的戲曲媒體公眾號。
(三)《梨園春》App
《梨園春》App于2016年1月正式上線,主要有“梨園資訊”“我要投票”“名家教唱”“唱段欣賞”“擂臺選拔”“在線銷售”等六個板塊,頁面簡潔、板塊清晰明確,內容主題突出,便于操作。但目前App缺少必要的維護,處于半停滯狀態。
(四)視頻客戶端
視頻客戶端打破了觀眾收看固定播出時間段的限制,觀眾可以根據自己的時間收看或回看電視節目?!独鎴@春》最早和愛奇藝視頻、騰訊視頻等進行合作,在視頻網站和客戶端上獲得了千萬次點擊量,目前節目跟西瓜視頻進行合作,用更年輕化的視頻平臺進行節目宣傳,觀眾在西瓜視頻觀看節目時,可以利用彈幕功能,即時發表自己的想法和意見。
(五)“大象新聞”客戶端梨園春頻道
河南電視臺成立50周年之際,河南廣電發布了“大象新聞”客戶端,開啟河南廣電融合發展的新篇章?!独鎴@春》的優質內容逐漸在往“大象新聞”客戶端遷移,目前“大象新聞”客戶端可以實現《梨園春》往期節目的在線收看和評論,同時也支持為比賽選手投票和場外打分。《梨園春》2019年度擂響中國年終總決賽,“大象新聞”專門開辟了“梨園春售票”通道和現場打分通道,分數直接進入現場打分系統。騰訊新聞聯合“大象新聞”進行節目的全媒體直播,同時開啟“看大戲,搶紅包”活動,當期節目為“大象新聞”帶來了3萬多下載量。
(六)抖音
《梨園春》于2018年5月開通官方抖音號,主要發布節目中的精彩短視頻,截至2020年5月底,其抖音賬號有粉絲185萬,單條視頻最大播放量822萬,平均播放量25萬,獲得了520萬個點贊數,已經是全國戲曲欄目粉絲量最大的抖音號,也是全國同類電視戲曲欄目抖音號粉絲量的總和。
二、矚目短視頻,向全媒體新藍海發力
隨著智能終端的不斷革新,4G的應用和5G的到來,為移動視頻應用提供了強大的硬件支持,移動短視頻已然成為新媒體受歡迎的又一藍海。
(一)《梨園春》天生具備短視頻的傳播屬性
短視頻的特點主要集中在以下四點:短——視頻碎片化、時長較短;頻——視頻主題和內容頻次變化較快,能夠緩解觀眾的審美疲勞;快——在互聯網的傳播環境下,傳播速度非???互動——短視頻通過新媒體發行,賦予短視頻互動傳播的概念,拉近了創作者、創作內容和用戶之間的距離。
25年來,《梨園春》順應時代發展,在節目內容和形式上穩中求變、固本求新,使節目天生具備短視頻的傳播屬性。節目去掉了戲曲舞臺上的“悶簾叫板”“長過門兒”等,使節奏更加緊湊,內容不再是整場大戲的錄制照搬播出,而是選取戲曲中的最精彩片段,融合京、評、豫、越、黃等各個劇種,薈萃全國各個劇種的名家,以及文戲、武戲、絕活等各個門類的戲曲形式和戲曲器樂展示,在有限的時間內,讓觀眾看到不同種類的精彩節目。近年來,欄目還突破散點做常態節目,力推“常態節目季播化”,推出了一系列不同主題的季播節目,讓觀眾能??闯P?。一系列的舉措,恰好符合短視頻傳播“短、平、快”的規律。
1999年,《梨園春》全新改版,創造性地增加了“戲迷擂臺賽”環節,打破了之前電視戲曲節目“名家表演、名段賞析”的傳統播出形式,改電視“你播我看”的被動收看模式為“人人參與”的互動交流模式,成為中國最早的戲曲電視平民選秀平臺。為了增強互動性,《梨園春》積極探索,融入了現場評審模式,除了邀請戲曲名家、戲曲各個行業的專家學者和跨界的明星擔綱評審外,現場每人都有打分器,人人都是評委。為了讓電視熒屏的魅力能夠“雙向傳輸”,《梨園春》讓電視機前的觀眾也成為評委,從最早的信件抽獎,到撥打熱線電話和發短信投票、留言,到現在的微信搖一搖和網絡投票,都是為了讓電視機前的觀眾能夠突破電視熒屏的距離,參與到節目中來,“互動”成為“戲迷擂臺賽”與觀眾交流的制勝法寶。
(二)《梨園春》節目為短視頻傳播提供了優質內容
《梨園春》已經播出了1000余期節目,因為節目具備的天然的短視頻屬性,所以正常節目的生產過程就是優質短視頻的生產過程。舞臺上的節目呈現和舞臺下的幕后故事對于短視頻來說也是不可多得的素材。把這些往期節目精編后,重新剪輯,就是優質的短視頻內容,這也在“梨園春官方”抖音號上得到了印證。
三、廣播電視合作,拓寬傳播渠道
融媒體是一個兼容并蓄的模式,在這個模式中,廣播電視和互聯網充分融合在一起,可以優勢互補?!独鎴@春》欄目也積極與各方合作,進行渠道探索,努力拓寬自己的傳播渠道。
2017年,河南人民廣播電臺與河南電視臺組成了全新的河南廣播電視臺。2018年6月,《梨園春》舉行千期盛典,通過廣播和電視并機播出,首次嘗試節目融合制作與傳播。2020年伊始,《梨園春》與河南廣播電視臺信息·戲曲廣播進行深度合作,打造全新廣播節目《梨園百花開》,以“聽得見的電視,看得見的廣播”為宗旨,把每期《梨園春》節目的音頻在電臺播出,也邀請《梨園春》欄目的工作人員到電臺通過電波分享電視節目制作的臺前幕后,還把參加節目的選手請到電臺做節目,講述他們的故事,同時通過廣播選拔優秀的選手,走上《梨園春》的擂臺。
四、多平臺融合,深度融入互聯網
作為一檔傳統戲曲節目,中老年人是《梨園春》的主要受眾群體,這一部分人群面對互聯網時在接入方面(包括設備、基礎設施、技能等)與年輕人還存在一定差距,面對受眾群體對于新媒體的接受度、了解度、新媒體素養普遍不高的不利情況下,《梨園春》在新媒體探索方面目前取得的成績難能可貴。這說明《梨園春》欄目在深耕戲曲市場25年以來積累了一大批忠實的擁躉,有這些粉絲作為支撐,《梨園春》在新媒體領域中也可大有作為。
(一)網絡直播提前“嘗鮮”
《梨園春》之前一直是直播,隨著電視節目大制作、全素材、精細化的要求,逐漸改直播為錄播,偶爾直播,這樣能確保節目的質量,但缺乏時效性。隨著全民直播時代的到來,對錄播節目差異化直播不失為一種有效的嘗試。這里的直播不同于傳統意義上電視節目的直播,更加傾向于網絡直播形式,在展現內容上以一位特殊觀眾或者節目解密者的視角,在節目錄制過程中走進節目的臺前幕后,解密每一個工種的工作狀態,與導演暢聊導演思路、與編導探討編排技巧、與參賽選手們聊準備情況、與普通觀眾聊觀看感受,帶觀眾看后臺工作人員的工作狀態,與主持人噓寒問暖,這樣親民化的內容更加契合網絡終端受眾的審美需求。內容可通過網路直播平臺直接傳遞給受眾,也可經過后期剪輯隨正片一起播出,將網絡化表達方式融入電視語言中,增加了節目的可看性。
目前“梨園春官方”抖音號和“大象視頻App”都具有直播功能,尤其是“梨園春官方抖音號”,都是垂直的活躍粉絲,對《梨園春》的臺前幕后充滿了興趣。
(二)精彩內容碎片化傳播
《梨園春》目前可實行碎片化傳播的主要平臺有抖音、西瓜視頻和今日頭條。微博、微信在短視頻碎片化傳播板塊稍弱,接下來,我們會對《梨園春》的各個新媒體平臺進行重新梳理和定位,打通微博和抖音短視頻傳播、資源共享,除了轉發節目的精彩唱段以外,與戲曲相關的一切短視頻都應該進入視頻分發資料庫。比如將普通觀眾上傳至微信公眾平臺和《梨園春》App的優秀視頻剪裁進行微傳播。
(三)錄制Vlog拉近與觀眾的距離
2019年底,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新聞主播康輝發布的幾條Vlog,瞬間引爆了互聯網。對于熱播25年的《梨園春》來說,也一直蒙在神秘的面紗里,我們將嘗試錄制Vlog探訪解密視頻,滿足觀眾對于節目的籌備、參賽選手的選取、節目的錄制、臺前幕后了解的興趣。
(四)聲音類App拓寬傳播渠道
隨著4G網絡的普及,移動音頻App迎來新的發展機遇,在5G網絡即將大面積商用的今天,可以預見的是,移動類App會迎來發展的春天。移動音頻App如蜻蜓FM、荔枝FM、喜馬拉雅FM等開辟了全新的音頻節目傳播方式。“喜馬拉雅FM”上開設有“梨園春頻道”,目前欄目已經與喜馬拉雅戲曲曲藝頻道進行對接,將開辟“梨園春官方頻道”,完成對移動音頻App的布局。
(五)引入虛擬現實,打破空間壁壘
電視傳播始終是單向傳播,電視觀眾與表演者分別處于兩個不同場域,情緒很難產生共鳴。如今技術的發展日新月異,虛擬現實技術與3D技術為戲曲形式創新帶來新的活力,打破了觀眾和演員之間的壁壘。未來,如果技術成熟,觀眾坐在家里,通過虛擬現實技術,就可以如親臨現場般觀看《梨園春》節目,相信這一天并不會遙遠。
五、講好中國故事,體現媒體擔當
不管是怎樣的傳播形式,歸根結底就是講一個好故事,小到一個選手打擂,大到一場文藝晚會,25年來,《梨園春》就是通過一個個節目,一場場晚會,講述了不同的中國故事。
在平常的節目中,《梨園春》在節目呈現上也會深度挖掘并講述普通戲迷追夢和藝術家臺前幕后的故事,傳遞“仁義禮智信”的社會正能量。煤礦工人周雷達、農村大叔曲躍星、抗癌明星劉鳳彩……通過一個個戲曲好故事引起觀眾的共鳴,讓這小小的電視熒屏充滿向上向善的正能量。
文藝晚會是頗具中國特色的文藝形式,《梨園春》還經常在國家重大活動時錄制具有濃厚政治意味的節慶式電視文藝晚會,將新聞元素和文藝元素融合,把黨的政策通過文藝作品柔性表達出來。
2018年,正值改革開放40周年,《梨園春》傾情打造推出了“中國真有戲”特別播出季。2019年,我們迎來了新中國成立70周年,《梨園春》推出了“大戲看中國”播出季,兩個特別的播出季,用文藝的方式展示了中國共產黨引領中華民族向著復興夢想接續奮斗的壯闊征程。在2020年的新年晚會上,特別設置“黃河岸邊聚霞彩”篇章,專門邀請了來自黃河流域的甘肅、山西、陜西、河南、山東的五位藝術家共同用戲曲講述“黃河故事”,唱響了新時代新長征再出發的壯志豪情。
《梨園春》欄目的新媒體矩陣業已初步形成,但是和大多數傳統媒體向新媒體、融媒體轉型過程中遇到的情況一樣,在融媒體的道路上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未來節目將更加注重大屏小屏的互動和融合,更加深度地融入互聯網,互聯網的邊界在哪里,《梨園春》的春芽就應該在哪里萌發,欄目希望能打造一個與觀眾交流的新平臺,為古老的戲曲插上互聯網的翅膀。
媒體融合是一篇大文章,在媒體融合方面不斷加強合作的深度和廣度,以融合推動創新,以融合帶動發展,以融合驅動傳播,堅持創造性的轉化和創新性的發展,在競爭激烈的多屏時代永葆青春,更加出彩!
(作者單位:河南廣播電視臺)
編校:董方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