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寶玉 柴海晶 王麗
摘?要:體育運動應樹立健康第一的思想,倡導讓學生在體育運動中強化學生的健康心理,從而真正讓學生在體育課堂中既收獲新知,更形成勇敢頑強和堅忍不拔的意志,從而適應社會,使其得到健康和諧的發展。
關鍵詞:青少年;學校體育;身體健康;心理健康;意志品質
一、 心理亞健康的表現
亞健康心理品質的人主要表現在以下五個方面:
第一,情緒方面,表現為神經過敏,情緒不穩定,遇事急躁,容易沖動,不善于控制自己;
第二,意志品質方面,膽小怕事,優柔寡斷,缺乏毅力,容易動搖,畏懼困難,對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差;
第三,性格方面,狹隘自私,孤獨自卑,同學間因小事鬧矛盾,長時間難以解脫,人際交往困難;
第四,自我意識方面,對自己缺乏全面的認識,缺少自我解剖能力,自尊心和自信心不強;
第五,社會適應方面,在家任性,在校不合群,面對生人和陌生環境表現怯懦,對家庭依賴性強;
可見,重視和加強對青少年的心理品質教育和指導他們逐步地形成良好心理品質和健全人格,實在是非常必要的,而且具有緊迫性。
二、 體育運動與個體心理的關系
(一)體育運動能極大地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奠定學生健康發展的基礎
健康的心理一定是建立在健康的身體之上,在日常生活中,通過體育運動如跑步,疾走,游泳,打羽毛球,排球,籃球,足球,騎腳踏車,登山等能促進心搏,幫助個體血液循環及消化系統,助推個體的新陳代謝,使個體的大腦迅速得到營養和氧氣的供給。
(二)體育運動可以促進學生形成強烈的自我意識
中學時期主要的特點是一個半成熟、半幼稚、獨立性和依賴性、自覺性和盲目性錯綜復雜的矛盾時期。這個時期學生的身體、心理發展不均衡,有時過分夸大自己的能力,產生自負感,有時又低估自己,產生自卑感。而體育運動更多的融合了集體性與競爭性,它能將學生能力、修養、魅力盡情地展示出來,從而極大的引發學生的自信。
(三)體育運動有助于個體良性的人際交往,有助于塑造學生良好的情緒
體育活動的過程,就是在與同伴的默契配合、在與對手的斗智斗勇、在與大自然的融合中獲得心理滿足的過程,在體育運動中,無疑會伴隨著豐富的情感與多樣化的肢體手勢、表情等身體動作。學生在運動的過程中離不開與他人的溝通,這自然就拉近了彼此的距離,從而促進了彼此之間的情感的傳輸。
(四)體育運動可以克服心理障礙
體育運動不僅僅是消閑或鍛煉身體,它還具有心理醫療的價值。它像一種凈化劑,通過社會的認可的渠道,使參加者被壓抑的情感和精力得到宣泄和升華,從而使受傷的心靈得以痊愈。
三、 體育教學中培養學生心理素質的途徑與方法
(一)體育教師必須具備良好的、穩定的、優秀的情感品質
教師是學生學習進程中的引路人,針對體育課堂上學生好玩好動,又有一定的空間范圍,教師在組織課堂就中,要抱有寬容之心,同時,運用恰當的教學方法,不斷指出和糾正學生訓練中存在的錯誤。這樣能使學生的心理素質得到升華。
(二)在體育教學中要營造生動、活潑、和諧的學習氛圍
健康愉悅的學習氛圍能夠給學生無比的自信,讓學生感受到集體的溫暖和情感的愉悅,從而讓自己主動融入班集體,自主參與訓練,達到良好的訓練效果。
(三)在體育教學中合理安排運動負荷和教學內容
恰當的教學內容,科學合理的組織活動,使學生充分體驗運動交流的快樂。在體育課堂中,教師要針對學生的實際,制定科學合理的內容,這樣才能讓學生在運動中體驗成功的快樂,感受運動的樂趣,真正感受體育訓練帶給自己的滿足感。
(四)通過安排克服障礙和經受與適度挫折的訓練,培養勇敢頑強的意志品質
體育課堂上,很多運動項目不可能一蹴而就,我們在教學中,可以適當通過一些措施,提高學生的抗挫折能力,情緒調節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在此過程中,教師有意識的植入一些耐挫訓練的項目,在學生遭遇挫折時,給予鼓勵,引導他們克服困難,走出障礙,從而真正提示性是的耐挫本領。
四、 在體育教學中培養學生心理健康應注意的問題:
(一)寬松的課堂氛圍
教師除了要在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手段以及教學環節等方面精心設計和處理外,還應講究與學生心理協調的藝術,從而縮短與學生心理的距離,創造一個和諧、活躍的課堂氣氛。
(二)和諧的師生關系和平等的人際關系
師生無親疏,無論哪一個學生都有長處,教師應該一視同仁,善待每一個學生。學生在這樣的環境中,他們才會自信滿滿,在體育課堂中才會興味盎然的全身心參與,訓練的熱情和效益才會得到提高。
(三)教師要耐心傾聽學生心聲
善于傾聽學生的心聲是教師的一種能力,在平時的教學中,教師要以此為突破口,有的放矢地進行教育,針對學生反映的問題及時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及時調整自己的教學方法。
中學階段是人生的一個具有特殊意義和極其重要的關鍵期,是一個人由童年走向獨立人生道路的過渡期。提高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心理健康素質是關系到個體發展全局的、隨年齡增長而逐漸形成的重要品質,它直接或間接地影響到個體的生活態度、學業成就、人際交往、社會適應、職業發展等。體育教師在提高學生身體素質和運動技能的同時,要結合學生心理發展規律,采用不同教學方法、教學手段有目的的、有計劃地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真正使他們成為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具有人格國格的現代人才。
參考文獻:
[1]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R].教育部,2008,8,29.
[2]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S].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作者簡介:
宋寶玉,柴海晶,王麗,天津市,天津市新華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