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教育改革的深入發展,教育服務生活,教學貼近生活,正在成為廣大教師的教學共識。科學是義務教育階段的基礎學科,科學知識是對科學現象的高度概括,科學現象是來源于生活的。因此,在實施小學科學教學的時候,我嘗試將科學貼近生活,將生活融入課堂,組織生活活動。在文章中,將就如何實現小學科學生活化教學進行詳細說明。
關鍵詞:小學科學;生活教學;教學策略
科學是一門較為奇妙的學科,能將學生們帶入到廣闊的生活天地中,使學生們通過體驗生活,獲取科學知識,發展科學探索能力,同時也能使學生們積累豐富的生活經驗,為今后有效地參與社會生活打下堅實的基礎。立足科學學科的特點,在實施小學科學教學活動的時候,教師需要貼近生活,從生活中挖掘教學資源,并將科學資源融入課堂中,使學生們切實地獲得體驗生活的機會,同時實現有效發展。一般情況下,我這樣實現小學科學生活教學?
一、 做好生活化導入
導入是科學課堂教學的起始環節,做好課堂導入,不僅可以驅動學生們自主地調動已有的知識經驗,實現知識的遷移,還可以使學生產生濃厚的探究興趣,打好課堂教學基礎。生活是科學的來源,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可以發現諸多的科學現象。小學生,盡管年齡較小,認知能力較差,但是卻在體驗生活的過程中,積累了生活經驗,建立對科學現象的感性認知。因此,在組織課堂導入活動的時候,我立足學生們已有的生活經驗,把握新知教學要點,走進生活,挖掘生活內容,將熟悉的生活現象展現給學生們,驅動學生們建構生活與科學的聯系,遷移生活經驗探尋新知。
以“陽關下的影子”為例,在體驗生活的時候,學生們早已感知到在陽光的照耀下會產生影子。但是,沒有對陽光下的影子的變化進行探究。因此,在組織課堂導入活動的時候,我直接將學生們帶到操場上,引導學生們站在陽光下,探尋陽光下的影子有何變化。如此導入課堂,不僅激發了學生們的學習興趣,還使學生們把握了新知學習方向。同時,也為課堂教學的實施開辟了新的場所,便于增強科學課堂教學效果。
二、 創設生活化情境
新一輪課程改革的實施鼓勵教師在組織教學活動的時候創設教學情境。情境的創設可以為學生們提供特殊的場景,使學生們受到良好教學環境的熏陶,從“被動接受”變為“主動學習”,從而提升學習效果。情境的創設是需要豐富的情境資源的。生活資源是一種有效的情境資源,而且,在生活中我們可以探尋到多種多樣的科學現象。因此,我在組織小學科學教學活動的時候,會利用生活資源為學生們創設生活情境,從而將學生們帶入到生活中,使學生們運用生活經驗,探尋科學知識,實現有效學習。
以“馬鈴薯在水中的沉浮”為例,生活中不乏物體在水中沉浮的現象,在體驗生活的過程中,學生們也接觸到物體在水中沉浮此現象。而且,馬鈴薯是生活中經常吃到的食物。因此,在組織教學活動之前,我要求學生們以小組為形式,各自帶來大小不同的馬鈴薯。在課堂教學實施過程中,我要求學生們應用所帶來的馬鈴薯,進行實驗操作。如此利用生活資源,輕松地創設了生活情境。在體驗情境的過程中,學生們自主地將馬鈴薯放到水中,觀察現象,獲取馬鈴薯在水中沉浮的結果。如此教學,不僅降低了教學難度,還使學生們通過動手、動腦,建立了科學知識的認知,便于增強理解。與此同時,學生們還自然而然地發展了動手能力,為提升科學實驗水平打下堅實的基礎。
三、 布置生活化作業
作業的設計與布置,是小學科學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有效地設計、布置課后作業,不僅可以驅動學生們自主地回歸新知,對課堂所學的知識進行整理、復習,建立知識結構,還可以對所學的知識進行靈活運用,體驗科學在生活中的價值,從而樹立正確的科學學習意識,為今后自主地在生活中體驗科學,運用科學知識解決生活問題奠定堅實的基礎。需要注意一點,作業僅僅是課堂教學的延續,并不是說,在每節課教學之后,教師都要為學生們設計書面作業,否則將起到適得其反的效果。一般情況下,我在組織新知教學之后,會對所講授的知識進行分析,確定其是否具有應用性。針對有應用性的知識,設計實踐活動,驅動學生們走進生活,應用所學。
以“時間的測量”該單元為例,在學習了“時間的流逝”“太陽鐘表”“用水測量時間”等內容之后,學生們早已掌握了測量時間的方法。對此,在課后,立足教材內容,我將“制作一個一分鐘計時器”作為作業,引導學生們運用所學,利用生活物品,動手操作。在新知教學活動實施過程中,針對學生們的操作情況,我給予點撥和指導。如此教學,可以使學生學以致用,同時繼續探尋科學現象,便于提升科學學習能力。
總之,在組織小學科學教學活動的時候,教師要把握科學學科與現實生活的聯系,應用生活化的教學方式,將生活引入課堂,引導學生貼近生活,使學生在生活的輔助下,獲取科學知識,鍛煉探究能力,從而提升科學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徐小甫.基于生活經驗?開展小學科學實驗教學[J].課程教育研究,2018(49):160.
[2]馬慧,姜飛月.基于新課標理念的小學科學教學探討[J].科教導刊,2018(2):138-140.
作者簡介:
謝婷婷,浙江省臺州市,臨海市回浦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