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打贏脫貧攻堅戰是我國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必須完成的底線要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扶貧先扶志,扶貧必扶智。”學生資助工作是黨和國家教育脫貧攻堅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直接關系到脫貧攻堅目標的實現。但是,在高校實際資助工作中仍存在機制有失公允、受助學生缺乏感恩意識等現實問題。因此,如何在“精準識貧”的基礎上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進行全員、全過程、全方位的“精準扶貧”,是廣大資助工作者關注的熱點問題。
關鍵詞:精準扶貧;資助育人;貧困學生
中圖分類號:G647? ? ? ? ?文獻標志碼:A? ? ? ? ?文章編號:1673-291X(2020)23-0024-02
精準扶貧思想是2013年由習總書記首次提出的,之后習總書記在歷次扶貧工作中強調“扶貧工作要精準,要到位”,再到十九大報告中指出“堅持精準扶貧,精準脫貧”。這是習總書記治國理政新思想新戰略的重要內容,同時為我國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了最佳方案[1],也為高校開展貧困資助工作指明了方向,即準確把握扶貧對象、扶貧內容以及扶貧目標的精準化。近年來,隨著高校的不斷擴招、高等教育的普及化,在校大學生人數急劇增加的同時貧困生數量也在不斷增加。教育戰線陸續出臺的一系列資助政策逐步形成“獎、助、貸、減、勤、免+綠色通道”的現代學生資助體系,從制度上保證了不讓一個學生因家庭經濟困難而失學。
一、精準扶貧視角下高校資助工作的意義
十九大報告中提出“優先發展教育事業,健全學生資助制度”,且資助育人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徑和方法。大學生是一個比較特殊的群體,而在這個群體中,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又是極特殊的群體,他們與其他人相同的是一起邁入大學的校門,不同的則是他們肩負著家庭經濟困難的重擔,面對無法支付的高昂學費及生活的必要支出,他們有著極重的心理壓力和思想負擔,從而很容易產生偏激、錯誤的思想認識,甚至形成唯金錢論、物質論等錯誤價值觀。高校要通過資助的方式方法教育引導學生成長成才,進而完高校“立德樹人”的根本使命。
(一)國家、社會層面
高校資助工作是民生工程、暖心工程,是執行黨和國家的惠民政策,是貫徹落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關于全面脫貧攻堅戰略部署的重要組成部分,事關全民教育公平和整體社會的和諧穩定[2]。資助政策的實施,是推進教育精準脫貧、阻斷貧困代際相傳的有效手段,也是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的必然途徑。
(二)學校、學生層面
家庭經濟困難學生作為大學生群體中相對弱勢的群體,更容易產生各類不健康的思想和心理問題,不利于學生成長成才。高校通過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予以經濟資助,可有效緩解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所面臨的經濟壓力,讓學生有更多的精力去專心于學業。在對學生進行資助的同時引導學生常懷感恩之心,感恩國家及社會的資助,使其有平等接受教育的機會,努力奮斗,不斷提升自身的素質與能力,成為一名對社會有幫助的棟梁之才。
二、高校資助工作現存問題
大學生是國家的希望,是民族的未來。青年強則國家強,青年富則國家富。高校肩負著將青年培養成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任。高校資助育人工作則是為了讓廣大學生享受教育公平的權利,從而切實保障家庭經濟困難學生不因經濟問題而被區別對待。但在高校實際工作中仍存在一系列的問題,影響著高校資助工作的順利實施。
(一)貧困認定界限模糊,資助對象識別不精準
高校的貧困認定決定了學生是否有獲得助學金的資格,而高校對于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貧困認定的材料更多來源于學生家庭所在地區民政部門所開具的貧困證明。不同區域的貧困生家庭經濟困難程度存在一定差異,因而導致貧困標準的不一致;同時,部門民政或相關部門存在懶政現象,對貧困情況審查不到位,導致學生貧困程度與貧困證明材料不一致,甚至一些家庭經濟不困難的學生也可以隨意拿到貧困證明。這些問題給高校的貧困認定工作帶來了很大的困擾。資助對象識別不精準導致國家惠民資助政策無法真正惠及到每一個需要幫助的貧困學生。
(二)資助方式較為單一,學生缺乏自立自強意識
高校對于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工作的出發點是幫助他們緩解經濟壓力,使其獲得平等接受教育的機會,一般采取國家勵志獎學金、助學貸款、國家助學金等形式為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提供無償的經濟幫扶。這就可能讓部分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產生“等、靠、要”等思想,甚至對校內勤工助學存在一定的抵觸心理,不想通過付出勞動獲得報酬,只想不勞而獲,過度的依賴國家資助資金,缺乏自立自強意識。這些消極思想不利于學生健康成長。
(三)重資助輕育人,資助與思想政治教育脫節
從現實情況來看,很多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貧困不僅僅存在于經濟上,也存在精神上。高校對于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資助主要是經濟上的幫扶,卻輕視了對受助學生精神上的教育引導,致使資助工作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脫節,對于貧困學生的人文關懷、精神鼓勵、心理疏導存在不足。此外,受助學生缺乏感恩回報意識,學校對以獎學金、助學貸款等政策實施為契機的感恩誠信教育不足,無法實現學生理論知識、專業技能和思想品質的全面發展[3]。
三、高校資助工作提升策略
國家資助政策的頂層設計突出了“扶”、“育”相結合的特點,堅持“扶貧”與“扶志”、“扶智”并重,以學生實際需求為本,結合學生現實情況,對資源進行合理的整合分配,完善資助制度體系,精準識別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確保國家資助政策惠及到每一個真正需要幫助的貧困學生,實現教育公平。高校以為黨和國家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為目標,加強對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引導,不斷強化高校資助工作,力求實現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
(一)完善資助制度體系,建立精準識貧機制
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工程實施綱要》文件精神“十大育人體系”中“資助育人”體系提出構建國家資助、學校獎助、社會捐助、學生自助“四位一體”的發展型資助體系[4]。在此基礎上,高校要通過拓寬獎助學金的資金途徑、挖掘潛在助學主體等形式不斷完善“獎、助、貸、補、減、免+綠色通道”制度體系。同時,要建立政府、教育部、高校“三位一體”的貧困生評定機制,合理確定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認定標準,高校要結合實際情況建立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檔案庫。此外,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定期識別與常態化識別相結合,及時調整更新檔案庫,精準識別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確保國家資助政策更好的落地實施。
(二)優化精準育人方式,培養學生拼搏奮斗精神
高校應結合自身情況,合理調整資助結構和方式方法,對資助對象提供多元化幫扶,既要在經濟上提供必要的資助支持,還要在素質能力、職業生涯規劃等層面給予幫扶,保證經濟資助的效應延伸至助推學生全面成長成才。在此基礎上,高校要設立校內勤工助學崗位,引導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利用課余時間通過勞動獲得報酬,培養學生努力奮斗、自強不息的拼搏精神,積極推進校企合作計劃,引導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利用寒暑假實踐進入校企合作單位進行實習,緩解經濟壓力的同時提高學生綜合素質能力。
(三)由“助”到“育”,實現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
資助育人工作要求在經濟資助的基礎上達到“育人”的最終目標,高校應將資助育人工作貫穿至學生成長成才的各個階段。要以國家獎助學金、助學貸款等資助政策宣傳解讀為契機,強化學生感恩誠信意識,通過對貧困學生的多元化幫扶,增強貧困學生的專業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幫助貧困學生成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新時代青年,引導學生由“受助到助人”,從而完成資助工作的由“助”到“育”,實現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
結語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決定》指出,教育上的精準扶貧要著力“阻斷貧困代際相傳”,“讓貧困家庭子女都能接受公平有質量的教育”。隨著國家對精準扶貧工作的不斷推進,應該不斷完善資助制度體系,建立精準識貧機制,優化精準育人方式,培養學生拼搏奮斗精神,由“助”到“育”,實現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讓國家資助政策準確有效地惠及到每一名貧困學生,從而在教育戰線打贏脫貧攻堅戰。
參考文獻:
[1]? 茹曉冬.精準扶貧思想在高校學生資助工作中的應用[J].河北能源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9,(4):59-62.
[2]? 劉許亮.教育脫貧背景下高校資助育人工作路徑研究[J].黃河水利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0,32(2):75-77.
[3]? 陳孝友.精準扶貧視角下高職院校學生資助工作的問題及對策[J].教育與職業,2020,(3):47-51.
[4]? 聞羽.高校發展性資助助力校園文化建設[J].中國高等教育,2018,(22):59-60.
收稿日期:2020-05-23
基金項目:黑龍江省教育科學規劃辦項目“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疫情防控應對策略與教育反思研究”專項課題“重大疫情應對中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響應與實踐路徑研究”階段成果
作者簡介:黃新悅(1994-),女,黑龍江人,碩士研究生,從事思想政治教育、資助育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