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遠優
【摘要】師生交流是否和諧有效決定教育工作的成敗。教與學是有共同目標的,是非對立的,是相長的。嚴師需要嚴在細節,在細節上體現有效性。強調情緒管理,讓忠言不逆耳。洞悉問題的原因,讓教育觸及根本。做有魅力的老師,做學生的師傅。
【關鍵詞】留守兒童;情緒管理;忠言不逆耳;教師魅力
在山區學校,大量的家長外出務工,留守兒童比例很大。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很多的是體現在思想的溝通問題。在教育與教學工作中,教師與學生關系是否和諧,是否有效,所開展的工作和溝通的言語是否被學生所接受,將很大程度地決定著教育與教學工作的成功與失敗,也直接決定了學生的成長質量與學習質量。
教育工作者如果在學生的學習和生活中既是良師,又是益友,這將是教育工作的巨大成功。教育的成功一定來自和諧有效的師生思想連接模式的成功。一個科目、一個班級、一間學校的教師與學生的交流模式如果是和諧的、有效的,這個集體是團結的、溫暖的,它的影響力會超越科目,會超越教室,會超越學校圍墻。這樣的教育環境是學生成長的沃土,是學生的一大幸事。筆者在教育工作中對和諧有效的師生交流模式作以下探究:
一、平行的和諧,共同的目標,非對立的互相成就
非對立式的教與學的關系,教師無論什么情況、什么環境下都是學生成長最有力的助手。對犯錯學生尤其如此,在所有的教育工作開始之前必須和學生理清位置關系。學生與老師是管理與被管理關系,但其實更重要的實質是成長和輔助成長的關系。在學生的思維里更容易看作是前者,甚至在批評教育過程中不得法的情況下,學生很容易發展成對抗與仇視。
二、嚴在細節,重在溝通,細節上的勞作才是有效的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臺,起于累土。”改變最好是重細微開始,成就要持之以恒。教育工作是艱難的,但天下難事必做于細。“嚴師出高徒”,嚴格的是細節,是在學生每每出現細小的行為偏差時,教師予以細微的指正,嚴師不是代表針對學生的問題就拍桌子瞪眼睛。在細小的環節上細心溝通,才可以亦師亦友,才可以溝通與交流,可以交流才可以教和學。在絕緣的關系層面上,教師的所有語言和行為都沒有辦法讓學生所接受,無論多精彩的課堂也是一片空白。捕捉事情的細節,在微刁、的變化中把脈學生思想的波動。
三、注意情緒管理,提高表達水平,設法讓忠言不再逆耳
在師生的交流中,如果教師被憤怒等的情緒左右,所要表達的內容無論是多正確、多有用,都會被激動的情緒所有覆蓋。所以很多時候說什么很重要,但是更重要的是怎么說,以什么語調說,在什么場合說,說的時候情緒對不對,這些是最重要的。“忠言逆耳”,但更有藝術、更有水平的老師應該讓忠言不再逆耳,提高教師的語言表達能力,調整好溝通前的情緒,不被自身的情緒所支配的師生交流才會有效果。
所謂的“恨鐵不成鋼”,其實是師者本身性格修養不夠,心胸度量不夠的借口。在平時的教育工作中,糾正式的教育活動所占比例很大,作用很強。在學生出現問題時所需的教育是最重要的,也是教師存在的巨大價值。學生還是“鐵”是客觀事實,把其往“鋼”煉造是教師的任務,還需“恨”呢?但往往此刻由于學生出現了問題和錯誤,教師很容易會生氣,甚至大發雷霆,這時教師會被自己的情緒所影響。帶著情緒的言語更容易會被學生認為是老師的一種情緒發泄,那樣無論多正確、多有用的言語都會被學生所排斥,甚至走上對立面。
四、觀察問題特點,分析深層原因,讓教育觸及根本
子曰:“人之過,各于其黨。觀過,斯知仁矣。”學生反映的問題都有其背后的原因,學生原生家庭所存在的問題會在學生的行為和性格中體現。在七、八年階段為叛逆高峰期,這個時段也是學生性格形成的關鍵期。在這一到兩年的時間里,學生在不斷嘗試著從一個家庭的孩子走向一個獨立的個體。在這個過程中會帶有很多家庭的風格,也會對之前的行為體系進行嘗試性、探索性的違背和觸碰。教師應該站在更高的層面、角度去發現學出現問題的深層原因,去從出發點尋找幫助學生療愈心理的創傷方法。正所謂“孩子是家長的鏡子,學生是老師的鏡子”,很多學生的心理問題需要找到其中的起源,從出發點去療愈。
五、提升教師綜合水平,用教師的人格魅力引導學生
一個優秀的老師可以是學生心里的一盞明燈,可以偶像般地呈現在學生心里。這樣的老師,所有話語在學生的心里都如沐春風,老師正確的道理、理念、要求都會摧枯拉朽般糾正學生的壞習慣、壞行為。展現教師的十八般才藝,展現教師的魅力是教師引領能力的重要部分。成功的老師都是有魅力的,有內涵,有本領的老師,這樣的老師在學生的眼里是:師傅。我們經常說如果那個老師的話學生都不聽,很大原因是這個老師的魅力還不足。教師的綜合素質會在師生溝通中體現,教師的綜合水平更重要的會體現在教育工作中。
六、和諧交流模式,有效的教育過程,老師是溫暖的
聽說畢業后,在學生的回憶中有三種老師,第一種是回想起來有怨恨的老師,第二種是回想起來平淡無奇、若隱若現的老師,第三種是回想起來心中都會有一股暖流的老師。第三種筆者認為應該就是成功的老師,這種老師就是教育工作者的榜樣、典范,他們是偶像般地存在于學生的心目中,他們是學生的師傅,他們是教育事業的脊梁。
此三者區別何在?在筆者的觀察和體會中,這區別在于教師與學生究竟是在怎樣的一種師生交流模式下工作,在怎樣的一種相互模式下進行管理和被管理。教師本著對學生的關愛,以一種包容和藹的姿勢和心態對待學生,坦然而從容地看見學生成長的所需,淡定而耐合地幫助學生糾正每一個生活與學習的錯誤,帶領學生跨越一個又一個成長過程中所遇到的挫折,這就是理想的、和諧有效的師生思想交流模式。
“德不孤,必有鄰。”以教師良好的道德情操去影響學生,以教師的包容去感化學生,以教師的細心去輔佐學生。學生的成長就是教師的成長,共同的成長是和諧的,是有效的,希望這一種交流可以讓學生在接受教育時如沐春雨,為留守兒童的成長保駕護航。